甲良镇
贵州荔波县的下辖镇
甲良镇,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地处荔波县西北部,南与水利水族乡、方村乡播尧乡接壤,西北与独山县毗邻,东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相连,距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下辖镇城36千米,区域总面积243.19平方千米。
民国二十年(1931年),甲良镇一带为甲良联保;1991年,由甲良乡、甲站乡、阳凤乡合并为甲良镇。截至2018年末,甲良镇户籍人口为33599人。截至2020年6月,甲良镇下辖1个社区、14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甲良村。
2018年,甲良镇有工业企业18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
建置沿革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甲良联保。
1951年,为方村乡第八村。
1953年,为甲良乡。
1956年,梅桃并入甲良乡。
1958年,甲良乡与甲站乡、方村乡合并为东方红公社。
1961年,东方红公社改设甲良公社。
1984年,由甲良公社改为甲良乡。
1991年,原甲良乡、甲站乡、阳凤乡合并为甲良镇。
乡镇概况
甲良镇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独山县毗邻,与本县水利、方村、播尧乡相连,全镇总面积243.19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599人。其中少数民族占98%,主要为布依族水族苗族
镇情简介
荔波县甲良镇辖甲良村、金对村、桥头村、梅桃村、洞庭村、七星村、炳外村、金华村、甲站村、纳核村、板培村、甲高村、甲新村、中怀村、拉守村、益觉村、大利村、甲岸村、新场村、石板村20个村民委员会,164个村民小组。
总面积243.19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33599人、5291户;耕地面积1825亩,其中田13703亩、土4555亩;林地面积127966亩、牧地面积65219亩、水域面积1213亩;全镇总面积为192余平方公里,地势总趋势西高东低、西部属中岩溶低中山地,东部属中低河谷土地平均海拔780米。
中亚热带温和湿润一年两熟农业区,年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大于1300毫米,小季作物生长期雨量大于40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200—1300小时,年总辐射量大于85千卡1平方厘米,无霜期大于280天,年均初霜期十一月下旬、中霜期二月下旬。
自然地理
森林覆盖率约56.8%,有丰富的有烟煤资源,发热量在5000—7000大卡之间。有两个较大的农贸市场。目前甲良农商贸综合贸易市场(投资560万元),阳凤农贸市场(30万元)正在建设当中。交通便利,独—荔公路、荔—麻公路从镇区穿过,阳凤至打阳公路已修通,公路网络已形成。
村村通简易公路,移动通讯已基本覆盖全镇范围,电力正常,人畜饮水条件有待改善,主要产品有优良大米、竹笋、油菜、辣椒、畜禽、土花布及茶叶等。
人文地理
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64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81万元,农业总产值226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82万元,粮食总产量6470吨,人均产粮303公斤,财政收入完成17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4048万。计划生育完成“两术”531例。建成了阳凤优质大米基地,洞庭湖蔬菜基地等。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48户),招商引资96万元,兴建甲良农商贸综合贸易市场和阳凤农贸市场。经验收该镇桥头村、洞庭村、达到“小康村”标准。
旅游景点
三孔桥景区
三孔桥,位于今甲良镇石板村弄仗组山脚下,横跨黄江河,古时地处阳凤地区通往外界(今基场、独山)的交通要道。相传三孔桥为二百年前独山阳地(今独山阳地)豪族廖氏捐资万金(万两白银)所建,桥有三孔,高三丈、宽二丈半、长十丈余,全由雕琢好的青石条所砌,未有任何黏合物,雄奇无比。
桥头往上百米处有一挖山而建的拱洞,亦由青石条砌成,洞深、宽、高均有丈余,内墙为一面巨大的青石板,经打磨抛光,将功德碑文刻于其上。又于洞中置石桌、石凳,方便过往行人歇脚、避雨和瞻仰善人的千秋功德。
一百多年前,三孔桥被水冲毁,桥石散落河中,因工程过大和所需钱物过多,三孔桥未能修复重建。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修筑三孔桥水利工程,三孔桥的基石和许多散落河中的青石条被用来修筑水渠,连功德碑亦未能幸免,被拆下用作跨沟水渠的渠底。因三孔桥损毁的时间过久,今存于世的老人亦未有亲眼见证之人,许多说法都是祖辈口口相传而来,而仅存的历史见证功德碑亦毁于一旦,痛哉、惜哉。
甲良农业园区风光如今三孔桥虽然已淹没于历史洪流中,仅余下一些十分巨大、沉重的青石条仍躺在石桥原址的河底,枯水季节时仍清晰可见。但它残躯所化的水渠在沉寂数十年后于二○○四年被清理修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继续养育着黄江沿岸数万布依族人民,而关于三孔桥的美丽传说,也依旧世世代代传唱于阳凤布依族人民口中。
甲良农业园区风光
甲良镇人杰地灵、风景优美,境内有甲良五针松保护点、洞庭湖田园风光带、三孔桥景区、黄江河景区。这里群山环抱,绿树掩映,民族村寨依地势而建,高低错落,房角屋檐翘然而出,袅袅炊烟与露气交融,鸡犬相鸣,却不见其影;田园间稻谷金黄,麦浪涌金,玉米旗穗飞扬;田埂边,牛背上牧童的笛声与山间的鸟语形成了自然界最和谐的音符,在这里人与自然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建置沿革
乡镇概况
镇情简介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旅游景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