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民族史学者。
纳西族﹐出生在
云南省丽江县。1923~1933年﹐就读于
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研究所﹐从
钱玄同﹑
余嘉锡﹑
马衡治音韵﹑训﹑目录﹑校勘﹑
金石﹑名物之学﹐从
陈垣﹑
梁启超﹑
杨树达治史地之学﹐多有述作。其间曾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并加入云南左派学生组织“新滇社”﹐主办《云南》周刊。1933~1934年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
刘半农倡导下﹐回乡习纳西象形文字。1935年入滇西边区考察。1936年任
云南大学教授兼《
云南通志》编审﹐负责定稿﹑续修工作﹐与
凌纯声﹑
向达﹑楚图南主办《
西南边疆》杂志﹐主持西南文化研究室﹐刊印西南丛书10馀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历任云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文法学院院长和主持云南民族史教研室和云南地方史研究室的教学研究工作﹐并任九三学社云南分社副主任委员﹑
云南省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以及云南史学会会长﹑全国地方志协会顾问﹑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等。曾当选为云南省一﹑二﹑三届和全国三﹑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方国瑜积极参与国家﹑社会政治活动﹐以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个人的政治归宿﹐逝世後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著作有《
滇西边区考察记》﹑《困学斋杂著五种》﹑《云南通志‧疆域考‧宗教考‧金石考‧族姓考》40卷﹑《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
纳西象形文字谱》﹑《滇史论丛》4辑﹑《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云南史料目录概说》﹑《
彝族史稿》﹑《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等﹐约500万言﹐还主编了《
云南史料丛刊》大型资料集和《云南地方史讲义》﹐论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开拓了云南地方史﹑民族史园地。
方国瑜在开创云南民族史﹑地方史的教学与研究﹐发展统一战线﹐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方先生早年从事音韵学、文字学、汉语学、易用性研究、著有《广韵声汇》《广韵声读表》《隋唐声韵考》《慎子考》《慎子疏政》《论学存稿》《
纳西象形文字谱》等著作,为学术界所推崇。《纳西象形文字谱》用国际音标为纳西象形文字标音,以科学的方式分类解说,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学的纳西象形文字研究专著,先生因此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纳西语言与
历史学之父"。
方先生痛感清廷外交丧权辱国,愤而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国人"督促政府与英人交涉,据理力争,以保我滇边完整而杜外人之凯觑"。1935年8月,以滇缅南段未定界务中国委员随员身份参加界务交涉。从此,方先生转而研究西南史地。所著《云南石料迷路概说》、《中国西南老式大楼考释》、《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南部分》﹙与尤中等合作﹚和他主持编撰的《云南史料丛书》等,从
语文学、生理学、
历史地理学诸方面奠定了云南地方史、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坚定基础。方先生撰著的《云南民族史讲义》、《中国少数民族史讲义》﹙汉晋部分﹚、《
彝族史稿》、《滇史论丛》、《云南的土司制度》等著作,及收录于《
方国瑜文集》中的众多学术论文,实事求是、旁征博引、严密考证、富有创新、多有发明,是二十世纪云南最具创造性的学术成果。为中国民族史和中国地方史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成就,是云南地方史、西南民族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63年,方先生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一文,指出中国各民族由于社会生活的共同要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相互融合,发展共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成一个稳定的紧密联系的整体;政权形式的统一和分裂,从未改变中国历史的整体性。这一理论贯穿于方先生的民族研究中,并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理解、认同、赞赏,是20世纪阐述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发展的两大理论流派之一。1935年,
方国瑜先生亲履滇西地区,对
傣族、
拉祜族、
佤族社会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抗战期间,与凌纯生等编辑出版了《
西南边疆》杂志,编辑出版《西南文化研究丛书》,刊载了大量的民族学研究成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又参加了国家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担任云南民族调查组副组长,深入楚雄、
大理白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进行民族调查。所著《
滇西边区考察记》,至今被誉为云南民族研究、田野调查的典范之作。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
云南省历史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方国瑜先生在
云南大学执教近五十年,除培养众多本科学生外,还先后指导硕士和博士生十数名。他的学生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在民族史、
民族学方面成就卓著。
方国瑜教授,是20世纪云南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
语文学家、语言学家、方志学家、教育家。他以敢于创新的勇气,实事求是的态度,刻苦认真的精神,在中国民族历史、中国西南边疆时代、云南文献、民族语言、音韵学、文字学、方志学等方面作出了震古烁金的杰出成就,被誉为"
南中泰斗,滇史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