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文化馆前身是东莞县文化馆,成立于1953年5月。1988年7月,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后,东莞县文化馆升格为东莞市群众艺术馆,馆址迁至
莞城街道向阳路2号。2004年升格为副处级单位,更名为
东莞群众艺术馆,2012年初,更名为现用名。2005年,迁至南城区石竹路9号。2016年3月,东莞市文化馆新馆(
东莞市民艺术中心)正式启用。东莞市文化馆是东莞市“群众文化的活动中心、创作中心、培训中心、资源配置中心、信息集散中心、群文理论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东莞市政府设置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直属东莞市
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主管。
截至2010年底,全馆职工总数为61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54人,业务人员43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副高职称8人,
中级职称23人,业务人员占全馆职工的70.5%;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美术、
摄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类别。馆内设办公室、文艺创作辅导部、综艺开发部、文艺培训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资产部(新馆筹建办)。
东莞市文化馆新馆座落于
东莞市民艺术中心,于2016年3月正式启用,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标准建设,总投资达2.59亿元,建筑面积约2.8万㎡,分为“3+8”功能区域,即3大主楼(综艺楼、非遗展厅、群星剧场)、8大功能区域(非遗区、培训区、演艺区、创作区、数字体验区、活动区、展示区、服务区),可全方位满足市民多样文化需求。其中,综艺楼配备了公共讲座教室、舞蹈排练室、创作室、
曲艺室等37间功能室,能同时容纳2000多名群众参与培训。群星剧场主打全市大型群文活动和文艺演出等功能项目,能同时容纳近1000名群众。非遗展示厅设有莞香、莞味、莞音、莞风、莞韵五大区域,是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代表性的展示平台。
长期以来,东莞市文化馆在业务工作中狠抓文艺创作,着力打造文艺精品,辅导创作的《三个萝卜一个坑》、《梦·乡情》等一大批作品获全国“
群星奖”等奖项;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开展各类文艺培训和群众文化指导,如“名家课堂”、“走进艺术”、“百场培训”等活动深受群众喜爱;注重加强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和传统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新路子,先后出版了《东莞木鱼书》(5集)、《东莞民间音乐集成》、《东莞群文论文集》、《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下册);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抓好有影响的、示范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如绚丽大舞台、都市彩虹、东莞歌唱节、广场舞蹈大赛、青年舞蹈大赛、小戏小品创演大赛、少儿艺术花会以及东莞群众美术、书法、
摄影展览等都独具特色,并成为东莞群众艺术品牌活动,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尤其是近年来开展了以“文化新城”建设为重要载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并在国内引起良好的反响。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传播精神文明,东莞市文化馆始终坚持贴近时代、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在推进东莞“文化名城”建设的过程中,东莞市文化馆将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效提高群众文化品位,为东莞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发挥更加重要的机构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