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山堰塞湖是2008年5月12日
5·12汶川地震后由山体滑坡形成的地震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位于
湔江上游,距离北川老县城约6千米,堰塞湖坝体由石头和风化土组成,该区域的地形是高山河谷地带,
平均海拔中高级,北部海拔最高为1580m,南部海拔最低为547 m,相对高差超过1000m,山体
坡度多大于20°。区域四面环山,由于境内山高谷深,地质构造相对复杂,山体岩石易于破碎,存在大量的崩塌、滑坡和塌方片区。唐家山堰塞湖顺河长约803米,横河最宽约611米,坝顶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上游集雨面积3550平方千米,库容为1.45亿立方米。
唐家山堰塞湖于2008年6月10日成功泄洪。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遗址区域水域由于水位的降低和泥沙的沉积,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遗址区域河道内逐渐出露了较多新的河心滩和河岸滩景观。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遗址因知名度高,且在“5.12”
5·12汶川地震遗址中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科普价值和
植被覆盖状况逐渐趋好,水体、空气质量极高等优势,以及自2011年后该区域地质环境条件逐渐趋于稳定,灾害发生频率逐渐趋于震前水平,所以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潜力。
在“十二五”期间,
四川省绵阳市将唐家山堰塞湖列入湿地资源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计划,唐家山堰塞湖将会打造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2012年底,唐家山堰塞湖左岸泄洪洞、
禹里镇防洪堤等工程建成,逐渐变成为一座比较稳定安全的水源库。截止2012年家山堰塞湖是全世界唯一保存的因地震次生灾害形成的最大堰塞湖。
自然地理
唐家山堰塞湖地处深山峡谷,气候多变。
平均海拔中高级,北部海拔最高为1580m,南部海拔最低为547 m,相对高差超过1000m,山体
坡度多大于20°。区域四面环山,由于境内山高谷深,地质构造相对复杂,山体岩石易于破碎,存在大量的崩塌、滑坡和塌方片区。
形成背景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
5·12汶川地震造成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全市形成大中小堰塞湖53处,其中极高危堰塞湖1处,高危堰塞湖4处,中危堰塞湖7处,低危堰塞湖41处。唐家山堰塞湖位于湔江上游距
北川羌族自治县城约6公里处,是
绵阳市灾区面积最大、危险最大的一个堰塞湖,坝体由石头和风化土组成,顺河长度803米,湖水最大库容3.15亿立方米,深80余米,回水达20千米,集雨面积3550平方千米,横河最宽约611米,坝顶面积约30万平方米,直接威胁下游绵阳等地 130 万群众的生命安全。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经过连续十多天的奋战,成功地处理了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消除了
5·12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一个特大威胁,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避免了大的损失,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唐家山堰塞湖堰塞体经历了2010年“8.19”洪水、2013年“7.9”洪水等多次强降雨、洪水灾害的影响。洪水对堰塞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对左岸残余堰塞体左岸坡脚一带冲刷引起的岸坡浅表变形,堰塞体整体依然是稳定的。
造成影响
2008年5月29日受降雨影响,唐家山堰塞湖的水位加速上升,致使位于堰塞湖上游的
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漩坪乡等多个乡镇被淹。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陆航团紧急出动6架直升飞机,转移了近百名群众。
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武警官兵、解放军指战员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连日来紧密配合,日夜奋战,在唐家山堰塞坝上抢挖了一条数百米长的泄流槽。位于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流域的20多万群众,也被转移到安全地带。
抢险工程
2008年5月16日晚,
绵阳市在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水利组。5月17日,绵阳市成立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
2008 年5月19日下午,
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监控组组长郭永祥会同水利部副部长矫勇、部总工程师刘宁、省
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胡云等专家紧急前往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研究
北川羌族自治县唐家山堰塞体处置方案。
2008年5月25日下午4时左右,
青川县发生了6.4级余震,导致唐家山出现大滑坡。气象台预报的强降雨即将到来,堰塞湖水位每天以接近2米的速度上涨,将原定的以大型机械开挖泄流
明渠为主转变为施工与
爆破同时进行。
2008年5月26日,
绵阳市召开唐家山堰塞湖群众撤离动员大会。撤离将按三方案进行。如果出现1/3溃堤险情,绵阳将撤离常住人口14.7万人,流动人口1.1万人,涉及33个乡镇,169个社区;如果出现1/2溃堤险情,绵阳将撤离常住人口91万余人,流动人口29万人;如果出现全部溃堤险情,绵阳将撤离常住人口99万人,流动人口30.9万人。
2008年5月29日下午4时,绵阳市委书记、唐家山堰塞湖避险疏散指挥部指挥长谭力发布一号令,
北川羌族自治县唐家山堰塞湖避险疏散预案1/3溃坝方案全部启动。启动命令宣布,从30日上午8时开始至31日8时,预案涉及的19.75万下游群众全部撤离到预先设定好的安全地带。本次撤离转移群众19.75万人,出动5300多名解放军和预备役人员协助地方政府转移群众。
2008年6月10日,
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相继启动黄色和橙色预警。橙色预警发布后,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值班人员用专线通知各县区,并通知警方对通过淹没区的主干道进行交通管制。各县区立即传达到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同时在电视台、电台及手机短信上发布预警信息。15时18分,唐家山堰塞湖开始泄流,最大洪峰以7100立方米/秒的速度通过绵阳城,整个泄洪过程,没有一人伤亡。堰塞湖泄流槽高程降到720米~721米之间。这标志着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决定性胜利,唐家山堰塞湖危险基本解除。
2008年6月11日16时起解除唐家山堰塞湖黄色警报,唐家山堰塞湖险情解除,疏散撤离的24万多群众安全返家。
开发改造
2009年6月,对唐家山堰塞湖的系统治理工作展开,在对一系列险情进行及时处置后,2012年底堰塞湖左岸泄洪洞、
禹里镇防洪堤等工程建成,唐家山堰塞湖逐渐变成为一座比较稳定安全的水源库。
在治理的同时,对唐家山堰塞湖的开发利用也提上了日程。根据规划,首先是要兴建水库,将通口河水有效管束,确保北川老县城遗址和下游几个集中居民安置点的安全。其次是实施“引通济安”工程,每年由
通口河向
安昌河调水8000万方生态补水,以解决
安州区、
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居民饮水、工业用水的缺口,并灌溉10万亩耕地。另外,水库还将同步建设水利枢纽发电。此外,唐家山堰塞湖将修建为集蓄水、防洪、发电、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水利工程,打造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5·12”特大地震致使唐家山山体严重崩塌,库容1.45亿立方米的唐家山堰塞湖湖水淹没了道路、桥梁、村镇,切断了两岸交通,2015年,唐家山堰塞湖
曲山镇楼房平村“
溜索改桥工程”(简称跨湖大桥)作为
精准扶贫工程获得立项。2016年初,跨湖大桥破土动工。2018年9月1日,唐家山堰塞湖跨湖大桥完工。
北川羌族自治县将彻底告别索桥时代,解决了10余个乡镇、10万余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相关事件
2008年“5·12”
5·12汶川地震后,为铭记灾难,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根据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由国家投资建设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纪念馆包括“三遗址·两馆·一中心”,即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沙坝地震断层遗址、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遗迹、主馆、副馆和防灾减灾宣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