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母庙,古建筑,为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市规划局、文化局2002年9月1日公布) ,位于
天河区沙河镇猎德村东南大街7号。始建时间不详,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至
光绪五年(1879)间曾五次重修。庙二进两廊,硬山顶。两廊镶嵌
康熙、
乾隆、
咸丰、光绪各朝重修碑记5方。其中康熙三十二年的碑记记载了
清代广州的交通情况。
猎德街道村在规划改造中,完整保留了龙母庙,并以龙母庙为中心,将村内重要的祠堂、庙宇和代表性的民居沿猎德涌两岸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异地复建保存,打造岭南古建筑博物馆,让猎德的建筑文明、纯朴民俗、龙舟文化重放异彩。
龙母庙布局为两进两厢,长20米,宽12米。庙门有
花岗石浮雕,董赴庚书写的对联:“源溯悦城龙德著,恩流猎
水母仪彰”。两边砖墙上还有精美砖雕,屋檐下有精美木雕。庙内除上述石碑外,还存有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爱新觉罗·旻宁十七年(1837年)、
咸丰十年(1860年)三块重修龙母庙的碑刻,和一张刻有“
光绪贰年仲春吉旦立”的木雕神台。该庙已年久失修。
至2010年,
天河区被列入
广州市文物保护和文物登记保护单位的庙宇只有一个,那就是2002年9月被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登记保护的文物单位的
猎德村的 龙母庙。
其一:建筑年代久远。据庙内石碑《龙母宫重修记》落款为“
康熙帝三十二年”,即此庙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曾经重修。而碑文中更有:“乡故有龙母行宫一祠,盖数百年矣。闻诸父老,方始建祠时,地当溪流之浒。”说明该庙重修之前已经存在“数百年”,俗语“无三不成几”,至少三百年,1693年的300年前是1393年,即
明朝初年,甚至可能是宋元时期,因此这是
天河区乃至
广州市都算是年代久远的建筑。
其二:建筑风格特别。该庙坐东南朝西北,三间两进一天井,面阔9米,进深25米,建筑面积225平方米。庙虽不大,但面对
珠江而建,现今已经远离珠江约150米,位于
猎德村内。但庙内石碑说建庙时是在江边,说明珠江在明初时期很宽,可能比现在宽百余米。该庙建筑较低,而且前后两进屋脊均为硬山顶,屋顶平缓,且两边略高,中间略低,这有利于避免江风强劲吹袭造成损失。
其三:庙内石碑记载有历史价值。该庙头门后天井两侧有廊。两廊镶有碑刻五块,右廊墙上的碑刻为清康熙三十二年的《龙母宫重修记》、
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重修名庙碑》和
爱新觉罗·旻宁十七年(1837)的《万□龙母庙碑记》。左廊墙上镶有
咸丰年间的碑记两块。其中《龙母宫重修记》宽0.9米,长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