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敬昭(1774年-1830年),字
太子晋,一字康侯,号选楼,广东阳春人,
清代时期的人物。他在
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二年(1817年)成为
进士,并担任户部主事。谭敬昭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诗歌创作而闻名,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并受到高度评价。他还与其他著名诗人共同被称为“粤中三子”和“粤东七子”。
谭敬昭自幼聪明过人,四岁时便开始接受教育,八岁时已经能够撰写文章,十岁时凭借《崆峒赋》及其诗歌获得蒋洓庄邑侯的赞赏。十二岁时,他成为了
如皋市姜巢云先生的学生,并在随后的郡试中连续十四次夺冠。曹习庵、戴莲士、
万承风、姚秋农等学者都对他寄予厚望。
爱新觉罗·颙琰丁卯年间,他考中了
举人,但由于会试失败,暂时未能进入仕途,而是担任了
武英殿的校对官。十年后,他终于通过了
进士考试,被授予户部主事的职位。在任职期间,除非公务,他很少拜访上级,业余时间总是手捧书籍,享受其中的乐趣。他对世俗的荣耀看得很淡薄,最终在京师逝世。早年跟随父亲在乐昌教授儒学,撰写了《趋庭》《闻韶》两部作品。晚年则创作了《听云楼诗钞》《词钞》等作品,这些作品广受欢迎。去世后,
番禺区张维屏为其撰写墓志铭,称赞他的才华和精神境界。
谭敬昭的文学才能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认可。顺德黎简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对谭敬昭的作品表示赞赏,并在回复中写道:“鹏则吾不能,鹤则与君相轩轾。”这表明谭敬昭的作品受到了前辈的高度评价。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齐梁时期的风致,也有短歌的第一名,甚至可以媲美汉魏时期的诗歌。他的五言律诗尤其具有雄浑的气势。有人认为,尽管
邝露被誉为南方的
李白,但谭敬昭在其基础上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与
张维屏等人一起被称为“粤中三子”,并与
林联桂、黄玉衡、
黄培芳、张维屏、吴梯、
黄钊等一同被称为“粤东七子”。他的诗歌继承了风骚的传统,深入研究了乐府,其作品清新肃穆,同时借鉴了汉魏至
唐朝的精华,延续了岭南地区众多大师的精神。他的乐府作品尤其出色,吸收了六朝三李的精髓。
冯敏昌曾邀请他参加
越秀山的登山活动,当时的名人都参加了这次活动,并一致认为谭敬昭的乐府作品独树一帜。此外,谭敬昭还擅长散文写作,他的作品展现了六朝初期唐代的风采,但他并不珍惜自己的作品,因此流传下来的不多。例如,《答客难》《七稽》以及《
杂文》等作品,都是由吴应逵孝廉收录在他的《谱荔轩笔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