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建设工程,亦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2019年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并联合实施,“双高计划”正式启动。2019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每5年为一个支持周期,对入选学校给予重点经费支持。2019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4月1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明确了项目申报有关事项。2019年12月10日,197所高职学校入选“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单位名单,有56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其中A档10所、B档20所、C档26所,有141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其中A档26所、B档59所、C档56所。2020年1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22年4月,“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工作开始部署。2023年1月,“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结果公布,197家建设单位中有160家建设单位评定为“优秀”。2024年1月,《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19—2023年)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发布。
历史沿革
实施背景
20世纪末,中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其中以大力发展高等
职业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标志。1999年1月,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印发的《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由
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实施。2000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2年至2004年,教育部连续三次组织召开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确立高等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面向。2004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同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并启动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工作。
2006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并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随后,一些高职院校相继提出了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201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在原有已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校的基础上,新增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骨干校建设创新了
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2014年6月,《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建设任务。同年年底,《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把“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明确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和骨干专业”。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到2018年支持地方建设200所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启动实施
2018年11月14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审议通过。次年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国家
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
2019年4月1日,《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发布,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每5年为一个支持周期,对入选学校给予重点经费支持。2019年4月4日,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时任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
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4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同年10月25日,教育部、财政部公示立项197个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建设单位;12月10日,197所学校入选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其中高水平学校56所,高水平专业群141个。
绩效评价
2020年12月21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印发。2022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部署对“双高计划”197个建设单位和29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省级建设进行中期绩效评价工作,社会贡献度明显较弱或建设任务不到预期目标的30%的建设单位将退出“双高计划”。2023年1月,“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结果公布,197家建设单位中有160家建设单位评定为“优秀”。2024年1月,《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19—2023年)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发布,绩效评价工作按照建设单位总结自评、省级评价、两部复核的流程进行,根据建设单位的绩效评价得分,评价结论分为“优”“良”“中”“差”四类,结论为“中”“差”的限期整改,结论为“差”的
建设单位不得进入第二轮“双高计划”遴选。
建设名单
名单布局
批次名单
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名单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名单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根据《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双高计划”的指导思想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
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基本原则
根据《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双高计划”基本原则如下:
总体目标
根据《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双高计划”总体目标为: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
高质量发展。到2022年,列入计划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职业教育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到2035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改革发展任务
根据《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双高计划”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下: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
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
意识形态主动权,引导广大师生树牢“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校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培育和传承
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率先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
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
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科技攻关、智库咨询、英才培养、创新创业功能,体现学校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专业群集聚度和配套供给服务能力,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的技术技能平台,服务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
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校企共同研制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培育引进一批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
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国内产业升级的新机遇,主动参与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质推进协同育人。施行校企
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
现代学徒制。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牵头组建
职业教育集团,推进实体化运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
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以应用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加强
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承创新。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积极吸引贫困地区学生到“双高计划”学校就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
职业教育和培训。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积极主动开展职工继续教育,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形成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发挥咨询、协商、议事和监督作用。设立校级学术委员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设立校级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指导和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审议学校重大问题。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扩大二级院系管理自主权,发展跨专业教学组织。
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
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消除
信息孤岛,保证信息安全,综合运用
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适应“
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推进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共建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加强与职业教育
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模式。开展国际
职业教育服务,承接“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建设一批
鲁班工坊,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本土化。
组织实施
国家
有关部门负责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管理等顶层设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适时调整建设重点,成立项目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为重大政策、总体方案、审核立项、监督评价等提供咨询和支撑。各地要加强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动员各方力量支持项目建设,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以“双高计划”学校为引领,区域内高职学校协调发展的格局。“双高计划”学校要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建设任务,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健全责任机制,扎实推进建设,确保工作成效。
“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制定项目遴选管理办法,明确遴选条件和程序,公开申请、公平竞争、公正认定。项目遴选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以学校、专业的客观发展水平为基础,对
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重点工作推进有力、改革成效明显的省(区、市)予以倾斜支持。制定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建立信息采集与
绩效管理系统,实行年度评价项目建设绩效,中期调整项目经费支持额度;依据周期绩效评价结果,调整项目建设单位。发挥第三方评价作用,定期跟踪评价。建立信息公开公示网络平台,接受社会监督。
各地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在完善高职生均拨款制度、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的基础上,对“双高计划”学校给予重点支持,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对“双高计划”给予奖补支持,发挥引导作用。
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以共建、共培等方式积极参与项目建设。项目学校以服务求发展,积极筹集社会资源,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各地要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点探索差别化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建立健全产教对接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加大“双高计划”学校的支持力度,在领导班子、核定
教师编制、高级教师岗位比例、
绩效工资总量等方面按规定给予政策倾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专业设置、内设机构及岗位设置、进人用人、经费使用管理上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双高计划”学校大胆试、大胆闯,激发和保护干部队伍敢于担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建设资金
2019年落地的“双高计划”在财政投入模式上,呈现如下特点:一是长周期,五年的建设周期有利于持续跟踪办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质量;二是分阶段,通过设计中期和远期目标,持续建设到2035年,有利于引导学校树立较为长远的发展目标;三是大投入,每一年中央财政的奖补支持20亿元左右,其力度相当于示范校、骨干校一轮建设的投入。
“双高计划”项目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主要用于: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
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等。中央财政资金管理执行《现代
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在经费支持方面,“双高计划”采取中央引导、地方为主,着力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地方在完善高职生均拨款制度、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的基础上,对“双高计划”学校给予重点支持,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对“双高计划”给予奖补支持,发挥引导作用。“双高计划”中央财政每年引导资金20余亿元。
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以共建、共培等方式积极参与项目建设。项目学校以服务求发展,积极筹集社会资源,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项目遴选管理
项目遴选
根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双高计划”遴选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扶优扶强,面向独立设置的专科高职学校(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专科高职学校),分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两类布局。在高职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达到国家统一要求且逐年增长的前提下,对
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重点工作推进有力、改革成效明显、“双高计划”政策资金保障力度大的省份予以倾斜支持。
学校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近两届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第一完成单位);
2.主持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项目且应用效果好;
3.承担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且成效明显(仅包括现代学徒制试点、“
三全食品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定向培养
士官试点);
4.有国家级重点专业(仅包括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学校支持的重点专业);
5.近五年学校就业工作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典型(仅包括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6.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过奖励(仅包括
世界技能大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7.教师获得过国家级奖励(仅包括“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高校
黄大年式团队、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
8.建立校级竞赛制度,近五年承办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9.建立校级质量年报制度,近五年连续发布《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且未有负面行为被通报。
专业群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专业群定位准确,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专业群组建逻辑清晰,群内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就业相关度较高,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
(二)专业群有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创新团队,校外兼职教师素质优良。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先进、管理规范,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相适应、相配套。校企共同设计科学规范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反映行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线上线下课程资源丰富。
(三)专业群生源质量好,保持一定办学规模。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学生就业对口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就业满意度高。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应用,科研项目、专利数量多。
项目遴选环节
项目遴选包括学校申报、省级推荐、遴选确定等3个环节。
项目实施
根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
项目管理
根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项目执行不力,未开展实质性建设;
(三)擅自调整批复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内容;
(四)项目经费使用不符合国家财务制度规定;
(五)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社会评价
“‘双高计划’是国家推动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院校以极大的热情和动力投入改革发展,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高。”(时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
曾天山)
“双高计划”立足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引领性制度设计,是职业教育“下好一盘大棋”的重要支柱,带动了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这几年以来,入选院校以多种形式进行改革探索,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也进一步提高,不仅为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整个
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人日报)
“‘双高计划’的实施,构建了央地良性互动、协同推进的有效机制,盘活各级各部门之间的联动与协同,构建起央地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推进省级层面政策机制创新,形成了政府统筹设计、厅级多部门联动推进、市县级政策指导落地、
建设单位具体实施的四级推进机制。二是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项目,形成一批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品牌,服务“走出去”企业,通过“教随产出、校企同行”的协同“走出去”模式,积极推进优质平台建设,增进国际理解、文化互鉴,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形成了一批职教出海“新样本”。把
职业教育升级为促进国际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资源。三是逐步形成了全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激发了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强化了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型伙伴关系,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晓)
在“双高计划”引领下,高职院校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特色定位,并依托特色专业群打造品牌,在区域乃至全国形成错位发展的竞争态势。一批区域一流、国家高水平、世界有影响力的高质量职业院校正在建成。(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鹏)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是继高职示范校(骨干校)项目之后,面对以
人工智慧、
互联网+、
大数据为主的
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新一轮
工业革命挑战下的中国高等
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战略意义。(《
中国教育报》)
实施“双高计划”,引领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骨干校、优质校)建设之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又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双高计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从产教融合、师资建设、服务水平等多维度提升高职教育发展质量,有针对性地破解高职教育在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以形成中国特色
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天津职业大学校长刘斌)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高水平的建设内涵,秉承“业内都认可、地方离不开、国际可交流”建设标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区域行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核心问题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可推广的模式,成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中国教育新闻网)
社会影响
“双高计划”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支持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先行先试,形成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