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优美的训练有素的歌声夺得了2001年“
柯蓝杯”演唱比赛的第一名,她在富丽宫与歌唱家
李香琴、
沈小岑同台演唱;在“万众一心”晚会上,她的一曲“我爱你,中国”令人心潮起伏,中秋晚会上,她表演的二重唱“蝴蝶夫人”插曲和独唱“中国的月亮”,又久久地在听众耳边回响。她就是轮椅歌唱家孙晓梅。
人物简介
孙晓梅出生于一个音乐艺术之家,一岁时患小儿麻痹症致残。
可能是遗传吧,晓梅的声音很美,乐感也强,从小就喜欢唱歌。爸爸在家里教学生唱歌的时候,她就藏在自己的房间里仔细听、仔细琢磨,学得比爸爸的学生们还要快还要好。但是爸爸从来没有教过她。
有一天,爸爸的同事来家做客,听到了晓梅的歌声。他十分惊讶:"你女儿唱歌很有天赋,怎么从没听你提起过?"爸爸痛苦地说:"不敢教她,不敢让她去唱歌。唱得越好,她会越痛苦,因为舞台上没有她的位置……"同事说:"想这么多干什么?女儿将来总得有一技之长呀。"妈妈和姥姥也在旁边帮腔:"教她嘛,业余唱唱也好呀。唱歌总可以充实她的精神生活,使她也有人生追求嘛。再说她那么喜欢唱歌。"
爸爸被说服了,开始正式教晓梅唱歌。晓梅的进步飞快。从上幼儿园开始,她就不停地上舞台演出,后来成了红小兵宣传队的小独唱演员,由于她的歌声和风格很像中国的一位著名歌唱家
马玉涛,大家称她“小马玉涛”。
1978年,
北京市的许多艺术团体到晓梅的家乡招生。他们听说有个女孩子歌唱得好,就专门到晓梅家里拜访。晓梅唱了几首歌,把客人听呆了:"太棒了!
民俗音乐唱得好,美声也唱得好!""可以到
歌剧院去!"然而,当客人知道晓梅有一条病残的腿,赞扬变成了惋惜。
那年晓梅18岁,已经长成美丽动人的大姑娘了。她聪明能干,歌喉婉转,本来应该有美好的前程,可是……想到伤心处,倔强的晓梅忍不住在心里问:"我为什么不行?"
客人中有一位热心肠的老师,回到
北京市后给晓梅的爸爸写了一封信,说人才不可多得,一定要想办法治好晓梅的腿。
1979年,晓梅来到了北京,一边寻医治病,一边投考音乐学院。
最高学府
腿虽然没有治好,但她考上了
中国交响乐团社会音乐学院。
在社会音乐学院读了两年,晓梅心里又有了新的想法。她希望走进中国权威的音乐殿堂--
中央音乐学院。既然能够进入这所学院,为什么不能进入那所学院?
于是,她开始悄悄地做准备,利用课余时间补习文化课。那时,她住在北京的东北角,每天到城西郊去上音乐课,下了课来不及回家,买个面包,一边吃,一边就赶着去上夜校,读文化课。
1984年,晓梅以一首深情、高亢的《我爱你,中国》,敲开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5年的大学生活,晓梅一直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一边是自己形体无法弥补的缺陷,一边是她渴望从事的要求形体美的行业。她自己能把握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同学游玩的时候,她就常常一个人在琴室里自弹自唱。
198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歌唱是美丽的
毕业以后,晓梅频繁参加演出。1994年远南运动会期间,仅在北京,她就参加演唱了近百场,唤起人们对残疾人的理解;她还出访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歌声和友谊带到世界各地。
舞台下的晓梅谦和文静,舞台上的晓梅却是那样的激情洋溢、光彩照人。
有着歌声的人生,多么美丽!歌唱人生的人,更加美丽!
自强模范
1992年,市残联成立了残疾人合唱团,30 多人中,有的双目失明,有的肢体残疾坐着轮椅。把这样一群人组织到一起,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孙晓梅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人们不会忘记,为了让大家掌握合唱技巧,她反复吟唱示范。用她的话说:“虽然这是残疾人组成的合唱团,但每一次排练都要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朝着专业水平努力,决不能因为是业余团体而降低对自身的要求。”为了给集体争得荣誉,已经怀孕6 个月的她,仍坚持上台指挥演出。在孙晓梅的带领下,合唱团连续两次获得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特别奖。
1997年5 月,孙晓梅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面对荣誉,她总是谦虚地说:“我的成绩离不开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离不开那些关心、理解、帮助残疾人的人们。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工作,为残疾人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