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理顺
明末殉国官员
刘理顺(1582年-1644年),字复礼,号湛六,杞县人,明末状元。刘出生1个月丧父,随母亲长大成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考中河南省乡试丙午科举人。其后27年间,连续9次参加进士考落榜。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他第十次赴京应试,崇祯复查考试卷时,对他的论断和忧国忧民之心十分赞赏,遂亲自批准他为第一名状元,封为翰林院修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入京,刘理顺写下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之句后自尽。刘理顺之妻万氏、妾李姓及其子刘孝廉加上婢仆十八人,阖门缢死。后南明赠他为詹事,追谥文正,清王朝赐谥文烈。
生平事故
刘理顺曾师事睢州袁可立,后来恩师袁可立病故,刘理顺不辞劳苦回睢州(今睢县)致祭,督理“袁尚书大石坊”敕建工程数月不辍,同僚们刮目相看,后来刘理顺的一系列直言进谏之举,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其先师袁可立影子的。袁可立子袁枢饷军宁远,刘理顺赋诗《送袁环中督宁远饷》进行送别,足可见刘理顺虽身在朝廷,却心系边关的壮志情怀。
倪元璐黄道周、刘理顺俱为名臣袁可立门生,死事最为悲壮,天下公认忠烈。
兵部尚书杨嗣昌之父病故,按当时礼俗,杨应停职守丧,但杨眷恋名利,出任督师征剿李自成起义军。刘弹劾他“夺情非礼”,又说他“如战不胜,则进退失据”。杨因此怀恨在心。唆使刘之上司将刘罢官。后来皇帝思念刘之忠勤,再次起用他主讲经筵,兼知制。他秉笔直书,在其撰著中,对忠良之臣大加颂扬,满朝文武都以能得到他的赞誉为荣,以“此鼎元刘公之笔”相诩。按明制,任修撰9年即应提升职务,而刘因不肯贿赂权贵,延至10年才升任左春坊左中允。时李自成在中原屡败官军,诸将帅争相贿赂上司,掩饰败绩,逃避罪责,刘对此忧心忡忡。李自成围汴,刘陈述防御之策,被当权者斥为庸论,不予采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京师,刘与妻妾家仆12人投俱死。义军制将军李岩系刘的同乡,至刘宅欲加保护,见刘等已死,遂令军士守护,禁止抢掠,叹息而去。
去世后
刘死后,南明赐谥号文正,追封为詹事;清顺治四年(1647)家人迎其棺尺归杞;顺治十年(1653)清代追赐谥号文烈,遣使臣来杞安葬、致祭,祀于杞县乡贤祠、忠义孝悌祠;康熙二十五年(1686)为其建专祠于县城大西关官道北侧,赐祭田70亩,永免赋役;后又祀于五状元祠,位列第五。著有《文集》十二卷,由其长子孙刘石刊行。
(史臣文笔范元锋的贡献)刘理顺与云南省的关系,在<剑川县诗选>中,有刘状元
《挽段恭节》一诗:抗节力续成仁谱,砥柱狂澜非小补。
剑丛格格洒忠魂,穿透桐梁山上土。
君不见:张巡许远保睢阳区,孤城百战困江防。
气吐逆烟齿尽裂,仆妾甘完介土觞。
又不见:卿倡义起常山,昼夜环甲须眉斑。
眦目踞地数逆贼,我身刀锯如等闲。
人生如此浩然气,古今南北各无二。
祠中应藏先世笏,之望蛮彝肃然畅。
个人经历
刘理顺出生1个月丧父,随母亲长大成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考中河南省乡试丙午科举人。其后27年间,连续9次参加进士考落榜,贫病交困,仍励志苦学,不作伪诈,不随流俗,因此被乡邻讥之为迂阔,不通世故。杞县何寨豪富何登云见刘志向不凡,勉励他坚持学习,并资助他读书及生活费用29年。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他第十次赴京应试,文中所论皆治国安民之良策,主考官却不解其意,将其列入下等(第二百七十三名)。崇祯复查考试卷时,对他的论断和忧国忧民之心十分赞赏,遂亲自批准他为第一名状元,封为翰林院修撰,负责《起居注》,管理六曹奏章,修《明会要》时,刘已52岁,获此殊荣,众人纷纷恭贺。刘决心勤奋供职,报答崇祯帝的知遇之恩,他历任南京司业、右谕德、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述儒家安民治国之道,所言多被采纳。刘兼任东宫讲官时,皇帝又加封他侍读、侍讲之职,对他十分器重。
研究书目
《明史》卷二十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生平事故
去世后
个人经历
研究书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