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指通过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多种措施对农田进行全面改造,旨在改善农田的自然条件,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这一过程旨在将农田建设成为集中连片、设施完备、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农田。
重要意义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水旱灾害频发,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对农业发展构成挑战。因此,兴建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尽管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某些大型防洪工程之外,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相对较少,管理也有所松懈。面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已将农田水利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实施方法与形式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领导和组织。各级水利部门应及时向政府提出建议,特别是在基层,应认真听取民意,尊重民意,及时向上级反映民众的意见和想法。在实践中,应采用民主的方式,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受益范围较小的项目,可通过“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方式进行决策。此外,还应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促进农村公益性水利设施建设,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水利知识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原则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原则包括:
- 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适应原则
- 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适应原则
- 国家粮食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适应原则
-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适应原则
- 国家水资源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适应原则
主要原因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一定的制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步退出,导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归属和管理不明确。此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经济效益较低,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不足,影响了管理责任制度的落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长期依赖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税费改革后,农民投入大幅减少,加之农民工外出打工,导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劳动力短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未能引入新的投入手段,大部分资金用于管理费用,而非实际建设。
解决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对策包括:
-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的改革,明确所有权和管理责任,探索市场化管理模式。
- 建立有效的农业用水收费制度,通过水价改革促进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 强化公共财政支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支持,将其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
- 划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事权财权,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 整合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确保资金的有效配置。
政策支持
2016年3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支持贫困地区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了“十三五”期间,中央预算内农林水利建设投资用于贫困地区的比例将达到40%,地方也将加大投入,以改善贫困地区农林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特色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提高贫困地区粮食生产能力,优先保障贫困县的
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重大
水利工程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合理开发小水电,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加快水库移民脱贫解困步伐,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