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
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
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Emilio Gino Segrè, 1905年2月1日-1989年4月22日),意大利美国实验物理学家,犹太人,因发现反质子而与欧文·张伯伦共同获得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发现了两种元素,和。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塞格雷出生在罗马附近的提沃利的一个西班牙系犹太人家庭,早年在罗马大学学习工程学,1927年转向物理学,并于1928年在恩利克·费米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28至1929年服兵役。
职业生涯
他获得洛克菲勒研究经费先后在汉堡市斯特恩、在阿姆斯特丹同彼得·塞曼一起搞科研,1932至1936年在罗马大学担任物理学副教授。1936至1938年在帕勒莫大学担任物理实验室主任。1937年,塞格雷访问了欧内斯特·劳伦斯的伯克利辐射实验室,并因此成为了“维亚·潘尼斯佩尔纳男孩”之一。在此期间,他从实验室收到了一块异常放射性的条,经过研究,塞格雷证明了其中的辐射来自一种新元素,即锝,这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化学元素。1938年,由于贝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通过排犹法令,塞格雷成为了一个无限期的移民,并在美国加州获得了劳伦斯放射实验室的助理研究员职位,同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讲师。在伯克利期间,他除了发现了砹和同位素-239从1943年到1946年,塞格里(Segrè)担任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实验室的小组负责人。他于1944年入籍美国,并在伯克利(1946-72年)担任物理学教授。1955年,Segrè和Chamberlain使用新型bevatron粒子加速器生产并鉴定了反质子,从而为发现许多其他反粒子奠定了基础。1974年,他被任命为罗马大学核物理教授。他写了几本书,包括《实验核物理》(1953年)《核与粒子》(1964年)《恩里科·费米:物理学家》(1970年)以及两本关于核物理历史的书。物理学,从X射线到夸克:1974年他回到罗马大学任核物理学教授。现代物理学家及其发现(1980)和从坠落物体到无线电波(1984)。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不久,西格里(Segrè)就在1960年第14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ædiaBritannica)印刷的质子上写下了条目。
个人生活
塞格雷还是一位积极的摄影师,拍摄了许多记录现代科学史上事件和人物的照片,这些照片在他去世后被捐赠给了美国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其物理学历史摄影档案。1989年塞格雷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8年,保罗·狄拉克创立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很自然地解释了电子的自旋性质,并预言了正电子(与电子质量相同、电荷相反的粒子)的存在。1932年,卡尔·大卫·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这使得人们更加相信质子也应该有一个镜像粒子——反质子。塞格雷与欧文·张伯伦同为劳伦斯放射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小组的组长,为了寻找反质子,195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们建成了一台名为Bevatron的能量为6.2GeV的高能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塞格雷-张伯伦实验小组用这台高能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把能量为6.2GeV的质子射在铜靶上,产生了反质子。应当指出,由于出射束中的大部分粒子是质子、中子和介子,要从这么多的粒子中检测出反质子,需要相当高明的实验技巧。理论所预言的反质子的负电荷可以通过它在磁场中的偏转来验证,但要确定它的质量,至少必须对同一粒子测量两个独立的量:动量与能量或速度与射程。这个测量是利用磁装置和40英尺远处的切伦科夫速度选择计数来进行的。在照相乳胶中,由反质子轰击原子核所产生的爆炸蜕变的“星”形径迹证实了反质子的存在。这种从包含着许多其他粒子的出射束中辨别出极其稀少的反质子的高超实验技巧是张伯伦和塞格雷成功的标志。在用磁学方法分析的出射束中,30000个粒子中只有一个反质子。在可接受的极限误差范围内,找到了40个反质子事件以后,人们就认为反质子被发现了。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与欧文·张伯伦共同荣获195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职业生涯
个人生活
诺贝尔物理学奖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