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羊”是
山西省陵川地区的传统习俗,也是当地一种特殊的面食。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姥姥和舅舅会给外孙和外甥送上这种由面粉制成的“面羊”。这些“面羊”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面羊”这一习俗起源于上党地区,据传是因为
太阳神在此尝百草,识五谷。在传布农耕知识时,先让羊尝试新作物,确认安全后再推广种植。由于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被视为图腾和神明,象征着儿童的成长守护者。因此,在当地,姥姥家为了祈求外孙健康茁壮成长,会蒸制“面羊”代替活羊赠送。
制作“面羊”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通常选用优质白面或白玉茭面,经过精心加工,塑造出各种姿态的小羊形象,包括站立的、蜷伏的等等。每份“面羊”包含15只小羊,其中包括1只较大的主羊和其他14只小羊。
“六月六姥姥送面羊”的习俗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说很久以前,上党壶关鹅屋山下有一对夫妇,他们四十多岁才有了一个儿子。然而这个儿子却不懂感恩,变得非常不孝顺。无奈之下,这对夫妇向孩子的姥姥和舅舅求助。孩子的舅舅是一位牧羊人,得知外甥的行为后十分气愤,决定亲自教导他。在外甥跟随舅舅放羊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羊羔跪着吃奶的情景,以及乌鸦反哺的现象,舅舅引导外甥理解了孝道的重要性。最终,外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发誓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为了纪念这段经历,舅舅在农历六月初六那天送给了外甥一只小羊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