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钟岳(1854~1907),字生,一字申甫,号晴岚,
安丘市县北辉渠村人,清末官吏。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冬,秋瑾与
徐锡麟等光复会领袖在上海集会,密议在
浙江省、
安徽省两地举行推翻
清朝政权的起义,约定由秋瑾负责组织浙江起义,徐锡麟负责发动安徽起义。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正月,秋瑾从
上海市回到家乡浙江山阴县,任大通学堂督办,主持校务。大通学堂原为徐锡麟、
陶成章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秋瑾到大通学堂后,为了积蓄革命力量,成立了“体育会”,招纳会党成员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军事人才,同时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织“光复军”,推举
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计划于农历六月初十在浙皖两地同时举事。
1907年7月6日(
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廿六日)徐锡麟在
安庆市仓促起事,旋即遭到镇压,徐锡麟被残忍杀害。
浙江巡抚张曾扬(
张之洞侄曾孙)闻讯,急电
绍兴市知府贵福,立即查封绍兴大通学堂,拘捕徐锡麟同党秋瑾。由于大通学堂校址在
山阴县县内,贵福便命令到任不到半年的山阴县令李钟岳负责查抄大通学堂。
1907年7月13日(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四日)午后,贵命李钟岳将秋瑾等人押回山阴县署继续审讯。7月14日,贵福又命李钟岳赴城外查抄秋瑾的娘家。为了防止查出秋瑾革命的证据和连累更多的人,李钟岳故意不让手下人搜查秋瑾居住的小楼,草草收兵,结果无获而归。
李钟岳离职后寄住
杭州市。在杭州寓所里,他终日闷闷不乐,反复念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之句,对秋瑾之死深感内疚。他经常独自一人将密藏的秋瑾遗墨“秋雨秋风愁煞人”七个字“注视默诵”,并对此泣下,甚至到了一天三五次、以至七八次的地步。闻者皆慰藉李钟岳,但李钟岳在良心的自责下始终不能释然,并渐萌殉身之念。他先是几次自杀未遂,一次跃井被救不死,数日又结绳老树,却被夫人发现,于是家人防范,不敢远离,但他死志已决。
1907年10月29日(
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廿三日)上午9时许,李钟岳乘家人不备,在寓中悬梁自缢,年仅53岁。
辛亥革命成功后,秋瑾案昭雪。
孙中山亲笔为秋瑾女士题写“巾帼英雄”四个大字,并书楹联一副:“江沪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浙江省革命先哲褚慧僧先生与秋瑾生前挚友
吴芝瑛、徐寄尘女士于1912年在
西湖建
秋瑾墓和
鉴湖女侠祠,特将李钟岳的“
牌位”祀于祠中,上题“清山阴知县李钟岳之神位”,下书“李钟岳先生,
安丘市县人,秋案中有德于女侠”,以纪念李钟岳保护秋瑾和为秋瑾殉道的悲壮义举。
李钟岳,一个旧体制下的七品官员,面对当局腐败和政权风雨摇摆的局面,仍励志做人做官做事。他十分
爱慕革命志士秋瑾的才华,常以其“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之诗句,教育勉励自己的孩子:“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