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西貒
西猯科草原西貒属动物
草原西(Catagonus wagneri),又称塔瓜(tagua),西猯科动物。它们是猪鼻鼠属的最后一种现存物种,现存只有约3000只,被认为是已灭绝的平头猪的最近亲。最初草原西貒只有一些化石记录,且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1971年在阿根廷萨尔塔省的查科地区被重新发现,原住民对它们十分熟悉,但西方科学家在后来才承认它们的存在。草原西貒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1年 ver 3.1——濒危(EN)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草原西貒(Catagonus wagneri),又称塔瓜(tagua),是一种栖息在巴拉圭玻利维亚及阿根廷干旱丛林的西猯科动物。它们是猪鼻鼠属的最后一种现存物种,现存只有约3000只,被认为是已灭绝的平头猪的最近亲。最初草原西貒只有一些化石记录,且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1971年在阿根廷萨尔塔省的查科地区被重新发现,原住民对它们十分熟悉,但西方科学家在后来才承认它们的存在。
肩高52-69厘米,头体长96–117厘米;体重29.5-40千克。是有蹄类动物,两性相同。具有许多“猪”的特征。它们的吻粗糙,口鼻部坚韧,具有良好的结构。它们的耳朵、吻及尾巴较长,腿也比较长,适合跑步,只有前肢带有露爪,后脚有三趾。
形态特征
草原西貒是西猯科中体型最大的,且有像猪的特征。它们的吻粗糙及坚韧,鬃毛呈褐色至灰色。背部有一道深色的斑纹,肩上有白毛。它们的耳朵、吻及尾巴较长。口的周围有白毛,后脚有三趾。它们有2只上门齿及3只下门齿,上下各1只犬齿、3只前臼齿及3只臼齿。上犬齿向下,而不像其他猪形亚目般向外及向上。
分布范围
草原西貒分布在巴拉圭、玻利维亚及阿根廷北部的大厦谷和大查科地区。
栖息环境
草原西貒栖息在炎热及干旱的丛林,占地14万平方公里的大查科平原和大查科地区主要都是多肉植物及针刺植物,只有极少数的地方有大型树木。它们的鼻窦适合在干旱及多尘的环境生活。它们的脚细小,可以在多刺植物间行走。
繁殖
草原西貒一般会在9月至12月间出生,其实全年也会有幼西貒出生,但视乎食物的藏量及雨量。它们平均每胎产2-3只幼西貒。雌西貒会离开族群产子,之后就会回来。幼西貒出生后几个小时就能奔走。幼西貒的毛皮与成年的差不多。它们没有两性异形。
生活习性
草原西貒通常在早上活动,经常以20只为一群的小群聚居。它们是日间活动的,尤其会在早上活动。群族会以一环形迁徙,约于42天就会回到原有的地方,以监视地盘。草原西貒会以不同的叫声来沟通,包括咕噜声及牙齿的嗒嗒声。虽然它们有时会有撞及咬等行为,但一般都不怎么带有攻击性。草原西貒群族会组成一堵墙来保护自己,不过却很易成为狩猎的对象。它们会分泌一种奶状及有味的物质来在树上作记号。这种物质是由背部的腺所分泌,透过磨擦来分布在树上。它们虽然经常在泥中打滚,但却会在特定的地点排泄。
草原西貒在大厦谷内主要吃较为粗糙的植物,如仙人掌科等。它们会用其吻将仙人掌放在地上打滚,将其刺磨走。它们也会用牙齿咬及吐出仙人掌的刺。它们的肾脏可以将仙人掌的酸分解,胃部亦适合消化粗糙的食物。它们有时也会吃凤梨科的根、相思树属的荚及掉下来的仙人掌花。它们会在蚁穴及建筑地盘寻找盐渍地,以吸取钙、镁及氯。
物种保护
草原西貒散布在南美洲,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群族的数量亦因失去栖息地及被分隔而减少。近年也有猎杀及不明疾病的影响。现时有计划人工繁殖草原西貒,但在野外以外的地方则很难生存。在巴拉圭亦设有保护区,但执法力度不高。此外,在北美和欧洲的动物园中建立了一定数量的种群,以助于保护和研究这一物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繁殖
生活习性
物种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