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在作战》是
朱晓军创作的中篇报告文学,首发于2006年《
北京文学》第6期。该作品描绘了
上海市女医生
陈晓兰为揭露医疗领域的医德沦丧和医疗腐败行为所作的努力和牺牲。读者通过作品感受到陈晓兰的责任感和道义感,以及她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滥用药物现象、提供良心诊疗的作用。然而,陈晓兰个人的力量有限,朱晓军通过该作品呼吁更多人关注医疗领域,以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天使在作战》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战斗性,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敢于直言不讳,是近年来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
简介
由
朱晓军创作的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以强烈的现实感和忧患意识,塑造了
上海市女医生
陈晓兰的形象,描写了她为揭露个别医院的医疗腐败、医德沦丧所作的努力与牺牲。有人说陈晓兰打的是“一个人的战争”,是“中国式的唐·吉诃德”。《天使在作战》令人读来惊心动魄,也令人忧心和愤怒,又为之震撼不已。作品在今年第6期的《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一经发表,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北京青年报》、《
齐鲁晚报》等多家报纸连载。
概述
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之原创版”2006年6月号“现实中国”专栏),就是具有如此素质的报告文学佳作。编者为它写了导言:“当医疗腐败的雪球从高山上滚下,越来越大,呼啸着砸向病人时,一位女医生挺身而出,一次次向有关部门举报……没有几个人相信她会赢得这场战争,可是她却顽强地坚守阵地,对医疗腐败的死穴,发起一次次猛烈的进攻……”
作家锐利的笔锋针对上至国务院总理、下到普通老百姓都殷殷关注、深深痛恨的医疗腐败;把敬重的情感?熏奉献给坚持正义、无私无畏、为民除害的白衣天使。白衣天使作战的对象,本该是损伤人类健康的疾患,而陈晓兰作战的对象,却是媚惑天使蜕变为魔鬼、摧残着国人身心健康的社会公害。
“在20世纪末,几千年来的信赖动摇了,从没有过的疑惑出现了,病人将医生一分为二,一类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另一类是谋财害命的”白衣魔鬼“。在”白衣魔鬼‘眼里,疾病就是他的钱口袋和来钱的道儿。“他们给病人滥开药、开贵药,收提成,收红包……而医院领导则是根据”创收“来衡量医生业绩的。”腐败是一张庞大的密实的网,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院长到医生护士……“
如此腐败之网,是很难破除的。因为,它背后有一系列既得利益集团在支撑;因为,它并非仅是
个人行为,而是整个体制和制度问题;因为,归根到底,这个公害的社会根源在于“天”,在于笼罩着医疗界之当权者的“天”。陈晓兰是并非“鸡蛋碰石头”,而是“拿石头砸天”。她本身,就是一块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石头,她要砸的,乃是涉及体制、制度问题的“天”。
陈晓兰的“作战”很艰难,既难在权势与金钱无法无天,又难在世道与风气日渐沉沦。正如作家所慨叹的:“时代变了,过去私心过重被唾弃,如今没有私心或私心太少被认为是不正常。”凡在医院工作、凡曾求助医生的人,大都会对医疗界的腐败生发过这样那样的感触。可是,有谁能像
陈晓兰这样去“作战”?患者只能听天由命,有些医生知情,却同时也知道惹不起,不得不“同流合污”。
但陈晓兰是白衣天使,天使和魔鬼势不两立。她不怕死,便不怕“天”。与其说这是她的职业使命,毋宁说这是她所信奉的人生的态度。她遵从母亲遗嘱:“病人不懂,你懂。你是医生,你要保护病人的权利。”身体力行白衣天使特有的、首要的职能,一切为了患者着想,虽身陷污浊,却心向
清明节,与医疗界的腐败进行完全忘我、坚持不懈的斗争。
为了维护生命价值,
陈晓兰毅然揭露“光量子”骗局,因而被所在医院迫使“自动离职”。她下岗后,“光量子”依然“在岗”为“白衣魔鬼”广开财路。而“只有先当受害者,才有资格当举报者”的规矩,又迫使她不得不以柔弱之躯进行药物试验,接受“光量子治疗”。宁肯自身受害,也要拿到证据,她是以生命向腐败冲击的。但一次成功之后,又出现了“光纤针”,又出现了“静舒氧”……
为了彻底禁绝伪劣医疗器械,她冒着被“狗急跳墙者下毒手”的危险,一再上访。“花去了近十万元钱,最后只剩买一张返程硬座车票的钱了”。“几经周折,直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门口,才甩掉了跟踪者”……9年来,在她的举报下,7种伪劣医疗器械被禁用。而她虽过早衰老,却心志弥坚,表示哪怕到了另一个世界,也要做一名真正的医生。
她就是一名真正的医生。“病人眼里医生是最亲的人,托付给医生的是生命”,因而称医生为白衣天使。真正的医生犹如身著白衣、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乃是圣洁的神明。当此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际,在这各顾自保、哪管他人的环境中,陈晓兰为了国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为着匡正与维护白衣天使的本质和声誉,挺身而出,舍身饲虎,与魔鬼作战,也正是在悬壶济世,慈航普度。
与其说《天使在作战》揭示医疗腐败,毋宁说它显示了社会的危机。当圣洁的救死扶伤已质变为罪恶的谋财害命,当医疗领域呼风唤雨者都因受贿被刑拘,人们难免疑惑社会的纯正清廉。作品以“官员”来标示各层“天”的当权人,代表民情严正质询:执法官员为什么不能保护受害的病人?“百姓对政府部门最大的不满不是生活的艰苦,而是他们用自己血汗养活的官员,不把他们当成人!”
在呼唤“以人为本”的潮流中,有些官员逆流顶风,推行的是“以金为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有些部门阳奉阴违,走的是加剧社会矛盾的行径。作品映现了这种情况:“一位官员意味深长地对陈晓兰说:你可要珍惜这次工作的机会!”——用人权掌握在他手里。作家指出了这状态:“金钱的能量是无法估量的,可以把冷僻变为火热,也可以让火热变成冰冷”。——权钱当道,人道式微。
鉴于她的业绩,2006年
中国中央电视台给她颁发了“3·15质量先锋奖”。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当然不为得什么奖,她只是想让病人不遭受伤害,她只是想制止坑害全国百姓的犯罪与渎职,渎职其实也是犯罪。
朱晓军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家本人强烈而鲜明的爱与恨。
获奖内幕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反腐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矛头直指医疗腐败。评选过程中曾有人担心:反腐是否有悖于“主旋律”精神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类评选中,《天使在作战》是一匹“黑马”。这篇发表于《
北京文学》上的报告文学作品仅有三万余字,勉强算得上“中篇”,而其他四部作品无一例外为长篇,且都单独成书。作者朱晓军是大学教师,也是5位获奖作家中惟一的业余作家。
争议之后,全票当选
不过黑马真正的黑是“黑”在题材上。《天使在作战》以
上海市“打假医生”
陈晓兰的经历为线索,揭露了中国当前的医疗腐败,矛头直指中国药监系统。
与历届评选一样,“弘扬主旋律”仍是本次
鲁迅文学奖评选的指导思想。5部获奖作品,3部作品的题目就很“主旋律”——何建明的《
部长与国家》、军旅作家
党益民的《
用胸膛行走西藏》以及另一位军旅作家
王树增的《
长征》。另一部《
中国新教育风暴》,尽管触及当前教育的种种弊端,但通过呼唤“新教育”的切入角度进行了平衡,似乎也符合主旋律要求。
《天使在作战》无论是题目还是内容,都显得挺“刺眼”。评选过程中有人曾担心,这部作品会不会被认为有悖于“主旋律”精神。
某位评委当即说:《天使在作战》其实是
讴歌一位普通医生多年来与医疗腐败的斗争——谁说反腐败不是主旋律?
最后,在正式的无记名评选中,《天使在作战》是五部获奖作品中惟一全票当选的作品——全票当选是来自评委会的内部信息,为了不显得“过于刺激”,评委会对外通常说“高票当选”。
主人公成为全场焦点
10月28日在
鲁迅故乡
绍兴市召开的颁奖晚会上,报告文学被排在第一单元,这让报告文学评委会副主任
李炳银颇为振奋,他认为这是对该届报告文学获奖作品的
莫大肯定。
一位与会者这样理解这一安排:报告文学获奖者“有料”。主办者显然担心这次纯文学颁奖会开场就遭遇冷场,小说、诗歌等传统文学项目,今天已很难与普通公众产生共鸣,报告文学则因为贴近现实而容易获得认可。
事实也是如此,颁奖结束后,有三位报告文学获奖者被主持人留在台上,《
用胸膛行走西藏》的作者
党益民讲了作品中一位筑路工人两次“殉职”的故事,引起台下一片掌声。
不过晚会最大的“包袱”还是在《天使在作战》身上。主办者别出心裁地将主人公陈晓兰请上台去,与作者朱晓军来了一段简短的对话。这位不善言辞的女医生将主持人事前设计的台词刚刚背完,台下就爆发了当晚最热烈最持久的掌声,此时负责发动观众鼓掌的导演尚未来得及做手势。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首先出场的五位报告文学获奖者中,
朱晓军第一个走上台去,从新任作协主席铁凝手中接过奖牌和鲜花。
“打假医生”隐退之际
陈晓兰在得知写自己的这部作品获奖时,正打算退出她刚好满十年的“打假”事业。
此前,她刚刚通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掌握了一个区政协委员在医院造假药的扎实线索和证据,并与执法单位约定时间前去调查。然而那天她被“放了鸽子”——几位执法者“集体失踪”了。
陈晓兰想想自己这十年,忽然觉得特没意思:通过她的努力,一个个假冒伪劣医疗器械确实被取缔了,然而之后却是更多假冒伪劣产品的问世;她确实促使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出台了多个文件,可她并没有看到应有的效果;在这十年当中,与她打过交道的个别高官确实下了台甚至坐牢杀头,但她看得清楚,“现实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改变”。
尤其让她灰心的是,随着打假的深入,举报制度也越来越“完善”,凭着十年的经验,她自信仍能对付得了自己的对手。但是,其他的举报者显然越来越难了。
接到颁奖会邀请通知时,
陈晓兰正在北京,她禁不住著名打假人
王海的再三邀请,赴京参加“医疗欺诈现象”研讨会。她顺便找到一位熟悉的记者,问她能不能想个办法,向外界宣布一下她不再“打假”了——事实上,“打假医生”是媒体给她的封号,她一直坚持认为自己只是按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反映医院内存在的问题,而打假是相关职能部门的事。
陈晓兰想,这样一来,一些因她而紧张的人会松一口气,而她也可以找回曾经的安宁。十年来,让她最无法接受的一个现实是,“许多原本各自发财的造假分子和腐败官员,因为要对付举报者而结盟,从而形成一股更大的势力。”
就在这位记者鼓励她坚持下去时,陈晓兰想起一件事:一个写过我的作家,获了一个什么奖,非让我过去参加,又要抛头露面了,不大想去。记者问她,是什么奖?陈晓兰想了一下:好像是个与
鲁迅有关的奖……对方一下子跳起来:
鲁迅文学奖?!那可是全国最高奖啊……
在10月28日的颁奖会现场,
陈晓兰在台下见到了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张锲,74岁的老人握着陈晓兰的手说,正是受她的精神所感染,《天使在作战》获得评委们的全票支持。
从《家庭》到《北京文学》
52岁的
朱晓军是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他一直是《知音》、《家庭》等通俗读物的撰稿人,同时也是一位热爱报告文学的作家。
在报告文学辉煌不再的今天,与许多作者一样,朱晓军某种意义上面临一种“精神分裂”,一方面为一些稿酬高的通俗杂志写作维持生计,另一方面又在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驱使下,坚持自己的报告文学理想。
不过这一次朱晓军却将看似不可调和的通俗与严肃统一起来——最初发表在《家庭》杂志的稿子,再经深入采访后上了《
北京文学》的版面,并最终拿到了
鲁迅文学奖。
朱晓军是在网上看到陈晓兰的相关报道的,他觉得陈晓兰这个人有意思,便讲给《家庭》一位长期合作的编辑听,对方很支持,并顺利申请到资金资助朱晓军做这一选题。
朱晓军原本打算按惯例采访两个小时,结果一聊就收不住了,从早晨一直聊到晚上。
陈晓兰是在上海山阴路鲁迅故居旁边长大的。她的父母是旧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她的父亲陈嵘星听说医院将紫外线说成激光时,愤然喝问:“医生怎么能骗人?”她的母亲屈湘培临终叮嘱道:“晓兰,你是医生,病人不懂你懂,你要保护病人的利益!”
回
杭州市的路上,
朱晓军觉得,这个选题只给《家庭》做可惜了,他应该将其写成一部报告文学。
稿子在《家庭》上发表之后,他将想法告诉了北京文学杂志社的执行主编
杨晓升,出乎意料,对方对这个选题比他还要兴奋。
调任北京文学杂志社之后,曾供职于新闻媒体的杨晓升一直重点抓报告文学,他觉得这种文学形式不应该是今天这个样子,它远没有展示出应有的生命力。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杨晓升说他一直关注医疗问题,这样公众关心的热点领域最适合产生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但一直苦于没有好的线索。
好东西被朱晓军送上门来。朱晓军不无担忧地提到风险——因为这篇稿件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国家药监局。杨晓升说,只要你搞到的是事实,不怕。
《天使在作战》在《
北京文学》2006年第6期刊出之后,马上有二十余家大众媒体转裁。这在《北京文学》和整个严肃文学界都极为罕见。而本届的
鲁迅文学奖评选中,专门提到要重视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杨晓升顺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这是他上任7年来的第一次。和其他严肃文学杂志一样,苦于经费紧张,开研讨会对《北京文学》是件相当奢侈的事。这次研讨会也邀请了陈晓兰,她注意到,最后一位评论家发言完毕,朱晓军长长出了一口气,眼里浸满泪水。
本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评委会副主任
李炳银对《天使在作战》的评价是,或许在文学性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毫无疑问,它是近年来报告文学创作不可多得的一个亮点,甚至“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报告文学的期待”。
“你这次太幸运了!”
与以前给一些通俗读物撰稿时相比,
朱晓军这次所下的功夫当然要多出数倍。但他承认,比起一些多年来呕心沥血、一心期望拿奖的报告文学作家,他要轻松许多。这也让他在“得奖之后一直深为惶恐”。
事实上,以传统主旋律题材为主的本届
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评选中,竞争空前激烈。送审作品共计145部,只有5部作品能够获奖。原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主任、著名报告文学家
蒋魏一直未能获得鲁迅文学奖,此次评选中他因为与人合著的主旋律作品《
丛飞震撼》参加,按规定应予回避,为了抓此最后的机会,他只能辞去评奖办公室主任一职。但最终作品却未能获奖。10月28日的颁奖典礼恰为蒋魏退休之日,不少人为这位作家遗憾。
颁奖前几天,在一个报告文学研讨会上,《
马家军调查》的作者赵瑜与
朱晓军喝酒时说,你这次太幸运了。当年的《马家军调查》轰动一时,但锋芒太露,引起有关方面的不满,最终因作品以外的原因未能获奖。后来赵“吸取教训”,与人合作一部《
革命百里洲》的主旋律作品,结果获得了下一届的
鲁迅文学奖,“我折腾这么多年才获了半个奖,你半路杀出来,一下拿一大奖。”赵瑜说。
名有了,利谈不上
朱晓军承认,此次获奖将可能是他本人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杭州市当地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朱晓军获奖的消息,他和其他两位
浙江省作家,成为鲁迅文学奖问世以来首度获奖的浙江作家。
曾经当过汽车维修工的
朱晓军其实是沈阳人,他从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最初是散文,1980年代开始介入报告文学,再后来又给《
知音》、《家庭》等通俗文学刊物撰稿。多年来朱晓军一直在
黑龙江省某杂志工作,2003年调到现单位。在获奖之前,这位被妻子认为“太老实”的作家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母亲也是医生,朱晓军对医疗事业有着天然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使在作战》的“意外”获奖也在情理之中。李炳银笑称朱晓军要“名利双收”。不过更多人认为,
鲁迅文学奖给作者的主要是“名”,“利”还远远谈不上。
跟上届一样,此次鲁迅文学奖的奖金是一万元,据说一些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省份有了进一步的奖励政策,但额度也不是很高。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严肃文学创作在资金方面面临的普遍现状。
《
北京文学》破例给《天使在作战》开出了千字百元的高稿酬标准,这样
朱晓军可以获得一笔三千多元的稿酬。加上媒体并不可观的转载收入(有的压根就不给),再加上一万元的
鲁迅文学奖金,以及此前获得的《北京文学》内部一个奖,总共大概可以拿到两万元。刚好与朱晓军为《
家庭》杂志写的那篇稿件所得稿酬持平。
战斗文学与广告文学
“战斗性”一度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的灵魂。1980年代,批判和揭露社会黑暗面曾是当时报告文学主流,一批人靠报告文学成名成家。
当年报告文学的“战斗性”某种程度上体现在作者面临的各种官司上。打官司一度成为报告文学作家的家常便饭,
昆山市文联主席杨寿松发表作品时,署名上有时会加上一黑框,表示作者已经死了,得罪了的人你就别找麻烦了。
1990年代之后,随着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的发展,报告文学不可避免地式微。报告文学不再惹官司了,曾经的“战斗力”也渐渐消失。
李炳银估计,当前真正的报告文学作家,全国不足20个。
当年一批风光一时的报告文学家,大都另寻出路。其中不少人成功“转型”。他们虽然仍笔耕不辍,不过显然已与文学无关,因为那些作品通常是某些地方官员和各界大腕花钱雇来写的,然后再花钱出书或见报。用
杨晓升的话说,这样的报告文学实为“广告文学”。
“广告文学”使报告文学仍然维持着表面上的繁荣。据统计,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涵盖的三年中,居然产生了两千多部报告文学作品,仅就数量而言,远远超出了1980年代。一些传统的报告文学杂志也不得不学会“转型”。刊登一些有偿的“
报告文学”,一度成为其重要的生存手段。
作为国内最具权威的报告文学评论家之一,
李炳银曾担任过两年《报告文学》杂志主编,但因为无法完成创收任务而被迫辞职。
本届
鲁迅文学奖评选中,由某省推荐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后来证实是该省省会城市花几十万元请一位著名的报告文学
写家所作。尽管它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但理所当然地被评委会否决。
连续四届的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评委会主任
张锲说,在当前报告文学的“战斗性”有所削弱的情况下,《天使在作战》的出现显得尤其可贵。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