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官记》是一部以
清代揭阳市县令鲁亮才为民得官、舍官、还官的真实事迹为基础创作的
潮剧。该剧曾在第十届
广东省艺术节中获得剧本
一等奖和剧目一等奖。
清朝时期,
广南省地区长期干旱,导致农作物枯萎,人民生活艰难。
总督田文进手下的一位小吏鲁亮才因为提出了“开渠引灌,兴修水利”的建议而受到了重视。相比之下,吉阳县令李宽由于衣着不整、迟到等原因引起了田文进的不满。另一位小吏苏能在会上看到了这种情况,于是会后雇佣他人撰写信函诬告李宽“既贪婪又残酷”,并通过他的
表妹王艳娇(田文进的小妾)劝说田文进罢免李宽,试图取代他的位置。尽管田文进误信了这些谗言,但他并没有听取王艳娇的意见,而是任命鲁亮才接替李宽担任吉阳县令。鲁亮才在前往吉阳县的路上,目睹了该县庄稼的繁荣景象,并发现李宽正在与当地居民共同修建
水利工程,因此他对李宽的所谓“贪婪和残酷”产生了怀疑。后来,鲁亮才跟随李宽回到了县衙,在月光下的夜晚,两人畅饮交谈,表达了各自的真情实感。鲁亮才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确信李宽遭到了诬陷,因此放弃了自己成为县令的机会,返回督府为李宽申辩。不幸的是,他被
总督要求在三天内查明李宽的案件。鲁亮才离开督府回家后,向家人说明了情况,并遭受了妻子刘翠花的责备。在这个内外交困的时刻,鲁亮才的母亲站了出来,支持了他的行动,并鼓励他继续调查此案,表示如果无法查清,就回老家。最终,在随从张柱的帮助下,鲁亮才成功澄清了李宽的冤屈,使他得以继续担任吉阳县令。鲁亮才也因此获得了总督的奖励,而苏能则受到了惩罚。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对清廉官员的情结,比如
唐朝的
狄仁杰和宋代的
包拯,都是民间百姓赞颂的对象。2008年11月26日,
揭阳市潮剧团在
广东省第十届
中国艺术节上演了《还官记》,讲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清官断案的故事,展现了民间百姓对清官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集中在一名衙门书吏鲁亮才身上。鲁亮才出身于曾经显赫的家族,但由于家道中落,他不得不在衙门做一名书吏维持生计。无论是为了振兴家族还是改善个人生活状况,甚至是更大的理想——为人民服务,鲁亮才都有着强烈的当官梦想。终于有一天,他有机会实现这个梦想。有人举报吉阳县县令李宽贪污腐败,上级极为愤怒,派遣鲁亮才前往吉阳县处理此事,包括解除李宽的职务并将自己接任。鲁亮才满怀期待地来到吉阳县,但在那里,他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虽然整个地区持续干旱,但吉阳县在李宽的带领下,通过修建
灌溉渠道实现了粮食丰收。李宽不仅亲自参与工程建设,还捐出了自己的薪金。全县的居民都非常爱戴这位县令。在这种情况下,鲁亮才开始怀疑所谓的贪污指控的真实性。经过一番调查,他确认李宽是一名清官,面临着是否解职的问题,鲁亮才经历了内心的斗争。最终,良心战胜了私欲,他决定不解除李宽的职务,并返回督府为其辩护。然而,他却被
总督要求在三天内查清李宽的案子。鲁亮才回到家后,向家人坦白了自己的选择,并因此遭到妻子刘翠花的责骂。在这内外交困的时刻,鲁亮才的母亲站出来支持他,鼓励他继续调查此案,并表示如果实在查不清,就回老家。在随从张柱的帮助下,鲁亮才成功揭露了幕后黑手,保护了李宽的职务。这场官场上的拾物不贪的佳话,对于那些一心只想往上爬的人来说,可能看起来像个傻瓜行为。但《还官记》告诉我们,这种行为并非愚蠢,而是伟大的义举。剧中通过鲁亮才的母亲之口传达了这种社会正义的存在,在当今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引发了人们的深刻反思。《还官记》中的“还官”包含了两个含义:一方面,它意味着保护李宽即将失去的职务,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还给老百姓一个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