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云飞扬
作家
慕云飞扬,男,原名卢晓黎,1986年生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2007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出版长篇小说《爱在那季节》(又名《凋零的月季》)、自编诗集《当流星划过夜空》,多首诗歌入选80后朦胧诗选、80后诗歌档案等多种诗歌版本,曾获第四届新思维全国校园写作大赛二等奖,2008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林学院。现为业余编辑、歌手,策划。
人物经历
慕云飞扬,一个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地区的80后诗人。由于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慕云从小就喜欢文学,读书也比较早,五岁上小学,十七岁高中毕业。高中阶段开始文学创作,并多次获得学校作文竞赛一等奖。进入大学之后开始专注于长篇小说和现代诗的写作,2005年发表首部校园长篇小说《爱在那季节》,自发表以后广受读者喜爱,各大文学网站转载无数。该小说开辟了校园小说的新思路,掺杂喜剧和悲剧的成分使这部小说具有了双重的艺术魅力。
2007年开始发表诗歌,先后在烟雨红尘原创文学、红袖添香小说网、诗歌报、乐趣文学论坛等发表过诗歌300余首。诗歌曾入选2008年的80后朦胧诗选,中国网络诗歌年选等多种诗歌版本,荣获过第四届新思维全国校园写作大赛二等奖,现担任烟雨红尘原创文学现代诗主编。
正如慕云对自己诗歌的概括那样:爱的悲凉艺术。慕云的诗歌充满了对过往的眷恋以及对现实的无奈,这跟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个人自主意识的无限夸大,再有那种诗人特有的敏感、多疑、怀旧,促成了慕云诗歌的多愁善感风格。
“我一直把诗歌当作我另一半生命的重生,而这一半的生命始终围绕着‘爱’而展开”。这是慕云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观点的一个概述,也是贯穿他所有诗歌的主线。认真读过慕云诗歌的读者不难发现,只要你稍微深入地去剖析,你会发现在他的诗歌里所表现出来的主题都可以用“爱”去诠释,且不管是亲情、爱情或是友情。这一点,便是人类的本能反映。人人都有爱,人人都可以去爱,人人都可以被爱,这也许也是慕云对待诗歌态度的最原始的初衷,也是他一直追求的信念。
虽然在期刊上很少见到慕云的诗歌,但慕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80后诗坛上是不可小视的,就像慕云对他朋友候的诗歌有过这样一句评价:“侯珏的诗歌总带着比别人更真实的情感,我想对于一个诗人能如此自然而真实地流露自己的内心,都是令其他诗人惊喜和羡慕的”。这不仅仅是慕云对别人诗歌的评价,更是确定了自己应该怀着怎么一种内在情感去写作。
另外,慕云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在个人才艺上也颇具资本,可谓是多才多艺。早在中学阶段就多次获得“校园十佳歌手”的殊荣以及歌唱比赛一等奖,并自编自演过多部话剧,还曾多次获得书画比赛一等奖,很多网友甚至推崇他为文学界的偶像派。
主要代表作
入冬三部曲
远方(外三首)
寒流一组
自己的路(外三首)
悲伤的少年(外三首)
拉幕人(外四首)
过程(外三首)
诗人(外三首)
与死亡有关的美人(外一首)
我还是个孩子(组诗)
诗歌评论:论中国现代诗的意象与内容
长篇小说《爱在那季节》、《可不可以再爱你》、《阴影之下》(创作中)
相关文集
《凋零的月季》
《凋零的月季》的原书名是《爱在那季节》,这部作品是作者2006年发表的处女作。小说复杂的三角爱情,稀奇的故事情节,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让人惊讶的爱情阴谋,人性的扭曲,清纯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虚伪?本书开辟校园情爱小说之新思路,掺杂喜剧和悲剧的成分,独特的写作风格打造爱的悲凉艺术。自2006年发表以来,深受读者喜爱,第一周便创下点击超百万,各文学网站转载无数。小说主要人物:梁晓晓 林枫 叶兰 沈毅 白若雪 寒茗
《凌晨一点的诗歌》
“他的诗歌总会在不经意间就钻进你的内心。”诗歌诗歌以自我为中心散发出的感伤气息以及忧郁的情调,内心生活的描绘超过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诗歌的立足点却又是现实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应该是介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之间的一种风格,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准浪漫现实主义”风格。本书收集了慕云飞扬近两年来的部分优秀诗歌作品。诗集《凌晨一点的诗歌》容纳了作者近两年来的大量心血。
“我的身体一直跟着思想游移,甚至经不起一点轻微的颤抖,我时常把深夜当做白天,我的手指在夜间总自觉地指向诗歌的源头。”摘自作者诗歌格言。
慕云飞扬在《论中国现代诗的意象与内容中》说到,诗的艺术应该是严肃的。这种理念取决于诗人对诗歌的本质认识,而这种本质的体现正是诗人对诗歌社会功能的认识过程。从诗的本质和社会功能来看,诗应该是抒怀言志的,而不是消遣把玩的,所以诗人对待诗歌的态度一定要严肃和认真,诗歌情感应该立足于现实,同时又是现实的再创造。诗不仅是写给自己,也是写给读者写给社会,要是作者写出来的诗不能打动读者,不能反映社会现实,或是不能揭示某种价值取向,那诗歌的艺术价值就没有得到体现,显得苍白无力了。
有时候很不甘心。因为爱着一个女人
我像个女人一样活着
照着镜子,看见镜子里真相的我
用形容女人的漂亮去形容我
莫名其妙拿着梳子,把头发梳上几遍
然后,正反面把镜子翻来覆去
而我,就像一个盲人站在镜子面前
始终看不见自己 ——《镜子》
《繁花落尽》
一本最能体现作者创作风格的小说选集,爱的悲凉艺术。慕云的小说总带有诗歌及散文的语言艺术,在他的思维里,小说也可以是一种意境,这或许跟他创作的本源有关。在他的小说里,追求完美永远只是一个梦,当梦醒来后却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这无非是想告诉读者一个真理:追求的完美的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从《天堂的颜色》以及《最后一次绝望》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性格虽然截然相反,但这两篇小说所反应出来的社会本质是一样的,人 的贪欲是灾难的根源。
有人说慕云飞扬的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塑造上不具备创意,或者说偏重于意境的塑造而忽略了小说结构。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曾坦言这只是写作风格的差异,跟小说的本源无关。
短篇代表作:天堂的颜色 最后一次绝望 安七的故事
《春秋梦语》
“每每在深夜静下心来写些文字,我总会感叹于时光的虚无,想想在一次又一次时光的洗礼中,点滴的或是全部生活都会瞬间流失于黑夜。而我,在暝暝中联想到的那一束闪光,像是在我的内心存活了多年,往往会把我从一个未知的空虚中赎救出来。这种赎救就似同从我体内把情感抽出,真空般地流放于夜间。”这是慕云飞扬文字与情感最为亲密的对话,也是贯穿他这部随笔的创作主线。
“有时,我多么渴望有一样事物让我刻骨铭心,保持一种天性的追求和欲望,那么我就不会觉得生活仅仅就是一个生存的过程。”——《2007年散记》
高中时候,慕云飞扬曾一直跟病魔作斗争,几乎每天都挣扎在病痛当中,整整三年,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用他真切的人生感悟写出了和他年龄不相符的思想。在《十七岁语录》中他说道:“我们时刻都在为我们的人生付出,这似乎合情合理,因为生命本身的创造本来就建立在奉献的基础上。然而,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你失去某些东西时,生命是不会同情你的,更不会帮你创造出来。相反,它往往会把你逼上绝路,让你受尽磨难,只有不被生命屈服的人才会想尽办法去创造另一个人生。
也许我们都曾为某些自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苦苦追寻着,也只有找到了,我们的心才是充实的。可追求就像是一个人陷入了沼泽,追求的欲望愈强烈,陷入的就愈深,直到无法自拔我们才醒悟到,原来所谓的理想只不过是虚无的,遥不可及的。可我们还是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的思想永远不会泯灭。”
“生命原本的面目是善良的,因为它给我们生活,给我们人生。
但今天,我第一个要诅咒的就是生命,因为,我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就快要枯竭了。
真的没想到病痛竟然使我第一次落泪,第一次面临身体的崩溃。我哭了,哭得很伤心,是不是自己快要死了?是不是我就要从这个世界消失?是不是再也没有年轻再也没有生活?是不是曾经出现在我生命中所有的的一切都将消失尽?
天静下来的时候,我却没有死去。一个人安静地独处,没有埋怨,没有抱怨,只是想着我的雨季明天会不会出太阳?”
慕云精选语录
很多时候,我心向光明,却生活在黑暗里,这样的反差使我坚信我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够在黑夜看到星光。
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一个人最关心的是最深的浸入灵魂的东西,当你真正找到这一样东西时,你会发现,生活不仅仅是一场意外,而是一个灵魂深深的执着。
人的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而一个人对生命的放弃却是不一样的意义。这也许并不是消极和悲观,或许只是主宰自己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人总在害怕失去一些东西,因为我们拥有的都太少。
我的身体一直跟着思想游移,甚至经不起一点轻微的颤抖,我时常把深夜当做白天,我的手指在夜间总自觉地指向诗歌的源头。
很多事在人的一生中只是一个想象的过程,而不是实现的过程。
生活就像魔术,变来变去,文字也跟着生活变样,到最后竟是分不清生活是真的,还是文字是真的,于是这些都成了作家们的悲哀。
我说我觉得要写一些东西,或许只是想用文字来弥补生活的空虚,也并非要扯上一些所谓真理的东西,那倒显得刻意了。生命本应无所求,要硬说到追求,那只是人类在给自己的软弱寻找借口罢了。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代表作
相关文集
慕云精选语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