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音乐又称西方音乐,主要指
欧洲的音乐,由于欧洲历史上统治阶层比较重视音乐,因此许多音乐家都得到资助和保护,发展出比较完善的
乐理。西方的音乐理论在全世界的音乐界占有主导地位,欧洲音乐界发展的记谱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认。
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英文名称:
音乐;法文名称: Musique)。分为
声乐和
器乐两大部门。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比较而言,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即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这个时期的音乐,乐句非常不规则,很少有对照的,因此旋律的自由性很大。作曲家往往可以抓住一个很小的乐句或旋律而大加发挥,因此复调音乐盛行。所谓 复调音乐,就是由两个以上各自独立而又有内在规律的旋律声部同并时并行的音 乐。高级的复调音乐可发展到九条旋律同时并行。正因为此,当时的音乐往往规模 宏大壮观。具体例子有
德国作曲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的“圣诞
清唱剧”(ChristmasOratorio)和德国作曲家
格奥尔格·亨德尔(G.F.Handel,1685- 1759)的清唱剧“
弥赛亚”(Messiah)。
即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叶,这个时期的音乐与巴洛克时期有所不同,主要强调简单明了。在乐句和旋律方 面讲究对称性,在曲体上讲究规整性。旋律和伴奏的分工清楚,各司其职,而不象 复调音乐那样用几条旋律互相攻错。所以古典时期的音乐给人以强烈的和谐感。具 体的例子有
奥地利作曲家
弗朗茨·海顿(F.Haydn,1732-1809)的
清唱剧“创世纪” (TheCreation),奥地利作曲家
沃尔夫冈·莫扎特(W.A.
沃尔夫冈·莫扎特,1756-1791)的
钢琴 奏鸣曲(Piano Sonatas),以及
德国作曲家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V. Beethven,1770- 1827)的第五、六、九交响乐(Symphonies No.5,6 and 9)。
即19世纪上叶至19世纪末,这个时期的音乐可谓是集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风格之大成,是音乐史上的 高峰。这个时期的音乐既有巴洛克时期的乐句旋律不规则、自由性大的特点,又有 古典时期的曲式结构规整、旋律和伴奏分工清楚简洁明了的风格,同时还溶入了浪 漫派所特有之丰富的半音旋律及和声。浪漫时期的音乐抒情性特别强,能够引起听 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具体实例有
奥地利作曲家
弗朗茨·舒伯特(F.Schubert,1797- 1828)的声乐套曲“冬之旅”(Winterreise),
德国作曲家舒曼(R.Schumaun, 1810-1856)的
钢琴套曲“蝴蝶”( Papillons),匈亚利作曲家
弗朗茨·李斯特( F.Liszt,1811-1886)的钢琴曲“匈亚利狂想曲”(Hungarian Rhapsodies ),
波兰作曲家萧邦(F.Chopin,1810-1849)的钢琴名著“波兰舞曲” (Polonaise),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弟(G.Verdi,1813-1901)的
歌剧“茶花 女”(LaTraviata)和“弄臣”( Rigoletto),俄国作曲家
彼得·柴可夫斯基(P.I. Tchaikovsky,1840-1893)的
芭蕾舞“天鹅湖”(The Swan Lake)和“睡 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意大利作曲家
贾科莫·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Madam Butterfly)和“波希米亚人”( La Boheme),以及俄国作曲家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S.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的第二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即19世纪后叶至20世纪上叶,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非常鲜明,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作曲家们大量运 用了全音音阶、东方的五声音阶和平行五八度。这个时期的音乐旋律特点不明显,但和声很丰富。这样的音乐不象浪漫派音乐那样给人以情感上的直接沟通,而是通 过丰富多彩的和声来营造一种气氛,使听众升华到一种虚幻的意境中。主要例子有
法国作曲家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C.Debussy,1862-1918)的
交响诗“牧神午后”( The Afternoon of afun)以及法国作曲家拉威尔(M. Ravel,1875-1937)的钢琴曲“戏水”(Juex deau)。
即20世纪上叶至今,这个时期可说是对古典时期音乐之反叛。前面说过,古典时期音乐讲究和谐对 称、结构明了,而现代派音乐则推崇不谐和音程、不规整节拍,甚至出现了无调 性。这种乐派的风格更象是理智的写实派,给人以理性的满足。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有
俄罗斯作曲家`(S. Prokofiev,1891-1953)的“第三钢琴 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3),俄国作曲家萧斯塔可维奇(D. Shostakovich ,1906-1975)的“第七交响曲”(Symphony No.7),以及法国作曲家梅 西安(O. Messiaen,1908-)的钢琴套曲“圣婴二十默想”(Vingt Regards Sur I'enfant-Je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