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修班是中国20世纪40年代为了提升大学生水平而设立的一种教育机构。这些班级通常设置在大学内部,旨在为大学低年级学生提供大学预科培训。先修班的建立始于1939年9月,当时的教育部颁布了《大学先修班办法要点》,并指定了多所学校开设此类班级。
先修班最初由教育部特别设立三所,并授权其他特定高校如国立师范学院、
西北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交通大学、
暨南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浙江大学等开办。
招生对象主要为公立或合法私立
高中的毕业生,他们被分配至指定学校接受大学预备训练。每个班级最少应有50名学生,若人数不足,则会招收未能继续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后来,随着沦陷地区的增加,教育部放宽了入学条件,允许未考上专科学校的学生通过登记和测试进入先修班学习。
课程分为必修课(包括公民、体育军训、国文、英文、数学)和选修课(涵盖历史、地理、生物、
化学、物理)。学习时间为一年,期间不会颁发任何证书。然而,表现优异且身体健康的前50%学生可以免试转入大学一年级就读。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用全免,仅需自行承担膳食费用。
1946年,为进一步提高大学水平,教育部修订了《国立大学独立学院附设先修班办法》及相关科目表。新的规定指出,原有的先修班应在1945年年底结束,而新批准成立的则从1947年开始实施更高的入学考试标准。课程内容限定为
高中课程的补充,包括国文、外语、数学、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中国通史、西方通史、中外地理等学科。其中,国文、外语、数学为必修科目,其他科目则按照文科和理科两个方向供学生选择。完成学业并通过所有科目的考试后,学生将获得直接升入相应院校一年级的机会。此时,学生原则上需要自费学习。在此时期,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多个国立大学、独立学院以及
私立大学、独立学院的先修班,其中包括
武汉大学、
四川大学、
复旦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东吴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