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澍伟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罗澍伟,男,1938年出生于北平市(今北京),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本科学历,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他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和天津历史的研究。
1957年,罗澍伟考入了南开大学历史系。1959年,成为郑天挺研究生班《明史》的旁听生。1962年,罗澍伟被分配到天津市历史研究所工作。1984年,罗澍伟参与了“天津史”的编撰工作,“天津史”后定名为《天津简史》。1987年,罗澍伟承接《近代天津城市史》的研究与编纂工作。1999年,罗澍伟被聘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2000年,天津市决定改造海河,罗澍伟参加了改造后的命名大讨论。2004年,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罗澍伟参与到系列丛书的撰稿中。2005年,由罗澍伟编著的《引领近代文明:百年中国看天津》一书出版。2022年5月15日,罗澍伟为“韩宝林先生收藏三字经文献展及三字经文化座谈会”撰写发言稿。2023年,集录了罗澍伟2012年以后各类文字的自选文论集的《帆影钟声录》出版。
罗澍伟主编有《天津简史》《近代天津城市史》《天津通志·租界》《沽上春秋》《近代华北区域的城市系统》以及《天津史话》等专著,发表论文近百篇。其研究成果连续获得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一、二、三等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罗澍伟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北平市,经过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1957年,罗澍伟考入了南开大学历史系。
1959年,郑天挺为研究生班讲授《明史》,罗澍伟通过研究生班班长转述了想旁听这门课的愿望,破例被允准旁听。1962年,罗澍伟被分配到天津市历史研究所工作。
科研工作
1975年,罗澍伟参与“748工程”暨编制一套用电子计算机检索专业文献的软件《汉语主题词表》,获得了国家科委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4年,罗澍伟参与到“天津史”的编撰工作,后定名为《天津简史》,该书籍在1989年的第四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专著类一等奖,并一度被南开大学历史系选定为地方史教材。
1987年,罗澍伟承接《近代天津城市史》的研究与编纂工作,1993年,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天津及全国学术界获肯定。
此后,罗澍伟又陆续承担了市级和国家级重点出版项目,对天津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天津的城市特点、天津的文化价值等进行深入观察、论证,研究成果连续获得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一、二、三等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退休生活
罗澍伟退休后的生活似乎更加忙碌,很多研究成果是在退休以后取得的。1999年,罗澍伟被聘为天津市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继续宣传天津、普及天津。
2000年,天津市决定改造海河,罗澍伟参加了改造后的命名大讨论,许多媒体,包括水利部的《水利报》就此向罗澍伟进行访谈或约稿。2003年1月举办“津菜大赛”专场,罗澍伟作为评委出席。2004年,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罗澍伟参与到系列丛书的撰稿中。
2005年,由罗澍伟编著的《引领近代文明:百年中国看天津》一书出版。2022年5月15日,罗澍伟为“韩宝林先生收藏三字经文献展及三字经文化座谈会”撰写的发言稿。
2023年,集录了罗澍伟2012年以后各类文字的自选文论集《帆影钟声录》出版,全书50万字,这是他参加工作60年来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自选文论集。
社会任职
罗澍伟,曾任该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现兼任《历史教学》编委会副主任(常务),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事学术委员会特邀委员,天津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地名学会理事,英国剑桥传记中心荣誉委员等。
主要思想
天津城市发展
经过对世界城市的发展情形进行仔细地考察之后,罗澍伟发现,天津城市的成长更接近于因贸易或生产的需要而自然发展的城市,这类城市具有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历史上被称为无城垣的城市。虽然,天津市由15世纪初的设卫筑城而得名,城市也从此开始形成,实际上却是一座筑有城垣的无城垣城市。天津能在近代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城市蕴涵的经济火花,引燃了近代天津的发展之火,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才得以通过天津这个窗口和跳板传输到中原地区来。
高等教育与天津教育
自1895年北洋京师大学堂在天津诞生起,历经百余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大学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在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意义深远。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主编有《天津简史》《近代天津城市史》《天津通志·租界》《沽上春秋》《近代华北区域的城市系统》以及《天津史话》等专著,发表论文近百篇。
代表论文
荣誉奖项
罗澍伟曾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科研工作
退休生活
社会任职
主要思想
天津城市发展
高等教育与天津教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代表论文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