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店出现于明代,到
清代逐渐增多。鸡毛店早先由养鸡户开,因店门招客灯笼上系有鸡毛,房内地面又铺稻草鸡毛为被褥而得名,随着社会发展,鸡毛店也逐渐消失。鸡毛店一般不大,陈设简陋:没有床、椅子等,住客睡觉时把鸡毛铺在地上,蜷缩在上面睡觉。
以前大部分地区的生活条件都较为落后。一旦天气转冷,穷人常常为取暖避寒而苦恼。一般人家好歹还有几间用泥巴和谷草搭建的简陋屋子,可对于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来说,为了不被冻死在街头,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栖身之所。在这种诉求下,鸡毛店应运而生。
鸡毛店又称“鸡毛房”“火房子”,是利用鸡毛取暖的旅店。起初,这类小店多由养鸡户开设,他们在自家院坝养了许多鸡,除售卖
鸡蛋外,还把鸡掉落的羽毛铺垫在店内,供住店的穷人当作铺盖和棉絮使用。
鸡毛店在明代的北京外城已有出现,到
清代变得更多。鸡毛店在不少城市乡镇都出现过。例如在成都的大安街、珠市街、
牛王庙等地区也有分布。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鸡毛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鸡毛店通常规模不大,陈设极为简陋,既没有床、椅子和桌子,也没有棉絮与被子,唯有一地鸡毛。住客来到店中,付给店主几文钱,店主便撮起一簸箕鸡毛递给住客。住客在睡觉时,将鸡毛铺于地上,然后蜷缩在上面入睡。
在鸡毛店住宿的都是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人员非常复杂,所以时刻都得提高警惕,防骗、防讹、防盗、防一切意外事端。为此,凡事必须坚持现钱交易,概不赊欠,衣物自看,丢失不管。夜间锁门,天亮
放行(还会暗中检查),住店人之间的纠纷概不受理。
旧时,前门外山润口、草市、刷子市、铺陈市、红庙一带约有二百余家"花子店"。其经营方式不一。其中有种特殊的小店,店主在院内养了很多鸡,一面卖蛋,一面用鸡身上脱下来的羽毛垫在店内,给住店的穷人当被褥御寒,这就是所谓的"鸡毛店"。(《旧京的“鸡毛店”》)
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黄昏万语乞三钱,鸡毛房中买一眠。牛宫系栅略相似,禾秆黍秸谁与致?鸡毛作茵厚铺地,还用鸡毛织成被。纵横枕籍购声满,秽气熏蒸人气暖。安身同梦比闺房,挟纩帷毡过燠馆。腹背生羽不可翔,向风脱落肌栗高。天明出街寒虫号,自恨不如鸡有毛。吁嗟乎!今夜三钱乞不得,明日官来布恩德,
柳木棺中长寝息。(
蒋士铨《鸡毛房》京师乐府词十六首之一)
想到鸡毛店现在电视台的综艺节目,有桥剧、有
短剧,争奇斗胜,花样百出,其中我对《三百六十行》最为欣赏,因为它有深度,有内涵,虽然偶或有些硬滑稽,稍嫌低俗,可是大醇小疵,不足为病的。(从《三百六十行:旅馆业》想到鸡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