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语(Kazakh或Qazaq)哈萨克语是
哈萨克族所使用的语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它是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并且在中国、
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的哈萨克斯坦族裔中也有使用。全世界共有1200多万
,分布在哈萨克斯坦(800万人)和俄罗斯联邦等
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230万人),其余的分布在中国、蒙古、阿富汗、
、
德国等十几个国家,他们绝大多数使用哈萨克语。(数据截止2008)
在15世纪初到1920年期间,哈萨克族的文学语言完成了形成和发展,包括民间文学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这一时期的书面文学逐渐转向真正的哈萨克语。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
哈萨克族的书面语言得到了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哈萨克语是粘着性语言,采用
元音和谐规则。词法方面,哈萨克语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
副词、代词、数词、连词和感叹词等。名词有七个格,比
同语族的许多语言多一个造格。动词有多种形式,包括人称、数、时、体、态等方面的变化。形容词和副词有级的变化,可以表达比较和最高级的意义。代词和数词也有格的变化。句法方面,哈萨克语的句子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等成分。
使用主体
哈萨克语是
哈萨克族使用的语言,属于突厥语系克普恰克语族。它是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并且在中国、
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的哈萨克斯坦族裔中也有使用。全世界共有1200多万
哈萨克族,其中800多万人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其余的分布在中国、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土耳其、
伊朗、
巴基斯坦、
印度、阿富汗等国家。(数据截止2008)中国哈萨克族共有1462588人(截止2010年),主要分布于中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地。
哈萨克语具有黏着语的特点,主要依靠在词干后端加黏着成分来表达
语法意义。在形态变化和构词方法上,哈萨克语主要通过在词根之后添加词缀来构成新词或表达语法意义。这些词缀可以是前缀、后缀或中缀,它们可以改变单词的词性、时态、语态、数量等。
形成历史
8~10世纪
在8~10世纪,先是突骑施,后是葛逻禄统治了哈萨克古老的氏族部落。在延续了200年的突骑施一葛逻禄时代,哈萨克开始形成与发展,而哈萨克语也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形成,“哈萨克”这个称谓也是从这一时期产生的。从那时起又经过了几个世纪,直到
哈萨克汗国建立(15世纪),哈萨克语就成为了正式的民族语言。关于这一点,我国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尼合买提·蒙加尼写道:1456年,由贾尼别克和克烈率领的
哈萨克族掀起了反抗乌孜别克可汗阿布勒海依尔的起义,并建立了汗国。就在这一时期,
哈萨克族完成了民族独立,哈萨克语也形成了。
12世纪初
随着时间的推移哈萨克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2世纪初,这种语言逐渐发展并传播到
中亚地区,尤其是在哈萨克族人民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在
伊斯兰教的影响下,一些高层人物或有知识的阿肯们开始受到
阿拉伯语和
波斯语的影响,他们坚持
东方文化传统,进一步推动了这种语言的发展。到了18世纪,察合台语成为了一种书面语言,并被用于撰写公文和一些文学作品。然而,这种语言多少掺杂了哈萨克语的特点,导致群众无法理解。此外,使用察合台语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写作时使用这种语言,但在交谈时却使用普通的民族语言。从15世纪初到1920年,
哈萨克族的文学语言逐渐形成和发展,这一时期也见证了民间文学语言的丰富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崛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民间文学遗产逐渐被记录下来,整理成书并正式出版发行。这些作品不仅在
哈萨克族人民中流传开来,还传到了我国的哈萨克族区域。在创制哈萨克民族的语言文字方面,伟大的思想家、诗人、教育家
爱新觉罗·阿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他的处女作是在1909年的
圣彼得堡出版的,但他的著作对哈萨克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伊布拉依·阿勒亭萨林编写的哈萨克语
教科书也为语言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新
中原地区建立后,中国
哈萨克族的文学语言得到了蓬勃发展,逐渐跨入了繁荣的文明语言行列之中。现代哈萨克语已形成了科学的语言文字系统,广泛用于正字法、词法、语法和句法等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哈萨克语在教育、文化、传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现在,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专门的哈萨克语教材,为培养新一代的哈萨克语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19世纪后期
19世纪后期形成的文学语言主要使用阿拉伯字母文字。中国
哈萨克族于1965开始推行使用拉丁字母哈萨克文,1982年后恢复使用阿拉伯字母哈萨克文。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族20世纪20年代之前使用阿拉伯字母哈萨克文,1929年后使用拉丁字母哈萨克文,1940~1941年后使用斯拉夫字母文字:2017年启动哈萨克文
罗马化改革,计划于2025年最终完成拉丁化改革,期间重点推动哈萨克文的拉丁字母过渡、突出哈萨克语的主体地位、强化英语教学和应用。
语言特点
一、语音方面
哈萨克语在语音方面的不同包括:
二、语法方面
哈萨克语属于黏着语类型,其
语法意义主要通过在词根上添加词缀来表达。词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可以表达各种语法范畴和意义。哈萨克语语法与其他突厥语族语言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例如,哈萨克语的名词和代词有七个格(主格、领格、宾格、与-向格、时-位格、从格、工具格),比其他突厥语族语言多一个造格。这些格的变化可以表达名词和代词在句子中的语法角色和与其他词语的关系。
在句法方面,哈萨克语的句子结构通常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等成分。语序相对灵活,可以根据表达需要进行调整。名词和代词需要通过格的变化来表示它们在句子中的语法角色,而动词则通过形式的变化来表示时态、体态和人称等信息。此外,哈萨克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法结构,如宾语-еркінді和动词-шақыр等。
三、词汇方面
哈萨克语是一种拥有丰富词汇和复杂语法结构的语言。其词汇主要由突厥语族语言同源词、
阿尔泰共和国语系同源词和借词三部分组成。由于
哈萨克族长久以来以畜牧业为主业,因此哈萨克语中有关畜牧业的词汇特别丰富。同时,一些与畜牧业相关的俗语、格言和谚语也是哈萨克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哈萨克语的动词有多种形式变化,可以表达人称、数、时、体、态等语法范畴。这些变化使得哈萨克语的动词具有丰富的表达力。
此外,哈萨克语的形态变化和构词方法非常丰富,可以通过添加词缀、复合、派生等方式构成新词或表达
语法意义。在词法方面,哈萨克语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
副词、代词、数词、连词和感叹词等。名词有七个格,比
同语族的许多语言多一个造格。动词有多种形式,包括人称、数、时、体、态等方面的变化。形容词和副词有级的变化,可以表达比较和最高级的意义。代词和数词也有格的变化。
四、文字方面
哈萨克族在历史长河中曾使用过多种文字。最初,他们使用古代突厥文和后期粟特文。随后,察合台文成为他们的主要文字。20世纪初,
察合台汗国文经过改革,逐渐演变为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现代哈萨克文,被称为“老文字”。自1965年以来,哈萨克族开始推广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哈萨克文字,被称为“新文字”。新老文字曾一度并用,但后来决定全面使用哈萨克语老文字。
哈萨克语老文字共有33个字母,文字自右向左书写。这种文字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学传统,包括英雄史诗、长诗、
民俗音乐、传说故事等。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是
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口头传承和文字记录得以传承至今。这些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和句法结构也体现了哈萨克语的语法特点。
字母表
地理分布
全世界共有1200多万
哈萨克族,分布在哈萨克斯坦(800万人)和俄罗斯联邦等
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230万人),其余的分布在中国、蒙古、阿富汗、
土耳其、
德国等十几个国家,他们绝大多数使用哈萨克语。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具、
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寒哈萨克族自治具等地,以及
蒙古国部分地区,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
伊朗、
巴基斯坦、
印度、阿富汗等国也有分布。中国
哈萨克族共1462588人。
哈萨克族的各氏族部落语言自古以来就具有各自的亚方言特点。然而,在
哈萨克族共同语正式形成之前,这些亚方言特点已经融入了共同语之中。目前,我们只能观察到一些地区或部落语言中存在的亚方言现象,例如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勒班、苏万部落的语言中有一些独特的语音和词汇。然而,这些极少数亚方言特征对整个民族语言词汇的丰富程度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尽管如此,我国的
哈萨克族人民在他们所居住的地区内都能够自由、无障碍地进行交流,无论是在文学语言还是在口语中,几乎没有明显的差别。
内部分区
哈萨克语内部差别不大,地方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语音、词汇上,语法方面的差异较小。哈萨克斯坦、中国和
蒙古国的
哈萨克族相互之间可以用哈萨克语进行沟通交流。但是,个别地区的哈萨克语还是表现出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其中属中国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哈萨克语最为明显。
哈萨克语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组的语言,属于黏着语类型。其形态结构独特,与
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
乌兹别克语、
塔塔尔语、
裕固族语、撒拉语等语言相近。我国现代哈萨克语书面标准语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由于
哈萨克族长期以来的游牧经济和部落结构,哈萨克语在各地差异较小,各地的
哈萨克族可以顺利交流。
根据语言调查,哈萨克语的微小差别与地域分布有关,也与部落结构有关。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专区、
新源县和
尼勒克县两直属县以及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县、
乌鲁木齐县、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甘肃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哈萨克人主要属于克烈、乃蛮及克宰依三个主要部落,形成东北方言。而居住在伊型哈萨克自治州的
特克斯县、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霍城县、
伊宁县的
哈萨克族属于阿勒班、苏万两个主要部落,形成西南方言。由于
东北地区方言涵盖的地区较广且人口较多,对我国的
哈萨克族文学语言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因此现代哈萨克语的书面标准语以东北方言为基础。尽管哈萨克语与其他突厥语族语言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也有一些独特的不同。
哈萨克族的各氏族部落语言自古以来就具有各自的亚方言特点。然而,在哈萨克共同语正式形成之前,这些亚方言特点已经融入了共同语之中。根据几次的调查材料,可以把我国哈萨克语初步划为两个方言,即东北方言和西南方言。两方语言不论在语法,语音,词汇方面都各有不同:
语音方面
参考资料:
语法方面
1.西南
方言中,动词第二人称命令式有-ghyn/-ging,-qyn/-kin或-yng/-ing的形式(表示语气温和的命令),而东北方言只有以-yngyz/-ingiz结尾的敬体命令式。
2.西南方言中,动词第一人称命令式多数形式除有与东北方言相同的一(a)yyq/(e)yik,(a)lyq/(e)lik的形式外。尚有在动词词干后加附加成分-(a)ly/(e)li构成的独特形式。
3.西南
方言中,名词的工具共同格附加成分除有与东北方言共同的-men-ben-pen/menen-benen-penen外,尚有mynan(及其变体)的形式。
词汇方面
参考资料:
语言保护
2006年5月20日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哈萨克语的民间对唱以“阿依特斯”的音译名列人遗产名录。
“阿依特斯”是一种有问有答的歌唱形式,通常由乐器伴奏,有词有曲。其核心是歌唱的内容,也就是它的词,而不是曲。在哈萨克语中,“阿依特斯”一词来自动词“ajt-诉说、告诉、讲述”,词缀“-s”表示“互相、彼此、一起、同时”的意思。因此,“阿依特斯”含有彼此诉说、争讼、相互盘诘问答之意。
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通常是在庆祝集会、重大祭典、仪礼仪式、喜庆节日等群众性活动当中必不可少的项目。根据参加者范围的不同,哈萨克阿依特斯可以分为“群众性阿依特斯”和“阿肯阿依特斯”两种。群众性阿依特斯是一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普及性阿依特斯,歌唱者无须有歌手的身份,但这并不意味着歌手们不可以参与这种阿依特斯活动。群众性阿依特斯活动,除直接对唱者外,对唱时往往有众人的伴和。同时,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人都有可能参与群众性阿依特斯活动。
语言文化
歌曲诗歌
哈萨克族民俗音乐以其热情优美、奔放粗犷的旋律而著称,常运用扩展、模进、重复与变化重复等手法发展旋律,跳进较为多见,并出现调式交替和转调现象。其呼唤性音调是音乐旋律的主要特点之一,以四度或五度的音程关系出现在歌曲曲首,成为核心音调,并可在歌曲内部发展变化。哈萨克族民歌既有单个的小型乐曲,也有由多个乐曲联结而成的套曲,一般节拍短小,曲调优美动听,易于上口,节拍形态自由与规整并存,且有多种复杂节拍。著名的曲目如《
玛依拉》和《
我的花儿》已在国内和国际声乐坛上广受传唱。
哈萨克族的《谜语歌》《询问家谱歌》,以及对唱时求让座的《求歌》等,都极具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通常是在庆祝集会、重大祭典、仪礼仪式、喜庆节日等群众性活动当中必不可少的项目。阿依特斯”是一种有问有答的歌唱形式,通常由乐器伴奏,有词有曲。其核心是歌唱的内容,也就是它的词,而不是曲。2006年5月20日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哈萨克语的民间对唱以“阿依特斯”的音译名列人遗产名录。
诗集
哈萨克族语还有一些传统的民间叙事诗,在哈萨克丰富的民间爱情叙事诗中,《克孜吉别克》可称为是压卷之作。其中保存了许多习俗歌,鲜明地反映出
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生动、质朴、优美的语言特色。把外来传说故事变成哈萨克族韵文体叙事诗的作品,内容主要有传奇和宗教两类。对宗教类叙事诗,人们至今了解甚少。传奇类作品则相当丰富,目前已知有六十余部。这类作品,在内容、形式、叙事风格及情调上,均与传统叙事诗有较大区别,经常提到的名篇有《四十个大臣》、《鹦鹉的故事》、《木马》、《达斯塔尔汗》、《鲍兹吉格特》、《居素甫与孜丽哈》、《夏克尔和夏克尔特》、《阿勒木》、《克孜尔和木萨的旅行》、《巴合提亚尔的四十枝系》等。其中《《巴合提亚尔的四十枝系》又可视为众多名篇的代表。
传说故事
哈萨克族有多个创世神话,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迦萨甘创世》。据传,迦萨甘是哈萨克族先民最早崇拜的天神,也是创造天地的神祇。在神话中,迦萨甘用智慧和力量创造了天地,并赋予了各种生命以智慧和力量。此外,还有《神与灵魂》等创世神话,描述了天地、人类以及其他生命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