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九龙山?一说此地群峰逶迤,似九条巨龙翻腾,以形而得名;一说清咸同年间侗族农民起义领袖
姜应芳在此安营扎寨,坐殿称王而得名。为了生存,天柱织支溪侗族清年姜应芳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揭竿而起,组织了“
洪门”,带领侗苗农民起来造反,提出“大户人家欠我钱,中户人家莫乱言,小户人家跟我走,打倒大户来分田”的口号,实行“打富济贫”的主张。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在全县很快燃起了漫天烽火,并迅速蔓延到三穗和湖南晃州、
沅州、会同、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震惊了朝廷,
清朝急调大军镇压,义军寡不敌众,退守九龙山。
九龙山山腰悬崖陡壁,山顶双峰争拥,中间有一圆坡,形似二龙抢宝,人称“活龙口”。山左侧地势险恶,弯曲盘旋,乃
姜应芳率义军扎营御敌的中心,至今仍称“营盘坡”(现老汉寨)。右侧一岭,地势平坦开阔,古称大坪(即今石洞街),为义军练兵场。昔日九龙山上仅有三条羊小道沿着深山峡谷盘旋而上,地势易守难攻,实为安营扎寨之要地。姜应芳曾作歌曰:“润松省,坝寨县,营盘好个
太和殿。”姜应芳在此伐木筑城,建立大本营,同清军展开了无数次殊死的战斗。清军久攻不下,即用洋枪洋炮猛轰,由于山上菁深林密,顿成一片火海,加上叛徒出卖,
抬炮失效,致使九龙山失守。义军败走剑河南洞司江口屯,撤退中
姜应芳被俘,
同治元年(1862)惨受酷刑杀害,起义最后失败了!但起义军战斗遗址至今尚存,当年义军驻扎兵马的营房地已被当地农民辟为田土,义军的练兵场、跑马道仍在,有通往各地的要道隘口,还有义军用石块和泥土垒成的哨卡和掩体等。1982年2月,
贵州省人民政府将九龙山列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