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伯勤(1939年9月11日-),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学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担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副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强伯勤主要从事脑发育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1962年毕业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后,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
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强伯勤(1939~ ),男,
上海市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入学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1960年9月-1962年期间被调入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专业学习并毕业。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工作,现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并兼任国家
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生物与
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1994年~1999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1982年~1989年,先后在美国麻省NewEnglandBiolabs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及
芝加哥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作访问学者。1991年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强伯勤主要从事脑发育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20世纪60年代,他主要从事
转运RNA等
化学结构研究,80年代起承担过中国国家“攻关”、“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课题,开展了
核酸工具酶、
细胞因子和
疟疾抗原等
基因工程研究,并在基因剪切工具—限制性内切酶方面做了较系统研究,首次发现了八
核苷高识别特性限制酶SfiI,并与他人合作鉴定出第二种八核苷酸酶NotI的识别特异性,研究
脱氧核糖核酸大片段的稀有剪切技术,还发现了NlaIII,NlaIV,NslI等新酶。90年代初以来主要从事
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功能研究,参加了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
中原地区1%任务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关于神经细胞发育相关基因功能及其调控研究等的SCI论文,累计发表50篇以上。
2015年10月13日,抚州医学院举办“
抚河之风”第三十五期讲座,强伯勤在讲座上详细讲解了功能基因组学、疾病基因组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生化研究模式和方法,并介绍了
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国际肿瘤基因组计划、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等学科前沿课题进展情况。
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
核酸化学和结构的研究工作。近十年来,在基因剪切工具-限制性内切酶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八核高识别特性限制酶Sfi I,并与他人合作鉴定出第二种核苷酸酶NotI的识别特异性,为当今
真核生物基因组尤其
人类基因组作图和全序列测定提供了
脱氧核糖核酸大片段剪切工具。
承担过国家“攻关”、“八六三”等项目,开展了酶、
细胞因子和疟疾抗原等
基因工程研究,93年以来,参加全国有关人类基因组项目的组织工作,曾合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基因组若干位点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并担任过国家攀登计划B项目《人类疾病基因控制工程基础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现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973)《疾病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建立》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脑发育及脑肿瘤相关基因研究。
至今已有50个新基因和一批新基因片段为国际数据库收录。发表论文近百篇。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等奖一次,
二等奖二次;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二次。
强伯勤开展了核酸工具酶、
细胞因子和疟疾抗原等
基因工程研究,并在基因剪切工具—限制性内切酶方面做了较系统研究,首次发现了八核苷高识别特性限制酶SfiI,并与他人合作鉴定出第二种八核苷酸酶NotI的识别特异性,研究
脱氧核糖核酸大片段的稀有剪切技术,还发现了NlaIII、NlaIV、NslI等新酶,为
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功能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评)
强伯勤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致力于精准医学研究,其在该领域具有领先和学术性的见解。他擅长利用
大数据技术,引领精准医学的发展趋势。(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