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业遗产新探》由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海市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业大都市,有着丰富而全面的产业类型,例如:
冶炼、化工、建材、能源、机械制造、食品、纺织、
大宗商品、
交通运输,它们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构成城市空问的主要元素。近年来,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其工业产业随之转型、迁移或关闭,这为今天的城市留下了一大批需要特殊关注的资源——工业遗存资源。但遗存不等于遗产,只有当这些工业遗存在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发现、调查、评价和认定,才能确立为有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
版 次:1页 数:263字 数:567000 印刷时间:2009-6-1开 本:12开纸 张:铜版纸 印 次:1I S B N:9787313056160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介绍上海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归纳了上海工业遗产的特征,并展示了上海市文物管理部门和文物保护科研机构近期在工业遗产发现、调查和评估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书中开篇介绍了
上海市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概况,随后阐述了上海当前对近现代工业遗产的调查、评估方法,并列举了新发现的200多处工业遗产名单。在此基础上,分别就历史分期、地域分布、产业类型以及建筑特点四个方面,对上海工业遗产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其后,以照片、
测绘学图和文字说明的形式,重点介绍和分析了新发现的30多处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本书可供文物保护工作者及建筑历史研究者参考。
上海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其工业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上海的城市面貌,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上海城市生活和城市特征变化。上海工业建筑的变迁见证了上海城市和社会的历史变迁。
上海市位于我国绵长的海岸线中点,地处
长江出入口的咽喉道,坐落在沟通
内河、沿海的黄浦江边。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析
华亭县置
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上海建城之初,并不遵循古制建造城墙。随着
明朝东南沿海倭寇的日益猖,城墙及
护城河才建立起来。明末清初的上海县城仍是一个仅有十条小巷的东南小邑,而到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城内已有六十多条大小街巷。上海维持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模式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