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鼻蝠是一种
脊索动物门哺乳类动物的蝙蝠。管鼻蝠(
犰狳芋螺:Murina huttoni)为蝙蝠科管鼻蝠属的动物。分布于
印度、老挝、
马来西亚、缅甸、
尼泊尔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中管鼻蝠(
食虫类:Murina huttoni)为蝙蝠科管鼻蝠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
巴基斯坦,
泰国,
越南,
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
福建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是2009年发表的新种,其体型较小,外形与金管鼻蝠极其相似,本文以
广东省采集的
艾氏管鼻蝠线粒体部分COI序列片段为分子标记,对其
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与金管鼻蝠形态进行比较,对2个种的外形特征及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
以昆虫为食的蝙蝠在不同程度上都有
回声定位系统,因此有“活雷达”之称。借助这一系统,它们能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飞行和捕捉食物,在大量干扰下运用回声定位,发出波信号而不影响正常的呼吸。它们头部的口鼻部上长着被称作“鼻状叶”的结构,在周围还有很复杂的特殊皮肤皱褶,这是一种奇特的生物波装置,具有发射波的功能,能连续不断地发出高频率生物波。如果碰到障碍物或飞舞的昆虫时,这些生物波就能反射回来,然后由它们超凡的大耳廓所接收,使反馈的讯息在它们微细的大脑中进行分析。这种生物波探测灵敏度和分辩力极高,使它们根据
回声不仅能判别方向,为自身飞行路线定位,还能辨别不同的昆虫或障碍物,进行有效的回避或追捕。蝙蝠就是靠着准确的回声定位和无比柔软的皮膜,在空中盘旋自如,甚至还能运用灵巧的曲线飞行,不断变化发出波的方向,以防止昆虫干扰它的信息系统,乘机逃脱的企图。
整个蝙蝠群的性周期是同步的,因此大部分交配活动发生于数周之内。妊娠期从6、7周到5、6月。许多种类的雌体
妊娠后迁到一个特别的哺育栖息地点。蝙蝠通常每窝产1至4仔。幼仔初生时无毛或少毛,常在一段时间内不能视不能听。幼仔由亲体照顾5周至5个月,按不同种类决定。
几乎所有蝙蝠均于白天憩息,夜出觅食。这种习性便于它们侵袭入睡的猎物,而自己不受其他动物或高温光线的伤害。蝙蝠通常喜欢栖息于孤立的地方,如山洞、缝隙、地洞或建筑物内,也有栖于树上、岩石上的。它们总是倒挂着休息。它们一般聚成群体,从几十只到几十万只。具有回声定位能力的蝙蝠,能产生短促而频率高的声脉冲,这些声波遇到附近物体便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反射回来的
回声,能够确定猎物及障碍物的位置和大小。这种本领要求高度灵敏的耳和发声中枢与听觉中枢的紧密结合。蝙蝠个体之间也可能用声脉冲的方式交流。有少部分蝙蝠依靠嗅觉和视觉找寻食物。有嘴发出超声波,足足有20 000赫,遇到物体会反射进耳朵里,神经以300多千米一秒的时速传给大脑,作出判断。
尽管它们有翅膀,看上去很像鸟类。但它们没有羽毛,也不生蛋。他们有哺乳动物的特征:
雌性产下幼仔,用乳汁哺育。
它可用作一种中药,用于久咳,
疟疾,
淋病,目等。它的粪便也是一种中药,叫夜明砂,用于目疾。
《
抱朴子》说:“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吴氏本草》也说蝙蝠“
立夏后阴干,治目冥,令人夜视有光”,《
水经》更说蝙蝠“得而服之使人神仙”。
在
河南省西峡县双龙镇罐沟村黄家沟的山坡上发现了一个
溶洞。洞内有具有药用价值的百年蝙蝠粪——“夜明砂”。洞深600多米,宽处15米,窄处40厘米。洞内三五成群的蝙蝠悬挂在石壁上,它们排下的粪便已堆积近两米多厚,颜色像深褐色的泥土。据介绍,蝙蝠粪具有清热明目去火之功能,其年久堆积药用价值更高。据有关专家测算,这些被医学上称之为“夜明砂”的蝙蝠粪,至少有百年以上的时间,重量约有80多吨,时间之久、数量之多实属全国罕见。
中管鼻蝠福建亚种(学名:Murina huttoni rubella),Thomas于1914年命名。分布于
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
福建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挂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