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音略》是
南宋学者
郑樵依据《七音韵鉴》修订而成的音韵学著作。与《
韵镜》在开合、内外、归等方面互有正误,都是研究汉语中古音系和等韵学的重要资料。这部韵图成书于1161年以前,能幸存下来,要归功于郑樵将其收录于1161年成书的《
通志》中。语言学家
罗常培对《七音略》进行了定性研究,指出其结构和内容与《韵镜》很接近,据信两者来自
宋朝以前的同一底本。
《七音略》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两部等韵书之一(另一部为《韵镜》)。
南宋郑樵撰,原是《通志》的第36卷。原序说:“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通志·六书略·论华梵》说:“切韵之学,自汉以前,人皆不识,实自西域流入中土。所以韵图之类,释子多能言之。”又说:“观今《七音韵鉴》出自西域。”由此推知,等韵图原是
中亚或
印度和尚创作的。郑樵《七音略》是依据《七音韵鉴》修订而成,《七音韵鉴》最早可能叫《
韵镜》。那么《韵镜》《七音韵鉴》《七音略》可能是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
《七音略》的特色是:①每图题标“内转第一”“内转第二”等等。②最上两行标“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见、溪、群、疑、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等字母,第3行标羽、徵、角、商、宫、半徵、半商七音分类。③每转以后有“重中重”“轻中轻”“重中轻(内重)”字样。此外都和一般等韵图相似。
《七音略》为宋
郑樵所撰通志二十略之一,为分析字音之书。在等韵学著作中,与韵镜并为最早之韵图。其书本於胡僧之七音韵鉴而作,先列谐声制字六图,一为正声协声同谐图,二为声音俱谐图,三为音谐声不谐图,四为一声谐二音图,五为一音谐二声图,六为一音谐三声图。所谓声者平上去入四声也,所谓音者宫、商、角、徵、羽、半徵、半商七音也。次列内外转四十二图,每图纵立平上去入四声,横列七音。以影喻晓匣属宫,即喉音也;以见溪群疑属角,即牙音也;以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属徵,即舌音也;以帮滂并明非敷奉微属羽,即音也;以来为半徵,即半舌音也;以日为半商,即半齿音也。四声之中,又各分四等,广韵二百六部之韵目即分列於四声各等之後。图中各格所列之字,纵必与七音三十六母之一同母,横必与四声二百六韵之一同韵。每图之後,又必注明其轻重,有重中重、重中轻、轻中重、轻中轻、重中轻(内重)、轻中重(内轻)、重中重(内重)、重中轻(内轻)、轻中轻(内轻)诸别。而不注明开合与清浊,颇与韵镜不同。全书将《
广韵》二百零六韵分列为四十三图,称一图为一“转”,取声韵辗转相拼之意。各图标明“内转”或“外转”,又标“重”、“轻”以表示“开”、“合”。列图次序按《
切韵》系统的韵次,将覃、谈俩韵列于阳唐韵之前,又为列图方便,将盐、添、咸、衔、严、凡六韵紧承覃、谈俩韵之后(与覃、谈共图)。各图纵列分二十三行,排三十六字母,标出帮滂、并、明等名称,非、敷、奉、微,知、彻、澄、娘,照、穿、床、审、禅分别复列在帮、滂、并、明,端、透、定、泥,精、心、从、心、邪之下,又用羽、徵、角、商、宫、半徵、半商表示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七音;横行先分平、上、去、入四声,再在各声调中分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