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弘毅学堂成立于2010年,是武汉大学的荣誉学院,是武汉大学参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学院、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新工科”计划和“新文科”计划,实施精英教育、个性化培养、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基地。“弘毅”取自
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是武汉大学唯一的荣誉学院。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博雅型教育和研究型学习的理念,依托武汉大学强大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贯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方针,大胆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显著特色的培养模式,即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博雅与前瞻性的课程体系、“一型二制三化”(研究型、导师制、书院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
武汉大学在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
计算机等5门基础学科中开设“弘毅学堂”,旨在为国家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弘毅学堂”实行动态的学习管理机制,采取小班个性化培养,通过
联合培养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弘毅学堂”的学生送到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2016年,
武汉大学开始按理科试验班(弘毅学堂)大类招生;2017年10月,武汉大学弘毅学堂通过优化改组,正式挂牌成立,其下属于武汉大学本科生院,与各学部平级,单独组成跨学科学部;2023年,武汉大学弘毅学堂成立中共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委员会;高度凝练武汉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举措及成效,形成“武汉大学创新举措、综合施策加快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简报被教育部采纳。
武汉大学弘毅学堂主要分为
人文科学概论试验班、理科试验班(五个学科全部入选为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工科试验班、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等多个专业,其中跨学科专业有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
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试验班(简称PPE),哲学、法学与经济学试验班(简称PLE),数字经济试验班,
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贯、融通),
智能制造工程,
集成电路和
智能建造。武汉大学弘毅学堂毕业生深造比例保持在90%左右,其中出国深造学生比例稳定在40%左右。
为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培养未来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军人才,
武汉大学自2010年起成立“弘毅学堂”开设弘毅学堂数学班、弘毅学堂物理班、弘毅学堂
化学班、弘毅学堂生物班、弘毅学堂
计算机班5个理科班和弘毅学堂国际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班、弘毅学堂国学班2个文科班,5个理科班面向全校高考理科类本科生(不含国防生和定向生)进行招生选拔,原则上每班招收学生不超过20名。
“弘毅学堂”采取“滚动制”形式,原则上可以读到博士,但是也可以自愿离开或因为一些原因而被请出“弘毅学堂”,实行动态的学习管理机制,以始终保证最优秀的学生能进入“弘毅学堂”成长。“弘毅学堂”会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接受学生报名,然后由专家进行考察筛选。进入“弘毅学堂”的学生需要有研究型素质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后他们只需要修满120分,而其他学生毕业则需修满175分左右。但是相比于普通学生而言,每一学分的获得更难一些。对于弘毅学堂的学生而言,考试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对于“大师级领军人物”培养计划下的他们,在学习中挖掘更深层次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武汉大学弘毅学堂的开设是为了响应教育部的“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不论这个计划能否达到培养“大师级人才”的目的,都会对于
武汉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推动作用。并且经过一段尝试和探索,有希望逐步将人文社科人才培养也列入计划。武大曾有过如
人文科学概论实验班、国学班等尝试。“弘毅学堂”取自武大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经过尝试探索,人文社科人才培养亦逐步纳入其中。
与普通专业的学生不同,“弘毅学堂”采取小班个性化培养,小班分别设立首席教授和班主任。校方将聘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学者担任首席教授,主持培养方案制定和学生遴选标准制定;聘请责任感强、有爱心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配合首席教授组织协调“计划”实施,全面负责学生培养和项目管理。同时,也允许学生改变学科(专业)方向;允许课程免修;可以出国留学或本硕博连读。此外,
武汉大学还将聘请国际知名大学教师讲授;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弘毅学堂”的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并举全校之力,为他们提供融入国际一流研究群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