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引种
林木引种
林木引种是一种将特定树种从其自然分布区域移植至非自然分布区域的技术。这种技术旨在将外来树种驯化并培育为本地栽培品种,以丰富林业生产的优良树种资源。
历史沿革
中国的林木引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当时张骞引入了核桃等树种。此后,陆续引进了二球悬铃木、油橄榄等物种。到了19世纪末,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桉树、刺槐、橡胶树等树种也被引入。然而,早期的引种活动主要局限于个人行为,所引进的树种大多种植在公园、街道和住宅周围。新中国成立以来,不仅加快了从国外引进优良树种的速度,如欧美杨、加勒比松、橡胶树、油棕等,还扩大了已引进树种的种植面积和种类。在国内,也积极推广地方特色树种,如杉木向北方迁移,“南竹北移”以及在全国多个省份推广种植水杉。在全球范围内,随着人工林面积的不断增加,林木引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例如,南半球国家引入北半球的松科植物,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则广泛种植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类树种和中国的水杉。
引种原理与学说
林木引种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气候相似说:由德国林学家H.迈尔在1906年提出,主张林木引种的成功率取决于原产地与引种地之间的气候条件相似程度。这一观点在实践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也需要注意林木的变异性及其潜在的适应能力,以及在气候因素中不应过度强调温度而忽略其他生态因子。
-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由苏联科学家N.I.瓦维洛夫在1926年提出的理论,强调植物的起源中心对其引种的重要作用。
- 生态历史说:由苏联学者M.B.库利季亚索夫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认为植物的分布受到地质和古气候变化的影响,理解植物区系的历史发展有助于选择引种对象、制定引种驯化措施和确定适宜的栽培区域。根据这一理论,引种时应关注起源古老且分布狭窄的单型属和少型属植物,因为它们通常具有较强的抗性和适应性。
- 生态因子综合分析说:强调在林木引种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尤其是那些对树种生存和发展起关键限制作用的因素。例如,对于温度,不仅要关注年平均最低温度,还要考虑极端低温及其持续时间;对于降水,应注意总降水量、季节分布和降雨类型;对于土壤,则要考虑酸碱度、水分、温度、透气性和微生物状态。
参考资料
论中国林木引种驯化策略.百度学术搜索.2024-11-21
第二章 林木引种.百度文库.2024-11-21
城市林业与林木引种.百度学术搜索.2024-11-2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引种原理与学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