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学校
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学校
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学校,经北京市教委批准成立,由中国最大、最具权威的影视艺术学术性团体——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的全日制事业型教育单位,是一所以培养影视传媒、影视演艺、影视娱乐、影视技术等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艺术学府。
办学特色
汇聚了国内文化界、艺术界、影视界一大批具有广大影响力和深厚功底的名流、专家、教授,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队伍。学校致力于学术教育研究,下设有中影视研究所,分设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书法美术研究中心、影视音乐研究中心,拥有独立的学术刊物《百花洲文艺——中国电影电视艺术》专刊;同时学校致力于现实与应用相结合,同全国256家城市电视台和177家电台紧密联系,并促成中国百家电视台协作体、中国百家电台协作体建立,并与新长城文化创意集团、国家动漫制作研究中心等大型的影视基地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办学理念
学校谨守校训“立德 尚艺 树人 兴学”,严谨治学,因材施教。本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艺为基,以学为器”的教学理念,全方位开放办学,以专业教学为特色,实践现代教育的三大原则:即教学与实际工作能力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过程和正规学历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学习与毕业实习机会相结合的原则。现有影视表演、舞蹈表演、影视导演、广告导演、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技术、新闻采编、高级秘书、文化经纪人、电影电视编剧、电影电视评论、影视产业与制片、播音主持、图片摄影、影视摄影、人物形象设计(化妆)、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动画方向、游戏软件设计方向、多媒体网页设计方向、电脑动画与网络游戏美术方向)、插画与漫画、服装设计、室内装潢设计、影视美术、环境艺术设计中国画、油画、书法、网络音乐及铃声制作、词曲创作与MIDI制作、音乐多媒体制作、声乐表演、钢琴演奏、(民族弦、管乐器)演奏、(西洋弦、管乐器)演奏等三十多个专业。
学校发展
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学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采取订单式教育,主要招收影视表演、播音、影视动漫等实用性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电视剧剧组、影视公司、动漫基地就业。
学校校长
现任校长曾凡华系军旅编剧、作家、诗人,是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1947年出生于溆浦县,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大学艺术系文化管理专业研究生班;1968年2月从学校应征入伍,历任湖南黔阳军分区演出队乐手、作曲兼指挥,历任教导队文化教员、文化干部学校负责人、军区文工团政治指导员、演出队领队、湖南军区政治部文化干事;此间创作的大型歌剧《韶山春早》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会演一等奖,电影《沙田路上》被时在长沙市的毛泽东同志调看,歌曲《霞姑娘》、《女民兵》获全军第四届文艺会演优秀创作奖;1974年曾先后借调到湖南日报、湖南电影制片厂工作,1975年先后借调到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和解放军文艺社工作;1978年调入解放军报社任文艺副刊编辑、编辑组长、高级编辑;此间在边境自卫作战前线采访时荣立三等功,多次获嘉奖并被提前晋级;1992年任文化部副主任、1996年任文化部主任(正师、大校军衔),2002年任解放军报出版社(长征出版社)总编辑(专业技术四级);2008年退出现役。
在长期从事的报纸副刊和文化艺术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政治坚定、思想解放,作风正派,在工作上有较强的开拓能力,因主管的报纸副刊文艺评论注重正确导向且有较高质量,曾受到中宣部的嘉奖;在中央电视台七频道主持的“历代军旅诗讲座”有较高的收视率,组织策划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型电视晚会《继往开来》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60周年大型电视诗歌晚会《军旅之声》受到观众好评;作品曾获得1990—1991年全国伏秀报告文学奖(《神农架之野》)、第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荡匪大湘西》)、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长篇电视连续剧《蓝色三环》)、第十七届、第二十一届电视中国电视金鹰奖(《共和国之最》、《窦娥冤》);著作《最后一战》、《韶山红松》、《政委上山来》等被译为日、英、法等国文字介绍到国外,《丹桂飘香》选入大学教材,译著《普希金诗选》在业界获得好评。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全军作家系列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评委、全军电视金星奖、电视新闻奖评委;鉴于工作和学术上的成就,被推举为总政直属单位“杰出成就人才”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校环境
校园照片
学校位置
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99号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办学特色
办学理念
学校发展
学校校长
学校环境
学校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