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拉的灰烬
弗兰克·迈考特所著书籍
《安琪拉的灰烬》是2010年7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迈考特。这部作品是爱尔兰美国作家弗兰克·麦考特的回忆录,详细描述了他在纽约布鲁克林的早年生活以及在爱尔兰利默里克的成长经历。
内容简介
故事叙述者弗兰克·迈考特讲述了他的父母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区相遇的情形。在母亲安琪拉怀上弗兰克之后,她嫁给了孩子的父亲马拉奇。孩子接二连三地降生,安琪拉为了养育他们想尽办法。而与此同时,马拉奇却把工资都花在喝酒上。慈人疼爱的小妹妹玛格丽特尚在襁褓中就夭折了,这使安琪拉陷入绝望。迈考特一家决定返回爱尔兰。然而在爱尔兰,迈考特家更是祸事连连:安琪拉流产,弗兰克的两个小弟弟夭折,而马拉奇仍继续酗酒,花光家里所有的钱。
冬天,当家里的一楼被水淹没后,安琪拉和马拉奇宣布全家将搬出他们称之为“爱尔兰”的阴冷潮湿的一楼,搬去所谓的“意大利”温暖舒适的二楼住。尽管马拉奇酗酒花光了所有用来买食物的钱,但讲给弗兰克的那些爱尔兰英雄故事以及街坊邻居们的趣闻轶事还是为他赢得了弗兰克的爱。接下来的几年中,安琪拉又生了两个儿子:迈克尔和阿尔芬斯。阿尔芬斯的小名叫“阿非”。随着弗兰克年龄渐长,故事渐渐集中到他在学校的事迹上。弗兰克长到10岁便接受了坚信礼(坚信礼是使人成为正式的基督徒或天主教徒的宗教仪式。当孩子逐渐长到7至10岁的时候就会被施坚信礼)。就在坚信礼之后,弗兰克染上了伤寒,必须得住院治疗几个月。在医院,他第一次接触到莎士比亚。从莎士比亚到电影再到报纸,弗兰克从各种各样的故事里找寻抚慰。重返学校后,他的语言天赋崭露头角。特别是,弗兰克讲故事的才能引起老师的重视。二战爆发,利默里克的许多父亲都去英国找工作并寄钱回家。最终,马拉奇也去了,但他没有寄钱回来。弗兰克开始帮汉农先生干活,这是他干的第一柱活儿。后来他还为蒂莫尼先生、帕特舅、邮局、菲奴肯太太以及麦考弗雷先生干过活。弗兰克喜欢工作带给人的这种责任感,工作使弗兰克产生责任心,令他乐在其中,他梦想着要存足够的钱让家人衣食无忧。
迈考特一家被逐出了租住的房子,不得不和安琪拉的表兄拉曼一起住。安琪拉开始和拉曼有床之事,这让弗兰克越来越感到不安,越来越愤怒。他也开始为自己的性意识萌动感到心虚。牧师们那些对自渎的严酷训令让弗兰克在手淫时惴惴不安。在做电报童时,弗兰克和他的一个主顾——特丽莎·卡莫迪偷尝了禁果。特丽莎最后死于肺病,弗兰克伤心欲绝。弗兰克攒足了钱,去了纽约。在到达纽约的第一个晚上,他参加了一场聚会并和一个美国女人上了床。尽管离开爱尔兰和自己的家人使人悲伤,弗兰克还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安琪拉的灰烬》与以往以苦难为书写主题的经典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文本对苦难本身所作的“淡处理”,即苦而不怨、难而不馁。抑或有怨有恨,却隐忍不发。作者无意于再现、强调苦难的狰狞,而是将其作为生存世界中的一种习见的东西。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宣泄苦难的无以复加,以博取读者的一把同情之泪,而是始终以平和的语调叙说那一段已流失的成长岁月。这种对待苦难的心境,蕴藉了一种超然、一份达观:生存即折磨,苦难就是确证。人们既然已存身于世,别无选择,只能面带微笑,无怨无恨,默默承受这不是对苦难的消极逃避,而是超越似乎难以超越的苦难的一种积极的生存策略。成长主人公弗兰基在苦难的成长之路上,始终向往走向理想中的精神家园:喜爱诗歌,亲近基督。即或病入膏肓,他仍以读诗为乐;他对宗教精神的追逐不是狂热、盲目的,虔诚而不乏理性。他以个未成年孩子的独特视角,不断质疑成人世界中诸多业已成公理的所谓“真理”,甚至质疑不能质疑的“主”。“老师说为信仰而死是件光荣的事情,而爸爸说为爱尔兰而死亡是件光荣的事情,我想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人想让我们活。”尽管文本自始至终都浸润着浓郁的宗教情绪,但绝不是对宗教条例盲目的信奉与演绎,而是融入了成长主人公最真切的生活/生命体验。可以说,弗兰基对诗歌和宗教的追随,是源自内心的一种需要。当他感觉做错了事,比如为了果腹而被迫偷窃,为了逃避粗蛮长辈的打骂而被迫撒谎时,他便迫不及待需要忏悔。在宗教和诗歌的抚慰之下,所有的苦难对于弗兰基来说,不再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生活的真谛恰好在于,无论在何种境遇中,都得想办法让自己好好地生活下去。
艺术特色
通读全作,儿童视角的选取是较为明显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儿童独有心理。但是同时读者也要注意到弗兰克·康罗伊在创作时的年纪。故事发生在童年,但是叙事时间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显然,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是相互分离、错位的。作品开篇就是成人视角。“我的父亲和母亲本该待在纽约,他们在那里相遇,在那里成婚,我也在那里出生。然而,我四岁的时候,他们却返回了爱尔兰。”作者多年以后回忆往事,历历在目的一切将自己从即将要叙述的故事中抽离出来,对记忆作了一个梳理。
《安琪拉的灰烬》是用成人的价值观念包裹了儿童的叙事视角。不论书中描写了多少运用儿童视角叙述的故事,例如“我”羡慕米老鼠因为亲戚的相继去世可以请假不用上学;“我”盼着生病只因可以住进医院享受干净漂亮的床单、喷香的饭菜和印着铅字的书籍;“我”偷吃了别人的饭菜却说是被狗偷吃的,等等。成人的视角、价值观念都会萦绕在文本中,与儿童视角相互应和。有时是几个极具讽刺性的形容词,有时是几句点明内心情感的语段。
创作背景
美籍爱尔兰作家弗兰克·迈考特,1930年生于纽约,不久全家迁回爱尔兰,在贫民窟长大,19岁来到美国。20世纪90年代,在远离爱尔兰,远离那段艰辛凄凉的成长岁月四十多年之后,迈考特决心用自己的故事来追寻他的作家梦。他用现在时态将往事尽收于自传之中,于1996年出版自传体小说《安琪拉的灰烬》。
作者简介
弗兰克•迈考特(Frank McCourt)
美国著名作家,教师,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安琪拉的灰烬》《就是这儿》《教书匠》等。
1930年出生于纽约。作为爱尔兰裔,4岁举家迁回爱尔兰,在贫民窟度过苦难的童年。13岁辍学。19岁心怀“美国梦”只身重返纽约,做过酒店勤杂工、码头工人、打字员,当过兵,后来考入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前后教过12000多名学生,曾荣获美国教育界的最高荣誉称号“全美最佳教师”,被誉为“老师中的老师”。1987年退休,开始正式写作。2006年,被授予“约翰•杜威教育奖”。2009年6月,病逝于纽约。
1996年,处女作《安琪拉的灰烬》出版,在几乎没有宣传的情况下,靠着读者口口相传,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并创下在榜长达117周的纪录,一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全美书评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年度好书奖等各大重要奖项。1999年,“安琪拉的灰烬2”《就是这儿》出版。2005年,“安琪拉的灰烬3”《安琪拉的灰烬3:教书匠》出版。系列图书产生重大影响,正如《纽约时报》所评:“堪称多年来兼具全球影响和人文风格的成长小说杰作!”
创作成就
本书在1996年出版,并于隔年1997年赢得普利策奖的传记文学奖、国家书评奖及洛杉矶时报书卷奖,直到2018年仍是全球最大线上购物亚马逊网站爱尔兰传记类书籍畅销榜首。本书在世界各国译为25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四百万本,1999年法兰克.麦考特出版了《安琪拉的灰烬》续集《'Tis》描述他与妻子及家人生活,书中结尾作者将母亲安琪拉.麦考特的骨灰安置于爱尔兰,2005年出版他在纽约高中与大学的教学经验传记梦想教室,在北美创下千万本销售量。
个人经历
弗兰克·麦考特的童年充满了苦难和挑战。他出生于1930年8月19日,是马拉基·麦考特和安琪拉·希恩·麦考特的长子。他的父母都是从爱尔兰移民来的,并在安琪拉怀孕时进行了一场霍霍枪式的婚礼。安琪拉来自爱尔兰利默里克,她喜欢音乐、唱歌和跳舞。马拉基来自北爱尔兰,是一个以酗酒而闻名的人,以及讲述爱尔兰英雄故事的人。弗兰基被认为与他的父亲相似,有着一张悲伤的脸和相同的“奇怪举止”。
在布鲁克林,麦考特一家住在现代的公寓楼里,与其他移民家庭共用一层楼和一个室内厕所。在布鲁克林,弗兰基有四个更小的兄弟姐妹:马拉基(1931年出生)、双胞胎奥利弗和尤金(1932年出生)以及一个婴儿妹妹玛格丽特(1935年出生)。由于马拉基·麦考特的努力寻找工作受到他的酗酒问题的影响,家庭陷入了贫困。每当他找到新工作并拿回工资时,家庭的前景和安琪拉的精神都会得到提升,但很快他就会把所有的工资都花在酒吧里,尽管安琪拉努力阻止他这样做。马拉基·麦考特因过度饮酒而在几周后失去了每一份工作。
玛格丽特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新的生机:全家人都爱上了她,尤其是马拉基·麦考特。他戒酒并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来养家。由于她父母对儿童疾病的无知,玛格丽特只活了七周。在她去世后,马拉基·麦考特陷入了酗酒状态,安琪拉遭受了严重的抑郁症。4岁的弗兰克照顾着他的小兄弟姐妹,直到邻居们帮忙。邻居们联系了安琪拉的表兄弟,他们又建议家庭从美国返回爱尔兰。安琪拉怀孕时他们从美国返回爱尔兰,但搬到利默里克后不久她流产了。
大萧条给爱尔兰带来的打击比给美国更严重。家庭首先去了马拉基在安特里姆郡图姆的家,他的父母告诉他们那里没有工作。他试图在都柏林找到工作,希望能得到他战斗时代的养老金,但没有成功。他们最终定居在安琪拉的故乡利默里克。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非常艰难。由于马拉基·麦考特的北爱尔兰口音和举止,他很难找到工作,而孩子们因为他们的美国口音而受到嘲笑。
家庭被迫依靠救济金和当地圣文森特保罗协会的慈善救助,这需要经历一番羞辱的申请过程。安琪拉和马拉基·麦考特就家庭状况争吵,马拉基花光了本来用来养家的救济金,他认为安琪拉请求慈善救助是一种侮辱。年轻的家庭生活几乎只能靠面包和茶维持。
家庭到达一年后,奥利弗和尤金也相继去世。奥利弗先去世,然后是尤金,他在失去双胞胎兄弟和患上肺炎后几个月去世。每次死亡后,安琪拉都陷入抑郁,家庭搬到另一所房子。每次搬家都是向更糟糕的环境滑落。他们定居在一个贫民窟。整个一楼每年都会被洪水淹没,迫使家庭住在楼上的房间,称为“意大利”,直到雨季结束,他们才能再次进入一楼的房间,即“爱尔兰”。他们的房子旁边是街上唯一的厕所。家庭们倒粪便盆的交通令人反感。在利默里克,又出生了两个弟弟迈克尔(1936年出生)和阿尔菲(阿方索斯·约瑟夫,1940年出生)。
弗兰基在利默里克长大,是一个聪明的男孩,但总是饥肠辘辘。他对周围的人有独特的观察。他在当地公立学校严格的天主教教育让他感到困扰:他会下地狱吗。这让他在7岁学会忏悔后就开始困扰他的心灵。他把他的父亲看作三个人:早上起得早和弗兰克交谈的人;晚上给他的儿子讲故事的人;和喝醉酒、唱老歌并要求他的年幼儿子为爱尔兰而死的人。
10岁时,弗兰克得了伤寒,被送到医院住了几个月,那是他第一次有足够的食物、温暖、干净的床单和有时间阅读书籍。接下来的一年,弗兰克患上了慢性结膜炎,需要治疗。
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包括马拉基·麦考特在内的许多利默里克男人在英格兰的考文垂的国防工厂找到了工作,并寄钱回家。马拉基·麦考特的第一笔款项让家庭能够购买食物并支付房租。不久后,钱就不再来了,11岁时,弗兰克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当他们的母亲生病时,弗兰克和他的兄弟们偷了餐馆剩下的食物和富裕家庭门口的杂货送货,直到他们被送到他们的阿姨那里,而他们的母亲在医院康复。
在烧掉二楼墙壁做烹火的幽默几周后,家庭被赶出了家门,无家可归。在母亲的建议下,安琪拉和她的孩子们搬到了她的单身表兄弟拉曼·格里芬那里,他是一个小人物。弗兰克忍受着这种对待,直到他在六月份结束学业的第二天,他被承诺可以借拉曼的自行车去和朋友玩,但拉曼食言了。除了这个失望,拉曼提供住房的交易还包括与安琪拉发生性关系。弗兰克与拉曼发生了争执,被赶出了家门。不久后,马拉基·麦考特离开拉曼·格里芬的家,加入了英国军队作为一个号手。
弗兰克搬到了他的母亲的叔叔那里,一个在孩提时被“摔在头上”的简单人,独自住在房子里。弗兰克在14岁生日那天成为了一个传递电报的男孩,并享受了他的第一笔工资。他在送信时遇到了许多意外的情况,包括他的第一个女朋友死于肺结核。他遇到了芬特安·斯拉特里,他邀请弗兰克和帕迪去吃午餐,但在他们面前吃光了所有的食物而没有给他们任何。暗示他有同性恋倾向。
几个月后,家庭的其他成员也搬到了他的房子。弗兰克现在把他大部分的工资交给了他的母亲。他在邮局工作,直到16岁,然后在Eason's公司找到了一份供应杂志和报纸给利默里克商店的工作。
在他16岁生日那天,弗兰克的叔叔带他去酒吧给他买了他的第一杯啤酒。弗兰克喝醉了然后回家。当他的母亲因为他像他父亲一样喝酒而羞辱他时,弗兰克打了她一巴掌,指责她像拉曼·格里芬一样是个妓女,然后他立刻为自己感到羞愧。
在他19岁生日前不久,弗兰克回到芬尼肯夫人的家,发现她已经去世了。弗兰克从她的钱包里拿了一些钱,把她的债务账簿扔进了河里,以解除邻里的债务。这种解脱使他有足够的钱去纽约。弗兰克抵达了纽约州的波基普西,他同一名船员一致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人物列表
麦考特家庭
- 弗兰西斯·麦考特:本书的作者和主要人物。弗兰克是一个虔诚、坚定和聪明的爱尔兰裔美国人,在严酷的社区中努力寻找幸福和成功。
- 马拉基·麦考特:弗兰克的父亲,一个酗酒者。尽管他的瘾病几乎毁了家庭,但麦考特先生通过讲述爱尔兰故事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
- 安琪拉·麦考特,原名希恩:弗兰克的努力工作的母亲,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并对孩子们抱有很高的期望。她也很幽默和机智。安琪拉作为母亲,承担起了这个家的重担,为了孩子拼尽所能、任劳任怨,在当时以男性为主体和中心的社会中不仅冲撞丈夫,也不顾旁人的眼光和嘲笑,出现在只有男性出没的酒吧和职业介绍所,这些无不体现了安琪拉坚韧独立的性格。母亲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形成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对弗兰克所在的“父亲缺席”的家庭中,母亲的作用更加明显,不仅填补了孩子情感上的伤害,还充当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榜样:母亲的形象并不明亮,但残酷的生活却成了母亲形象的塑造者,母亲瞬间在作者心目中变得高大。当母亲忙于生计时,弗兰克作为长子,恰恰是被母亲忽略的对象,换句话说作为家中年长的男性,母亲更容易将其视为成人对待,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成为弗兰克“自我性别角色认知发展的原动力”,母子之间的关系也由此拉近。当母亲为妹妹的夭折而伤心时,他希望能够给予母亲一些安慰,并在内心不断地指责父亲的不负责任,为母亲鸣不平。最终弗兰克找到一份邮差的工作,为母亲分担了家庭责任,成为母亲的依靠和家庭的支柱。
- 马拉基(Jr.):弗兰克的更年轻、据说更有魅力的弟弟。
- 奥利弗:弗兰克的兄弟,尤金的孪生兄弟,在爱尔兰早逝。
- 尤金:弗兰克的兄弟,他在奥利弗去世后六个月死于肺炎
- 玛格丽特:弗兰克唯一的妹妹,在美国睡梦中去世。
- 迈克尔:弗兰克的弟弟。
- 阿方索斯:弗兰克最小的弟弟。
- 阿吉阿姨:弗兰克的无子女的姑母。她不赞成安琪拉的丈夫或者安琪拉如何抚养和照顾她的孩子,但仍然是乐于助人和忠诚的。
- 帕·基廷叔叔:阿吉阿姨的丈夫,特别喜欢尤金。
- 帕特·希恩叔叔:安琪拉的哥哥,小时候被摔在头上。
- 奶奶:安琪拉的母亲和弗兰克的祖母,给安琪拉寄钱来爱尔兰
其他人
- 帕迪·克洛赫西:和弗兰克同班的一个贫穷男孩,弗兰克和他分享了一个令人垂涎的葡萄干后,他认为弗兰克是朋友。
- 布伦丹“问题”奎格利,有时(更不用说,不一致地)被称为布伦丹·基利:弗兰克的另一个同学,因为他问了太多问题而经常惹上麻烦。
- 芬坦·斯拉特里:弗兰克的同学,邀请弗兰克和帕迪去吃午餐,但在他们面前把所有的食物都吃光了而没有给他们。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安琪拉的灰烬 (豆瓣) ..豆瓣网.2021-11-13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创作成就
个人经历
人物列表
麦考特家庭
其他人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