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伦·赫伯特·古尔德(Glenn Herbert Gould,1932年9月25日—1982年10月4日),
加拿大钢琴家,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古典钢琴家之一,并以演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乐曲而闻名于世。他同时也是一位
管风琴家、广播节目主持人、作曲家和指挥家。他是一位多产的音乐期刊撰稿人,在这些文章中他讨论了
乐理并简述了他的音乐哲学。他出现在电视和广播节目中,并制作了三部关于加拿大偏远地区的具象音乐广播纪录片《孤独三部曲》(Solitude Trilogy)。1983年,他因1955年录制的《
哥德堡变奏曲》而被追授入
格莱美奖名人堂。
人物经历
1932年9月25日,古尔德出生于
多伦多,他的外祖父是
挪威作曲家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的表亲。和大多数音乐家一样,小古尔德有幸生在一个音乐气氛浓厚的家庭中:母亲佛洛伦斯是音乐教师,弹得一手好
钢琴;父亲也是一名不错的业余小提琴手。有了母亲的悉心呵护和指导,小古尔德很快在
键盘上找到了自己的理想。5岁的一天,他对父亲说:“我会是个音乐会钢琴家。”音乐对他来说有一种神秘的亲和感,因而学习音乐不是一种苦差,而是一种自然的需要。10岁时,古尔德已完全掌握了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一卷。他的父母感到继续教育儿子已力不从心,经过寻访,把他送到
多伦多音乐学院的圭雷若教授门下。除了钢琴,古尔德还系统的学习了
管风琴、
和声学、对位和音乐分析。1945年,
多伦多伊顿音乐厅。13岁的
古尔德举行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公开演出。这是一次管风琴
独奏音乐会,巴赫的《g小调赋格》即是演奏曲目之一。他的出色演奏引来了传媒的如潮好评。古尔德的演艺生涯一炮打响了。1946年,顾尔德在多伦多交响乐队伴奏下演奏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
19岁的古尔德开始了音乐会钢琴家的演出生涯。从家乡多伦多出发,
温哥华、
卡尔加里、斯特拉福德。年轻钢琴家的足迹踏遍了
加拿大几千里国土,他带去的是一场场演绎别具一格的音乐会,留下的是一片片的掌声和赞誉。年轻的古尔德不失时机的进军
美国,在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
纽约举行了两场
独奏会,同样依靠自己无懈可击的演奏迅速打入了音乐圈的最高层。此外,纽约的那一场带给他一个意外的收获:观众席里的
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古典音乐部主任奥本海姆慧眼识英,与古尔德签约,开始了与他长达28年的合作,此是后话。1957年,顾尔德前往
苏联演出,成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个到苏联演出的北美音乐家。
底特律、匹兹堡、
达拉斯成了名的
古尔德穿梭于北美大陆的东西南北。巴赫、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保罗·欣德米特,古尔德就像一个孜孜不倦的传教士,通过自己的演绎向千万听众进行布道,传达大师们的启示。古尔德的名气很快从北美范围内传播到了整个世界。1957年,苏联方面邀请古尔德赴苏演出。他作为东西方之间第一批音乐使者,带去了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赋格的艺术》《
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的
钢琴奏鸣曲等经典曲目,甚至还专场演奏了当时被
苏联当局斥为“反动”的西方20世纪无调性音乐。此后,他又征服了
柏林和
维也纳这两座音乐之都。1962年以后,古尔德举办音乐会的次数明显的减少了。1964年4月10日,当古尔德在
洛杉矶鞠躬告别时,谁也不会想到,他再也没有回到公众舞台上来—古尔德彻底放弃了音乐会。
1955年
纽约音乐会后,古尔德正式与
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准备推出他的第一张唱片。古尔德的选择使公司惊讶:他打算选取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
哥德堡变奏曲》作为自己的第一张唱片。《哥德堡变奏曲》的变奏的基础不是主题的旋律,而是主题的低音线条。巴赫在这样一个及其逼窄的基础上建起了一座巍峨的音响大厦,期间包容了巴洛克时期几乎所有的风格样式,
卡农、
赋格、
舞曲、
咏叹调、沉思曲、序曲等应有尽有。人类内心深处的各种复杂情感也都尽在其中。这首作品其织体的复杂程度绝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钢琴家可以对付的,古尔德想以这首作品作为自己唱片事业的开端,无疑是拿自己的前途冒险。但是古尔德力排众议,依然录制了这张《
哥德堡变奏曲》作为自己的第一张唱片。事后证明,古尔德的这次《哥德堡变奏曲》录音是有史以来最为畅销的古典音乐唱片之一。其成功是不折不扣的。录音室使古尔德彻底的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可以考虑录制成套的
钢琴作品。《哥德堡变奏曲》一炮打响后,他录制的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第五、第六帕蒂塔同样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到了1963年,他陆续录完了巴赫的全部六首帕蒂塔。1969年他又完成了巴赫全部
钢琴协奏曲的录制。显然,古尔德试图录制巴赫的全部钢琴作品。他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这样做的钢琴家。他和巴赫一样具有强烈的理性头脑和计划性。于是,古尔德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巴赫键盘音乐中最具代表性作品的挑战——《平均律钢琴曲集》。
巴赫最初创作这部作品时并未标明速度和力度。这正好给了
古尔德一个张扬个性的机会。正如人们所料,他在1962到1965年间录制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具有非常突出的个人色彩。人们褒贬不一。例如有人认为升C大调和
升c小调充满了动感和紧张,表现了古尔德最光彩的一面;然而也有人认为著名的C大调
前奏曲在他的手下减弱了抒情性,变得很"绘"。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1722年完成了《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册的创作。近二十年后,他又以同样的系统方式,按照所有二十四个大小调的
半音次序,写作了乐思更加复杂、对位更加稠密的《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二册。他摒弃时尚,背向历史潮流,只向上帝和自己的内心负责。因此,第二册《平均律键盘曲集》比第一册更为抽象,也更难理解。古尔德从1966年开始录制这部作品。他断断续续,不时停下来从事其他工作,直到70年代初,方才全部完成。
古尔德本人与巴赫在这一点上何其相似,他保持著他的天赋,但是又在不断地超越自己。他在激情支配下的理性
透视能力,使他具有一双锐利的慧眼,能够看到其他音乐家很少能够注意到的音乐内部组织奥秘和结构关系。这种对音乐高度理性的理解方式,反过来给予古尔德的演释以罕有的感性说服力。他有时误人歧途,可能失之偏狻,但他的头脑从来都是非常清楚的。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也许正是这种在坚实感性基础上的不惑理智精神,才使古尔德对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音乐的诠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地。
谁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促发了古尔德重录《
哥德堡变奏曲》的念头。1955年他所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几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在很多人眼里这张唱片几乎成为古尔德就的一个标志。在第一次录制这部作品26年后,古尔德再次回到位于纽约东30街的录音室,谱架上再次摆上了《哥德堡变奏曲》。重录《哥德堡变奏曲》先后用了七段时间,分别是在1981年的4月22日至25日和5月15日、19日、29日,每次基本都是从下午4点到第二天凌晨。1982年,这张唱片与广大听众见面。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星期后,
古尔德便突发
脑出血,撒手人寰。几乎所有熟悉古尔德的人都惊讶地注意到,《
哥德堡变奏曲》的两次录音不仅是这位
钢琴怪杰生前的第一张唱片,而且还可以说是他的最后一张正式唱片。尽管古尔德在1982年2月至8月间还录制了一些其他作品,但这些唱片均是古尔德去世后才发行的。
迷信的人认为这肯定是天意的安排。这同一部作品代表著古尔德职业生涯的起点和终点。古尔德从这里出发,临死似又重回故里。
从古尔德的两次录音版本中,很多人在音乐背后听到了演奏家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早年的意气风发和英姿飒爽。晚年让位给老人面对死亡时超然的平静。让我们来看看现场拍摄的纪录片:电视镜头中,古尔德身著深蓝色的布衬衣,袖口忘了系扣,脸色疲惫,容面苍老。他几乎蜷缩在
钢琴上,戴着
物镜的眼睛死死盯著琴键,似乎要看破钢琴这件乐器的整个奥秘。熟悉青年古尔德英姿的人看著古尔德一步步走向老态龙钟的晚年,不仅会感慨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然而,随著音乐声响起,观众会逐渐忘却一切,开始被古尔德对音乐的投入所打动。荧屏上的古尔德依稀仍和年轻时的他一样,演奏时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只见他嘴里不停地哼唱着音乐,只要能腾出手,就会做出各种自我指挥的动作。
回想一下,巴赫也是在垂暮之年写下了这部作品。"五十而知天命"。正是这同在垂暮之年的古尔德,只有这同在垂暮之年的古尔德,参透了这最后一道宿命的咒语。"朝闻道,夕死可矣"。古尔德在大彻大悟之后死去,这也许是成就他艺术生涯的最完美的一个句号。
长期劳累的音乐生活,孤独压抑的生活环境,
营养不良和乱用药物,这一切都严重损害了古尔德的健康,使他的躯体未老先衰。1982年10月4日,古尔德因
脑出血去世,享年50岁。在
多伦多安乐山公墓,一块
钢琴形状的
花岗石墓碑上刻着:格伦·古尔德1932-1982。多伦多CBC公司总部门前有顾尔德坐像。
荣誉奖项
作品与风格
古尔德与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
哥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BWV 988)之间建立了一种十分紧密的联系,他常常在独奏会上演奏整部作品或是部分选段。对于这部作品,古尔德最早的完整录音是在1954年6月21日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广播录音。1955年由
哥伦比亚唱片(CBS Records)重录,当时,古尔德才22岁,哥伦比亚唱片的主管认为:“像《哥德堡变奏曲》这样的曲子,是已成名的钢琴家的曲目,不宜初出茅庐的新手”但古尔德十分有自信,最后还是录了音。1981年,他重录了《
哥德堡变奏曲》。而这次的录音不同于他早期的录音。这两个迥然不同的录音都获得了巨大回响。古尔德早年(1955年前后)的录音速度较快;晚年的录音速度则慢了许多。
他还录制了《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创意曲集》等一大批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其演奏的《十二平均律》第二册的第一首作品,C大调
前奏曲与
赋格被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确定为人类突出贡献,被作为人类文化代表之一应用于数项太空探测计划中。除此之外,古尔德还录制了
沃尔夫冈·莫扎特、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西贝柳斯、奥兰多·吉本斯、
亚历山大·史克里亚宾、
保罗·欣德米特等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他所录制的《阿诺·勋伯格》
钢琴作品
全集亦受到高度赞赏。古尔德对
弗雷德里克·肖邦的作品评价较低,但也录制过肖邦的《第三钢琴奏鸣曲》。他也曾把瓦格纳的管弦乐改编成钢琴
独奏曲并录制了唱片。一直到1982年古尔德逝世前,他的唱片已出售1,250,000张;到2000年,古尔德1981年录制的《
哥德堡变奏曲》已出售超过两百万张。
古尔德演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时喜欢把每个
声部弹得清晰、无连音,他几乎不用踏板,并用上不同的音色。他改装了他的史坦威CD318号钢琴,它的音色类似大键琴;古尔德演奏时坐的位置很低,这种坐姿对古尔德在演奏快速
乐段时保持清晰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有人指出,这种姿势不适合演奏19世纪的作品。
人物习惯
古尔德演奏时总是同时哼唱乐曲。他声称这种哼唱是潜意识的,源于他幼年接受母亲的音乐教育时养成的习惯。他也因演奏时所作出的各种奇怪的身体动作而闻名。古尔德坚持要坐在他父亲为他制作的一把折叠椅上才能演奏。即使这把椅子已经十分老旧,他仍然坚持要使用它。因此在他留下的录音中,可以听到他的哼唱声和椅子发出的声音。
古尔德总是避免与他人有任何身体接触。后来,他拒绝与他人面对面地交谈,而是通过电话及信件来进行沟通。他也会自己采访自己,并发表采访稿。他终生未婚。他对孤独与隔离特别感兴趣,曾为
加拿大广播公司制作有关加拿大北部地区的“实验
广播剧”《孤独三部曲》(Solitude Trilogy),反映孤独与隔离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他说自己是最后一个清教徒(the last puritan)。
古尔德本人有时并不认为自己是钢琴演奏家,而自认为是广播业者,因为其在加拿大也是广播节目的主持人。此外,他曾声称相对于钢琴演奏而言,自己更喜欢作曲与写作。
古尔德总是穿着暖和的衣服(例如:手套、围巾、帽子)。古尔德对某些药物有依赖性。其中的一些药物有副作用,对他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极度关心,常常为自己测量血压,并担心自己的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