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祥
北京籍当代诗人
邵燕祥(1933年6月10日-2020年8月1日),祖籍浙江萧山。1933年6月10日出生于北京,当代诗人。生前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等。
1978年至1993年在《诗刊》工作,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著述颇丰,诗集《在远方》《迟开的花》分获第一、二届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杂文集《忧乐百篇》《邵燕祥随笔》分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年以自传性非虚构写作为主,有《沉船》《人生败笔》《别了毛泽东》《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找灵魂》等专著传世。
2020年8月1日,邵燕祥逝世,享年87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3年,邵燕祥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萧山。少年时代的邵燕祥,早早就展现了写作上的才华。刚读初一,他就一个人办起了名为《五十年代》的壁报,刊登自己的小品文、时评、杂感等作品,后又给学校其他大壁报供稿。
工作经历
1948年北平中法大学肄业。邵燕祥1949至1957年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1958年被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改正后至1984年任《诗刊》编辑,1980年成为笔会(PEN)北京中心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第四、五届主席团委员,第六、七届全委会名誉委员。
写作经历
早在1946年的春天,他就在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题为《由口舌说起》的杂文。这是一篇批判性质的杂文,直指“口舌之恶”。1947年,邵燕祥受沈从文、周定一提携、鼓励,开始发表了《失去譬喻的人们》《偶感》《橘颂》《病》《匕首》等诗作,由此正式以诗人的身份登场。
1948年,当时年仅15岁、人在北京的邵燕祥在油印的地下刊物上看到东北解放区的哈尔滨市“烟囱林立”的报道,情动于衷,写下长诗《烟囱之歌》。在诗里,他将工厂恢复生产后烟囱冒出的浓烟比喻为“祥云”。因为那时的他深信,只有恢复和发展生产,市场才能够繁荣,工人和农民都过上温饱的生活。
195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歌唱北京城》,1952年的下半年,他“在草创的蓝图上感到了沸腾的生活”,在即将开始建设的工地上,他将情怀寄托在和他一样年轻的建设者身上,于是有了《到远方去》这首诗。第二本诗集《到远方去》(1955)是一部从社会主义建设汲取诗情的作品,也体现了邵燕祥作为青年社会主义建设者投身新时代的热情和激情。他的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和第二本诗集《到远方去》,收入上世纪50年代初期写的抒情诗,其中一些表现了年轻一代的理想和激情又有个性色彩的诗,为他赢得了最初的声誉,50年代即为有影响力的青年诗人,后转向散文、杂感写作。1954年,邵燕祥作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工业记者自己也下到东北工业厂矿基地,大半年的时间在鞍山市抚顺市、长春汽车厂工地跑来跑去,写了一组以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的诗歌。这些诗不是生产过程的简单重现,而是融入了诗人真诚热烈的感情。对于这一时期的创作,诗人单纯、热烈与真诚。但是在艺术价值上,邵燕祥自己也是不满意的,所以后来的“自选诗”没选进去多少。他曾坦言,他不能承认,有的艺术上不是很成熟,没有足够的审美价值,但是有一定的认知价值。
1958年邵燕祥被划为右派分子。在被迫沉默了20年后,1980年,邵燕祥又重新出版诗集《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等作品。也是自1980年代起,他开始写作杂文,先后出版了《忧乐百篇》《会思想的芦苇》《当代杂文选萃·邵燕祥之卷》以及随笔集《沉船》《邵燕祥杂文自选集》等等。其中诗集《在远方》、《迟开的花》分获第一、二届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杂文集《忧乐百篇》、《邵燕祥随笔》分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2014年7月,出版作品《一个戴灰帽子的人》。2016年出版作品《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
个人生活
婚姻生活
1957年,24岁的邵燕祥与谢文秀登记结婚
健康状况
2020年8月1日,邵燕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个人作品
诗集
参考资料:
杂文集
参考资料:
纪实文学
参考资料:
注:邵燕祥出版作品众多,以上作品仅属部分作品。
创作特点
邵燕祥早年以新诗闻名,尤其长于歌颂新生活和新景象的赞美诗。“重获新生”后,他已经从一个极为热烈天真的追随者,转变为一个清醒尖锐的探求者,不断用杂文进行发问、批判与反思。
邵燕祥的杂文具有鲜明的启蒙理性色彩。由于邵燕祥的写作针砭时弊、直面生活,评论界曾有人称他为“当代鲁迅”。邵燕祥的杂文除了去揭露、去批判,更不乏对自己的反省。他的杂文取材广泛,既有对现实重大政治、思想问题的讨论——比如《切不可巴望好皇帝》探讨了现代中国残存的“皇权意识”,启示人们现代中国需要民主和法治,而不是终身制、世袭制、家长制、人身依附和裙带关系——也有对商品经济时代官僚腐败作风的批评。
邵燕祥的杂文素以反应敏锐、识见深刻见长。 大到国人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小到个别现象、只言片语都能成为其生发议论的对象。而且无 论题材大小都能从中引发出足以启人心智、醒人耳 目的深刻见解来。这种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做法,是文章写作的一种很高的境界。
邵燕祥的杂文始终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对于现实社会人生中的种种假、丑、恶现象,对于 历史的负面、惰性和过错,总能不遗余力地予以毫不容情的揭露和抨击。显示出一种无私无畏的斗士风采。他的《怕不怕再出“高玉宝”》一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
作为一名诗人杂文家,邵燕祥的杂文经常能将诗歌,特别是抒情诗的形式、写法融入杂文创作中。形成一种亦诗亦文、情理交融的诗体杂文。这种特殊的诗体杂文既有杂文的犀利、泼辣,又有诗歌的峭拔、灵动。既有深刻的识见,又具澎湃的激情,最能体现邵燕祥杂文创作的本色。
人物评价
作为少年成名的文人,邵燕祥先生以诗名世。而在诗人的盛名之外,邵燕祥先生更是一位极具忧患意识与批评精神的文章大家。在给别人所写的序跋中,不惟是邵老对于他人作品持论公允的品鉴与性情之语,更是一位文化老人在暮年之际,在深刻反思之后写下的警世之言。(澎湃新闻评)
回望过往,白云苍狗。邵燕祥先生及其1979年于《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的《中国的汽车呼唤着高速公路》已被遴选为20世纪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列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引》诗人以敏锐的触角及观察力,捕捉到社会时代的痛点,不同的时代总能得风气之先,诗句直入人心,振聋发聩,历久不绝。(中国工会网评)
参考资料
邵燕祥.豆瓣.2024-01-04
一个时代的诗意书写.今日头条.2024-01-03
“做历史的主人”.光明网.2024-01-03
歌唱北京城.孔夫子旧书网.2024-01-04
邵燕祥抒情长诗集.孔夫子旧书网.2024-01-04
迟开的花.孔夫子旧书网.2024-01-04
到远方去.孔夫子旧书网.2024-01-04
日神在左,酒神在右.孔夫子旧书网.2024-01-04
在远方.孔夫子旧书网.2024-01-09
忧乐百篇.孔夫子旧书网.2024-01-04
邵燕祥随笔.孔夫子旧书网.2024-01-04
邵燕祥杂文自选集.孔夫子旧书网.2024-01-04
沉船.孔夫子旧书网.2024-01-04
《找灵魂》补遗.孔夫子旧书网.2024-01-04
人生败笔.孔夫子旧书网.2024-01-04
一个戴灰帽子的人.孔夫子旧书网.2024-01-04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孔夫子旧书网.2024-01-0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写作经历
个人生活
婚姻生活
健康状况
个人作品
诗集
杂文集
纪实文学
创作特点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