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符号学(Cognitive
符号学)是一门旨在从认知角度研究意义的科学。该学科致力于对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文化符号进行认知研究,以期加深对人类意义生成的理解。其目标在于构建结构符号模型,并综合考虑认知领域的研究成果,将这两方面的贡献结合起来。认知符号学的发展旨在追踪意义研究的前沿动态,探索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对话的可能性,进而促进
人文科学概论的跨学科互动。
认知符号学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符号学分支,自2007年起逐步成形。同年,《认知符号学》国际学术期刊在
丹麦创刊,由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认知科学系的认知与文化中心和
奥尔胡斯大学的符号学中心联合创办。此外,挪威阿哥德大学的Paul Thibault和英国
赫特福德大学的Stephen Cowley也在同期合作开设了名为“活动、认知、
符号学”的课程,重点探讨基于动作和感觉的语言交互与分配。他们主张将内部心智表达和社会结构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研究基于外部的认知符号模式。
认知符号学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认知符号与认知语言学、认知符号与
课堂教学、认知符号与新闻、认知符号与电影、认知符号与诗歌、认知符号与汉语现象、认知符号与词汇、认知符号与艺术设计、认知符号与翻译、认知符号与
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尽管国内针对认知符号学的具体研究相对较少,但相关的概念已被广泛应用,显示出对该领域的浓厚兴趣。
认知符号学的发展前景广阔,尤其是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借助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和原理,认知符号学有望在更多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推动其他学科的理论进步,并为认知符号学自身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