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捍,男,1959年12月12日出生于北京市,是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以及大气环境与极地研究部的副主任。他在1983年毕业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随后在1993年获得了
卑尔根大学的理学博士学位。邹捍曾在1990年至1994年间在挪威卑尔根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并于1995年回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及青藏高原所继续他的科研生涯。他自1984年起多次领导并参与了包括
南极洲、北极和青藏高原在内的多项野外科学实验。邹捍在青藏高原的
大气环流和大气环境系统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在
极地科学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邹捍的教育历程始于1978至198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大气物理专业的学习,期间获得理学
学士。之后,他在1986至1987年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地学部深造,取得了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至1993年,邹捍前往
卑尔根大学攻读理学博士学位,并在完成学业后留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
邹捍的职业生涯起步于1983年至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实习员。此后,他在1988年至1995年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在这段时间内,他还曾在1990年至1995年间在挪威卑尔根大学开展研究工作。1995年至1998年,邹捍回归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1998年至2004年,他成为该所的正式研究员。自2004年起,邹捍一直在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担任研究员职务。
邹捍的研究兴趣广泛,涵盖了大气
动力学、
降水预报、大气水分平衡以及山地
气象学等多个领域。目前,他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大气环境动力学,特别是大尺度地形对
臭氧行为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邹捍在全球大气臭氧异常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他对青藏高原臭氧极小值形成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
南极洲臭氧洞偏心性的问题。同时,他也分析了北欧臭氧极小值的特征和成因,并发现了北极
鄂霍次克海臭氧极大值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机制。在这一系列研究中,邹捍提出了下垫面热动力过程导致臭氧总量下降的理论。此外,他还在喜马拉雅山区大气研究方面有所建树,通过对珠峰北坡绒布河谷地区的观测,揭示了当地独特的山地环流系统对于地面大气与
对流层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影响。邹捍还组织并实施了一系列珠峰大气科学实验。在北极大气观测研究方面,他在北极楚克奇海域和斯瓦尔巴德地区开展了相关实验,探索了大气边界层结构和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特征等问题,并在北极地区海—气间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和大气臭氧减少的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发现。除了以上研究,邹捍还涉及到了大气
动力学、大气
潮汐以及
降水预报模式等领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