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织布鸟
织雀科织布鸟属动物
黑喉织布鸟(学名:Ploceus bengalensis)是织雀科织布鸟属的鸟类,体重17-20克,体长120-140毫米。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省等地,常见于开阔的稻田以及田边飞机草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其种加词“benghalensis”意为“孟加拉国的”。
形态特征
黑喉织布鸟雄鸟夏羽额至头顶辉金黄色,两侧为粗著的贯眼纹,沿头顶金黄色一直向后延伸至后颈相连,将头顶金黄色包围。背、肩暗褐色,羽缘较淡,腰和尾上覆羽淡褐色。尾褐色,两翅暗褐色,羽缘棕色,头侧和眼先褐色。颏、喉白色或苍白色,胸黑色,其余下体为暗淡的茶黄色,下胸和两胁较暗具褐色纵纹。冬羽前额和头顶暗褐色,羽缘较淡,一条长而窄的金黄色眉纹从前额向后一直延伸到耳覆羽,上体和翅暗褐色具宽而明显的茶黄色或棕色羽缘,纹暗褐色,其上有一黄色斑,眼上有一淡黄色斑,颈侧有一亮黄色斑。颏、喉淡黄色,胸暗茶黄色,基部黑色常或多或少显露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损后胸即全为黑色。
雌鸟和雄鸟冬羽相似,但黄色部分雌鸟淡弱,胸部亦不及雄鸟黑。
幼鸟和雌鸟相似,但头部无黄色,下体纵纹较明显。
虹膜淡褐色,嘴珍珠白色或淡浅蓝色,脚淡肉色或黄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20克,♀17克;体长♂125-140毫米,♀120毫米;嘴峰♂14-16毫米,♀15毫米;翅♂63-65毫米,♀64毫米;尾♂44-46毫米,♀44.5毫米;跗♂19-20毫米,♀20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黑喉织布鸟栖息于山脚和平原地带的河谷、沼泽、湖泊、芦苇塘和农田等潮湿地带,不喜山地和森林,是一种游荡性很大的平原、草地、沼泽和农田鸟类。
生活习性
留鸟,作季节性游荡。多成群活动,尤其是秋冬季常结成大群,有时结群多达百余只,偶尔也与其他织布鸟混群。晚上成群栖息在一起,在芦苇丛或草丛中过夜。多在草丛或芦苇丛上,很少到地上活动和觅食。性活泼,频繁的在草丛间跳来跳去,并不时发出类似“tsi-tsi-tsi”或“zweee-ee-eh”不断重复的叫声,繁殖期间常常一只雄鸟鸣叫,立刻引起其他雄鸟也加入。
主要以草子、谷物和其他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繁殖期间也吃部分昆虫和小型软体动物门
分布范围
黑喉织布鸟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成松散小群在一起营群巢,每个巢各有3-4个或4-8个巢集中在一起,彼此靠的较近,各巢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巢筑于生长在水中或靠近水边的芦苇上或高的草上,营巢由雄鸟单独承担。巢呈椭圆形或梨形,结构精巧。雄鸟先将芦苇叶或草叶用嘴撕成条,然后用撕成条的芦苇叶编织成巢,上面有一短的管道作为出入口。巢多置于结实的芦苇茎或草茎上,为了使巢牢固,雄鸟将数枚芦苇茎和草茎捆在一起,然后再在其上筑巢,5-6天即可完成。当雄鸟独自完成一半以后雌鸟才光临,雄鸟立刻兴奋不已激动地抖动双翅,然后飞到雌鸟跟前,紧紧地靠近雌鸟,同时将嘴尖朝下,最大限度的将头顶金黄色展示与雌鸟,向雌鸟求爱。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或3枚。卵淡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18.1-22.4毫米×13.5-15.3毫米。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15-18天。雌鸟开始孵卵后,雄鸟又开始建第二个巢,再招引另外的雌鸟。雏鸟由雌鸟喂养,在巢期15-17天。
保护现状
黑喉织布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该物种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保护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