漉酒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当时人们饮用的酒大多是用粮食酿造而成。新酿的酒在未经过滤前,表面会浮现出一些绿色的小颗粒,这些颗粒被称为“绿蚁”,这是由于酒中含有未被充分发酵的物质所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作品《问刘十九》中提到了这种现象:“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表明当时的酒在饮用前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过程。
漉酒的具体操作包括压酒和滤酒两个步骤。在饮酒前,需要通过压榨的方式去除酒面上的酒渣。
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此外,还需要使用酾酒和湑酒的方法进行过滤。古人在过滤酒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竹制或
茅根制成的器具,《
毛传》中有记载:“以筐曰酾;以薮曰湑。”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漉酒是一项常见的活动,他们使用的工具称为酒篘,这是一种由竹子制作的筐状物品。根据盛放酒的容器口的大小,可以选择不同尺寸的酒篘来进行过滤。《日用杂字》中提到:“酒篘有大小。”
漉酒不仅是一种实用的技术,它也在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梁萧统在《
陶渊明传》中记录了一个故事,讲述了陶渊明如何用一位官员的头巾来过滤酒。尽管这种行为可能显得有些粗俗,但它却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的一种象征性举动,甚至被认为是一种雅趣。唐代诗人
贺知章和
卢纶都在他们的诗歌中提到了“脱巾漉酒”的场景,这也反映了人们对新酒酿成后需要过滤才能获得更好口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