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姐鼓》是一首充满西藏风情的歌曲,它以尼玛、达娃、米玛等
藏族常用人名作为鼓声的隐喻,通过鼓声的激越和空谷中轻柔足音的对比,营造出高原的仪仗和生命的喧响。它不仅是对
西藏自治区壮丽自然风光和丰富文化传统的颂扬,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精神追求的普遍主题。
《阿姐鼓》的创作背景是关于一个孤独的小姑娘失去了相依相伴的哑巴阿姐,她不明白阿姐为什么失踪,于是开始寻找。在寻找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个老人,告诉她六字真言“唔嘛呢叭咪哞”,继续寻找时,天边传来了鼓声。“阿姐鼓”实际上是人皮鼓,暗示着阿姐被制成了人皮鼓和其他法器,这是现代西藏早已废除的酷刑。歌曲的创作者采取了双重立场,一方面以西藏传统的宗教教义,即“生死轮回”观念来稀释少女牺牲的残酷;另一方面,又以现代人对这个传统的超越感来审美化地远眺残酷。
1994年夏天,
朱哲琴前往西藏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生活体验。她穿着破旧的棉袄、背心,戴着
何训田母亲送给她的旧毛线帽子,进入了高原地区。最初因缺氧影响,她一度体力不支,但随着多次深入藏地,她逐渐适应,开始领悟
宇宙与生命。在一次探访中,她独自在
布达拉宫脚下度过了一个夜晚,观看月亮和星星,聆听远处马车的声响,而这是送往天葬的人经过的声音,令她感受到了生命轮回的意义。
中秋节前往
哲蚌寺的路上,朱哲琴见到一位
藏族母亲在昏暗的小屋中,用皱纹满布的双手为婴儿抹
酥油。在哲蚌寺的一次创作灵感中,
朱哲琴敲击一只奶桶,产生的干净、透亮的声音让她忘却周围的环境。这些自然的声响和节奏最终成为了《阿姐鼓》的一部分,使得的音乐充满了质朴的灵性和对生命的深刻感知。
《阿姐鼓》将
西藏自治区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风格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音乐体验。它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对生命、自然和文化的深刻思考。这首歌曲不仅传达了对西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反映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和自然环境破坏的担忧,呼吁人们回归自然,寻找心灵的宁静。
《阿姐鼓》使中国人实现了让其音乐走向世界的理想。(美国《
纽约时报》)
在世界音乐行列里有着最高地位的《阿姐鼓》让人感觉出它既充满灵性,又不乏尘世的欢虞,那是一种令人着迷的各种文化的混合。(美国《
公告牌》)
继
印度,非洲和
拉丁美洲之后,中国看样子终于可能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它的印迹。使它获此殊荣的是一张名叫《阿姐鼓》的唱片,这是第一张获得国际声誉的中国抒情歌曲集。(《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