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
道教名师张道会在
星德山顶峰筑宫,明洪武三年(1370)建成,明末再度扩建。宫有3重大殿,6间偏殿;两厢有火工殿、寝宿殿、问事殿、三生殿及观星坛、望月楼、百子堂等建筑群。
星子宫的老山门高三米,经风沥雨,阅尽了世事沧桑,至今依旧耸立。其正面立柱上刻有楹联“石壁星辉,观其上,如近碧天尺五;佛宫月朗,到此间,顿忘尘世三千”。字为行楷,笔力劲挺奔放,笔势畅达而腴润。山门两边嵌刻着名为“星德山之由来”的
碑石,上部的字迹还比较清晰,但下面的已难以辨认。后面的门楣上雕凿着“毫无四相”四个浑圆大字,蕴涵着宗教的无尽玄机与奥秘,每个字均饰有简洁的花边。在通往山门的石阶边,有
石狮和石象各一对,形制小巧,虽有残缺,但造型非常独特,于古朴厚拙中透出一份灵气。
星子宫古建筑群中的各类石雕,工艺都相当精湛,有着极高的艺术品位。从灵霄宫的遗址中清理出的一块石制构件,上面
浮雕“
喜鹊闹春图”,左侧的桃树和右边的
芍药花枝层叠,相映生辉。桃树上的三只喜雀,或飞或跳或栖,远近、高低、神态各不相同,但眼神却都聚集在芍药花的一个花苞上。其空间立体感之强,其神态之逼真,称得上是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古人修造寺庙和道观,格外注重风水地理,所谓“藏风聚气”、“负阴抱阳”,凝集着人类远古的智慧。建在星子宫下三十米外的王爷殿,遵循着同样的理念,数百年来,几番天灾,几度人祸,它终是逃脱了冥冥的宿命,为我们解读那些远古的智慧提供了珍贵的依据。王爷殿背西面东,高8米,占地面积27平方米,为牌楼式建筑,除了穹顶被重新加固以外,其他的地方都保持着古色古香的原貌。它的修筑先以长方形条石在峭壁岩间垒砌基础,其围栏、台阶、梁柱、墙体、重檐、翘角也都是由方方正正规格不一的石料构成。牌楼上部叠设着斗拱,造型极具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特色,牌额镶嵌有四块石匾,分别雕镂着“二龙戏珠”及众多戏剧人物图案。
王爷殿殿内供奉的是雷音普化天尊神像,两侧还伺立着雷公、闪母,姿态肃穆,巍巍赫赫。多年风雨的侵蚀,墙体斑驳,
青苔掩痕,离得稍远一些,便已分辨不出人工和天然的界限,更远一些眺望,那偌大的建筑与红的山崖完全融成了一体。最让人叫绝的是围栏内外两棵古松,根相连,枝纠结,如飞如坠,如携如拥,情深似海,厮守了千年,羡煞多少匆匆过客。怪不得有人会摩崖刻上“奇观”二字,道出心底由衷的赞叹。
星子宫,两厢有火工殿、寝宿殿、问事殿、三生殿及观星坛、望月楼、百子堂等建筑。整个主体建筑几乎全用条石砌成,上覆生铁铸瓦,气势雄伟,结构牢固,雕刻精湛。
清朝至
中华民国,宫中有道人住持。
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存完好。1966年10月,大部分建筑被红卫兵捣毁。至今,仅存主殿山门。主殿前的一副楹联:“石壁星辉观其上如近碧天尺五,佛宫月朗到此间顿忘尘世三千”,多少折射出昔日星子宫的辉煌。偌大的建筑,靠山下一石一木垒成,溶进了几多艰辛与心酸。
沧桑的星子宫,才是星德山真正的主人。它雄踞高端,目光灼灼,傲视群物。它远离尘世而不游离尘世,空谷足音,厚德载物。它穿凿百年时空,终不殒。它有形的身躯,化作一道多彩的霓虹,呈现在尘世的最高峰,任凭风风雨雨,岿然不去。
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静寂的星子宫,也有它的肢体语言。它歌它泣,低低切切,悲悲壮壮。宛转流连的音符,是人类与自然合奏的乐章。乐章中有奏不尽的大气磅礴,诉不完的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