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县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东经113°3′20″~113°25′37″,北纬22°04′15″~22°9′47″)。东与
中山市相邻、西北与
新会区相接,西南与
台山市隔海相望,东南与澳门、
香港特别行政区一衣带水,海岸线全长71.5公里。2000年底,全县总面积674.8平方公里。辖
井岸镇、
斗门区、上横、莲溪(含大沙农场)、六乡、白蕉、
乾务镇、五山8个镇,白藤湖、城南(含白藤农场)2个办事处,有121个行政村和27个社区。
建置沿革
宋以前,今斗门县全境属新会县潮居里。
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
香山县置县,黄杨山附近岛屿划归香山县。
斗门镇、乾务、白蕉、三灶一带为香山县
潮居乡。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香山县黄梁都辖16个村。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香山县改乡为坊都,潮居乡改为黄梁都。大沙、马墩、上横属新会县潮居都。
爱新觉罗·旻宁七年(1827年)至
同治十二年(1873年),香山县黄梁都辖193个村;新会县潮居都辖2个村。
清光绪六年(1880年),改都为镇,黄梁都改为
黄梁镇,潮居都改为潮居镇。
清
宣统年间(1909~1911年),改镇为区,黄梁镇改为
香山县第八区、潮居镇改为新会县第八区,香山县第八区辖18段,新会县第八区仍辖2个村。
民国期间(1912~1949年),实行保甲制。
民国九年(1920年),香山县第八区改为黄梁区。
民国十四年(1925年),香山县改为中山县。
民国十五年(1926年),
中山市、新会县并乡缩保,中山县第八区辖6个乡25个村162个保;新会县第八区辖大沙、马墩2个乡12个村33个保。
民国十九年(1930年),香山县黄梁区改为中山县黄梁区,新会县第八区改为新会县睦洲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区名按数字编列,黄梁区改为中山县第八区、睦洲区改为新会县第八区。
1951年3月,中山县第八区仍称旧名;新会县第八区划出龙泉、
睦洲镇、大沙、五权乡成立新会县第九区(其中今属
斗门镇的有5个乡19个村)。
1953年6月,原
中山市第八区分为第八区和第九区,原新会县第九区的三权乡分为7乡。
1955年8月,中山县第八区改为乾务区,第九区改为南门区,新会县第九区改为睦洲区。
1957年撤区并乡,撤
乾务镇区,并为乾务、白蕉、荔山三个大乡;撤南门区,并为斗门、
赤坎区、六乡三个大乡;撤销睦洲区7个乡,并为上莲、横粉、大沙、竹银4个大乡。同年建立新会县大沙示范农场。
1958年8月,各大乡建立人民公社,取代大乡。乾务乡称前进人民公社、荔山乡称荔山人民公社、白蕉乡称白蕉人民公社、六乡乡称长征人民公社、赤坎乡称赤坎人民公社、斗门乡称幸福人民公社。
1958年10月,小公社合并为大公社,包括六个公社及
平沙镇、
南水、北水、小林、大林、莲湾、万山、三灶统称为“斗门大公社”,横粉乡、大沙乡属新会县睦洲人民公社。
1959年4月,撤销斗门大公社,设立5个公社:乾务公社、白蕉公社、斗门公社、三灶公社、万山公社。
1965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
中山市划出白蕉、
斗门区、
乾务镇3个人民公社及平沙农场;新会县划出
西安市、上横2个人民公社及大沙农场,成立斗门县,隶属佛山地区。
1983年5月5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斗门县从佛山地区划出,隶属
珠海市至今。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1年8月,恢复区的建制,实行区管人民公社。三灶、万山人民公社划离斗门人民公社,
平沙镇复称国营平沙农场。
196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县划出白蕉、
斗门镇、乾务3个人民公社及平沙国营平沙农场;新会县划出
西安市、上横2个人民公社及大沙农场,成立斗门县。斗门县的行政区域有5个人民公社,1个省属农场、1个县属农场。
1976年底,全县有
乾务镇、五山、斗门、上横、白蕉、坭湾、六乡、西安8个农业人民公社,1个黄金渔业人民公社;有大沙、
白藤2个县属农场,平沙、红旗2个省属农场。
1984年4月,实行政社分开,设区建乡,改公社为区,改生产大队为乡。全县设8个区,110个乡,1个镇。
井岸镇设7个乡级管理区。
1986年11月,撤区建镇。全县8个镇,12个社区居委、120个行政村。井岸镇设井岸、坭湾、白藤湖(未成立)3个街道办事处。
1989年,县政府设立白藤办事处,负责对白藤头商贸市场的综合管理。
1991年底,全县8个镇、2个县属农场、2个省属农场,121个行政村、861个村民小组、10个社区居委。
1992年8月,成立中共白藤委员会,白藤办事处行使镇级管理职能,管辖范围扩大至白藤农场、白藤湖、白藤大闸和鹤洲北垦区。
1994年2月,设立白藤湖办事处和白藤办事处,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行政区划隶属
井岸镇管理。5月19日,白藤办事处改称城南办事处,同时增加白藤湖办事处好景、幸福、群兴3个社区居委。从此,全县增加至13个社区居委。
1995年5月,增设14个社区居委,全县共有27个社区居委。
1999年10月,增设
平沙镇、红旗镇。2000年1月两镇划入三灶管理区。
区划详情
2000年12月底全县有8个镇(上横、莲溪、六乡、
斗门区、五山、
乾务镇、井岸、白蕉)、2个办事处(白藤湖、城南)、2个农场(大沙、白藤)、121个行政村、27个社区居委。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斗门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南端(东经113°0.5'至113°25',北纬22°59'至22°25'之间)。东连
中山市,北倚
江门市,南与
珠海市市区相通,与澳门山水相逢,距
香港特别行政区56里,面积92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71.5公里。
地形地貌
斗门县位于
珠江的出海口,珠江出海口八大门中的五门(崖门、磨刀门、鸡啼门、泥湾门、虎跳门)经过斗门。区内河涌纵横交错,较大的河流有
黄杨河。
螺洲河、友谊河、大生河等,小河小涌不计其数,众多的河涌将
斗门区分割成一个个
小岛,使斗门区成为珠三角著名的水乡,
丘陵和珠江口
冲积平原共同形成了斗门的地貌,而冲积平原中河网隔成的一个个小岛是水乡人的主要居住地,斗门县属地震基本裂度VII度区,但近50年只有3次微震,无任何损毁记录。
气候特征
斗门处于
北回归线以南、滨临
南海,夏半年受海洋委风影响强烈,而冬半年受大陆委风影响较弱。全县属
亚热带季风区。
斗门县属亚热带季风区,夏长冬短,夏少酷热,冬少严寒,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在1898至2293毫米之间,雨季从4月至9月,10月至次年3月为干季;年平均气温为21.8°,最热月份在7月,最高温度约33°C;最冷月份在一月,最低温度约5°C;本县偶受台风影响,每年2次,每次2天,最大风力10级左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斗门县水资源由当地径流和过境客水组成。当地径流水文计算,年均地表径流9.3亿立方米,浅层
地下水0.5亿立方米,共9.8亿立方米。西江客水给
斗门区带来丰富的江河径流,充分保护和利用,足以保证斗门县的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需求。
土地资源
2000年底,全县国土面积925.271平方公里(含红旗、平沙镇),折合138.7907万亩。其中,低山
丘陵台地29.354223万亩,占总面积的21.15%;水域47.4109万亩,占总面积的34.16%;平原面积62.025541万亩,占总面积的44.69%。斗门县权属土地面积674.8平方公里,折合101.22万亩。
人口民族
人口
1965年,斗门县建县时总人口162178人。1979年,总人口237727人。
1985年,总人口256636人。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总户数57456户,总人口242159人。
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总户数90026户,总人口329841人,与1990年相比,增加87682人,增长36.21 %,平均每年增加8768人,年平均增长率10 %。
2000年普查统计,总户数中,家庭户82278户,家庭户人口293841人,占总人口的89.09%,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3.57人。有集体户7748户。
2011年,全区
户籍人口出生3594人,同比减少574人;政策生育率为98.14%,同比上升2.84%;
人口出生率10.03‰,同比下降1.65‰;自然增长率5.60‰ ,同比下降1.57‰;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50。政策生育率、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出生婴儿性别比等指标均完成市下达的指标要求。
民族
交通运输
斗门县至2000年底,全县共建成公路383.5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88.3公里,4车道以上城市干道68.5公里,大小桥梁83座,总长6415.55米,投入8亿多元。农田水利方面,1991~2000年,全县修建蓄水工程48宗,灌溉面积4.95万亩,改善和治理洪涝旱面积138.75万亩(累计),投入15157.47万元。电力方面,全县电网建设投资25563.32万元,建成高标准电网线路30.54公里,并建成益力、
麦芽、乾糖、
柴油等发电厂,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电的需要。
经济概况
综述
2000年,全县生产总值(当年价)50.98亿元,是1991年9.05亿元的5.6倍,工农业
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190.3亿元,是1991年19.4亿元的9.8倍,其中工业总产值178.9亿元,是1991年14.3亿元的12.5倍,农业总产值11.4亿元,是1991年5.1亿元的2.2倍。全县预算内财政收入1.8亿元,是1991年0.76亿元的2.4倍。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生产总值(当年价)15696元,是1991年3748元的4.2倍;职工年均工资13828元,是1991年3616元的3.8倍,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是1991年1143元的3.7倍。
第一产业
斗门县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县。1965年建县时,全县水稻种植面积60.2824万亩,总产仅93019.5吨,平均亩产155公斤。
1990年水稻种植面积31.35万亩,总产12.72万吨,平均亩产377.9公斤,为1965年亩产的243.8%。
1991年水稻种植面积30万亩,年均亩产379.6公斤,总产量11.38万吨,比1990年减少10.5%。
1992年水稻种植面积27万亩,总产量10.25万吨,年均亩产379.7公斤。晚稻引入博优903、博优64、博优3550等试种,在栽培技术方面实行水稻抛秧新技术示范。
1993年,继续较大幅度调减水稻种植面积,是年种植面积20.5万亩,比上年减少24%。此后至2000年,水稻面积稳定在20万亩。
1994年,推广良种等先进农业技术。
1995年,全面实施抛秧技术。
1997年开始,全县90%水稻种植面积均种植米质好、抗性强的优质稻。水稻平均亩产恢复到1991年水平。
1998年后,水稻亩产总产逐年有所提高。
2000年水稻种植面积20.5万亩,平均亩产388公斤,总产量7.9万吨,比1999年增产0.78%。
2015年,
斗门区农业以水产养殖、水稻种植、畜牧养殖为主,兼有蔬菜和花卉苗木种植、水果种植、
甘蔗种植等产业。全年农业
总产值66.66亿元,同比增长4.6%。全区粮食种植面积9.61万亩,粮食总产量5.32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57万亩,产量2.87万吨(优质水稻占应插面积的98%)。蔬菜(含菜用瓜类、根茎类)等作物种植面积6.48万亩,总产量9.73万吨。水果种植面积4.39万亩,总产3.82万吨。
第二产业
1991~2000年,斗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43644.08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
2000年的962334万元。由占全县
总产值的22.47%提高到50.56%。90年代初期,斗门县乡镇企业由单一经营向集团企业转化,从
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型企业转化。
斗门县乡镇企业分为镇办企业和村办企业。镇办企业由各镇企业发展总公司管理,全县各镇先后办起综合经营,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镇办企业单位数最多的是1997年,达253家,从业人员16189人,产值225051万元。镇办企业年产值最多的是2000年,达625691万元。而村办企业由村委会管理,投资少、管理易、效益快是其特点。斗门县村办企业最鼎盛的是1998年,有671家,从业人员20545人。1991年,全县村办企业产值6134.39万元,2000年,全县村办企业产值已达181290万元。
斗门县乡镇企业分布在工业、农副业、商业、饮食服务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按产品种类分为纺织、服装、皮革、制鞋、化工建材、电子元件、五金、食品、
工艺美术等行业。
2015年,全区新设外资项目14个,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0538万美元,同比下降72.29%,完成进度26.39%。累计实际吸收外资22379万美元,较2014年的22369万美元上升0.04%,完成年度预期目标100.04%,增幅与进度居全市第8位。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19.37亿美元,同比增长1.03%,完成全年目标(118.15亿美元)进度103%,居全市第3位。外贸出口总额74.4亿美元,同比下降0.22%(按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1.11%),进口总额44.96亿美元,同比增长3.17%,全年顺差29.44亿美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
总产值838.08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进度93.64%;实现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175.27亿元,同比增长4%,完成年度预期目标94.6%;实现
固定资产投资值211.41亿元,同比增长20.1%,完成年度预期目标104.4%。全区累计实现装备制造业总产值534.7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上升15.3%,完成年度预期目标84.9%;实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21.45亿元,同比增长16.5%,完成年度预期目标148.1%;实现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46.96亿元,同比增长38.2%,完成年度预期目标101%。全区累计完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1亿元,同比增长12.7%,完成年度预期目标101.5%;累计完成限额以上批零销售和住餐营收总额(含大个体)126.49亿元,同比增长34.2%,完成年度预期目标124.01%。
第三产业
1991年前,斗门县有
中国旅行社、县旅游总公司2家旅行社,旅游线路主要是围绕
御温泉、灯笼沙、鳄鱼岛、
金台寺等周边景点。
1996年,斗门县旅行社增加至4家,即斗门县中国旅行社、县旅游总公司、斗门东亚旅行社和白藤湖
旅游公司。这四家旅行社都属于国内社,只开展国内游组团服务。
1997年扩展至8个营业部,较为全面地为斗门县群众提供旅游服务。为方便群众到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旅游,经县旅游局与市旅游部门协调,四家旅行社代办香港游和澳门游业务,
1994~2000年,每年办理8000~9000人次港澳游业务。
2015年,全年全区接待游客56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37亿元,其中,接待过夜游客122.6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2%、11.8%和8.8%。
社会事业
卫生
1990年,全县卫生系统总人数119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05人。此外,乡村医生125人,农村接生员56人,卫生员38人,厂场卫生技术人员35人,个体开业行医44人。建立县、镇、村三级医疗队伍。
1991年,全县卫生系统总人数79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55人,管理人员63人,工勤人员
费城76人队。在卫生技术人员中,中医56人,西医235人,护理194人,助产士16人,中药剂员29人,西药剂员42人,检验28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55人。
2000年,全县卫生系统总人数121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15人,占84%;行政工勤人员201人,占14.7%。在卫生技术人员中,中医58人,占5.7%;西医328人,占32.5%;护理391人,占38.7%;
助产30人,占2.97%;中药39人,占3.86%;西药63人,占6.24%;检验47人,占4.65%;其他卫技人员59人,占5.84%。在卫生技术人员中,男性445人,占44%;女性570人,占56%。
医疗队伍文化程度:1991年,全县卫生系统总人数794人,其中本科67人,大专68人,
中等专业学校及
高中以下659人。2000年,全县卫生系统总人数1216人,其中本科96人,大专148人,中专及高中以下974人。
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情况:1991年,全县卫生系统卫生技术人员655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1人,初级职称340人。2000年,卫生技术人员1015人,其中高级职称26人,中级职称130人,初级职称854人。
教育
1996年,斗门县深化和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拓宽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来源。
1991~2000年,投资15930万元,新增校舍86489平方米,人均校舍面积增加1.4平方米。2000年,全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392004平方米,人均6.50平方米。
1999年12月,斗门县顺利通过省“
两基”复查验收(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998年起,全县实施改造“薄弱学校”工程(薄弱学校:指在基础教育阶段某一特定区域内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管理水平不高、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相对偏低,社会信誉不高的学校)。
2000年底,全县共投入“改薄”专项资金1400万元,改造14所学校,完成此项工程的63.6%。并继续实行其他“薄弱”学校的改造,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
2000年,全县有
高中6所,其中
普通高中2所、农职中4所。
初中17所(含小学附设初中),小学89所,幼儿园55所。少年业余体校、教师进修学校、成人
中等专业学校学校、
国家开放大学各1所。全县中小学生60314人,其中小学生39057人,比1991年增长22%;初中学生16617人,比1991年增长75%;高中学生2566人,比1991年增长92%;职校学生2074人,比1991年增长68%。全县入园幼儿5661人,比1991年增长1%。全县各类教师共3667人,比1991年增长39%;幼儿教师580人,比1991年增长173%。
1991~2000年,初中毕业生共36383人,
高中(职中)毕业生9415人,考上大、
中等专业学校学校的学生共3271人。成人教育也有长足发展。
国家开放大学毕业生6420人,中、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人数900人。
2011年,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64所,其中公办学校59所,民办学校5所。公办学校中,有中小学56所,其中小学3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中12所,高(职)中4 所,其他学校3所:区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少年业余体校。2011年,全区教育总投入82634.7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拨款74160.9万元。投入7706.6万元为新校舍建设,4675.6万元配备标准化教学设备,全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总投入的78.6%。
文化
斗门县文化馆成立于1965年,主要职能是搜集、整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建立、健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辅导、培训乡镇文化站(室)业务干部和业余文艺骨干,组织、联系、指导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1991~2000年,县文化馆每年均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艺创作活动,出版综合性文艺期刊《黄杨月》。2000年,县文化馆有工作人员9人,设馆长1人、副馆长2人。
风景名胜
珠海御温泉
珠海御温泉位于
斗门镇黄杨山西麓,由香港商人于1998年2月在原斗门温泉(建于80年代)的基础上兴建而成。珠海御温泉占地面积9.07公顷(136亩),有天然泉眼两处,深度为150米,出水温度72℃。属“色带黄、味带咸”的高温
氯化物—
硅酸型医疗温泉水,含偏硅酸、、铁、铜、等矿物质元素。温泉内设华兴池、木温泉、酒温泉、石温泉、瀑布温泉、花草温泉、咖啡温泉、薄荷温泉等10多种各具特色、各具功效的露
长白山天池。除温泉主体外,按不同需要和功能分设
灵芝汤、鲜人参汤、
当归汤、薄荷汤、艾叶汤、三丫苦汤、
芦荟汤等温泉池,以及
桑拿、
蒸汽浴、健身房、香薰屋。1999年12月,建成采用日式改良风格设计装修的度假型“御赢庄”酒店。整座酒店有温泉沐浴、住宿、会议、培训、
宴会、咖啡厅、康乐、歌舞厅等多种功能,成为集餐饮、娱乐、保健、会务于一体的高雅场所。2000年8月,珠海御温泉被评为“
广东省用户满意服务企业”。
金台寺
金台寺位于黄杨山西侧的“将军卸甲”(地名)王保水库旁,和茶田吐翠、清泉洌水、
张世杰墓、第一石门、金台瀑布、无底深潭、环海镜面等景点构成黄杨八景。此寺原名
金台寺,历史悠久。
南宋末年,宦官赵时钅从、
邓光荐、龚行卿三人为避战乱在此筑建金台精舍,名为诵经读书,实则密谋抗元。清
乾隆建立
寺院并扩建,曾一度香火鼎盛,后因屡遭战乱,日渐寥落。1958年被拆掉主体建筑,其后兴建水库再遭拆卸,终剩残墙断壁。1992年由
香港特别行政区商人捐资及政府资助重建。全寺由天王殿、
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僧房、斋堂等组成,为仿古建筑。1997年曾于此寺隆重举行“喜迎香港回归繁荣稳定”大
法会,1999年举办
珠海市各界人士迎澳门回归联欢义演。每逢节假日,香客潮涌。2000年12月,以
金台寺为主体的
黄杨山风景区被评为珠海“十大景点”之一,成为斗门县著名的佛教旅游景区。
万盛乡村俱乐部
万盛乡村俱乐部坐落于
五山镇三里村附近,占地266.7公顷(4000余亩),四周山峰连绵起伏,中央有46.7公顷(700亩)的大枝园水库。俱乐部由香港商人于1997年8月投资2亿港元兴建而成。主要设施包括四星级标准的欧陆式会所、枪会俱乐部(飞靶射击坊)、渔猎会俱乐部(附近设立一个野生动物
繁殖场)和室外体育休闲培训中心,以及以国际标准建造的18洞山地
高尔夫球场,是一家集高尔夫球、大型水库、狩猎场、射击场、生态休闲、垂钓基地、高级
水浒度假酒店于一身的大型高级私人会所俱乐部。
灯笼沙水乡风情旅游区
灯笼沙水乡风情旅游区位于
白蕉镇灯笼村,该村是沙丘冲积而成的大沙田(因毗邻
坦洲镇的灯笼山而得名),与白藤湖一水相连,河涌纵横。临水而建的房屋,小桥、渔舟组成水乡自然景观,以及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独特的水乡
民歌和传统的婚嫁习俗,形成了珠江三角洲水乡独特的人文景观。灯笼沙一年四季产瓜果,极具南国水乡风情和田园特色。1996年,斗门县旅游局在
珠海市旅游局的支持下,在灯笼
沙墟二村十字河涌地段开发灯笼沙水乡风情旅游区,接待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游客。水乡风情旅游区节目有水上巡游、水上捕鱼、咸水歌对唱、水上婚嫁等,被
广东省旅游局定为民族风情旅游点之一。
南门菉猗堂
南门菉猗堂位于斗门镇南门村,始建于
景泰五年(1454年),
清代乾隆曾修复过,是
赵匡胤之弟魏王
赵廷美的十五代裔赵隆(即赵晴峰)为祀其
曾祖父而建。菉猗堂经
广东省及珠海市有关专家学者考证,确定其为
珠海市内保存较好、颇具地方风格的古建筑,其山墙采用古代南粤沿海地区一种特殊的建筑工艺,用蚝壳整齐排列构筑而建造。其建筑布局、结构、形制手法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87年成为斗门县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升格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对
菉猗堂进行修,重修
中式屏风和“菉猗堂”牌匾。同时,为纪念700多年前的宋元海战,重制“忠孝义士”
匾额。
著名人物
黄增庆(1751~1854),字邦纬,号寿亭,
香山县黄梁都荔枝山村(今斗门县荔山村)人。生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逝于
咸丰四年(1854年)。咸丰二年(1852年)被皇帝钦授国子监司业(
正六品)。黄增庆享寿103岁,后来朝廷为了嘉励他,敕建“百岁京堂”牌坊。
陈逢元
陈逢元(1836~1857),字玺尊。香山县黄梁都南山村(今斗门县南山村)人。行伍出身,由列兵、记名
外委(
清代额外委派的低级武官)升至
把总。清咸丰七年秋(1857年),调赴
顺德区,旋被派到省城购买枪炮。适逢英法联军大举进犯
广州市,形势危急,陈逢元奉命于大东门外东山庙一带布防。敌蜂拥而至,陈指挥发炮连击,冒死血战,沉重打击了侵略军。敌以长炮轰击,陈逢元不幸中弹,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