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华(英语:Edward Lam),1959年3月17日出生于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位活跃于文化领域的舞台剧导演和编剧。他在1975年开始涉足编剧工作,并于1978年加入香港
电视广播成为全职编剧。林奕华在1989年至1995年间居住于伦敦,并创立了“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他的作品在多个城市发表,并与多位艺术家合作。此外,林奕华还担任过电视节目主持人,并出版了多部著作。他也是公开的同性恋者,并曾策划香港第一届同志
电影节。
他14岁开始写作。15岁时,林奕华穿着校服客串
记者,采访刚刚出道的
钟镇涛、
谭咏麟。当时采访对象之一的
甘国亮喊他到自己导演的情景剧《
少年十五二十时》剧组去做演员和
编剧。林奕华中学时就已为丽的电视担任编剧,并在他17岁时正式同无线电视台签编剧合约。
1978年,林奕华正式成为香港
电视广播的全职编剧,并在此期间受到甘国亮的影响。毕业后,他与友人组成了前卫剧团“进念·
二十面体”。在伦敦期间,林奕华成立了“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并在多个
欧洲城市及
香港特别行政区展示了他的舞台作品。
1989年,林奕华获
歌德学院赞助赴乌波塔拜访编舞家皮娜.包什。林奕华也是一位同性恋人士。先后在伦敦、
布鲁塞尔、
巴黎、香港发表舞台创作。部分剧作探讨同性爱及异性爱之间的异同。华人圈子里流行的同性恋称呼——同志,就是林奕华1989年第一次用,而后传播开来。1989年筹划了第一届同志
电影节,正式为本地的同志文化打开与大众交流沟通的管道。
1994年,他凭借电影《
红玫瑰白玫瑰》获得
台湾电影金马奖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奖。回港后,林奕华继续推动舞台剧创作,并与多位艺术家合作。他还在
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
香港演艺学院担任讲师,并为多地报章杂志撰写文章。
林奕华亦致力于文化及教育工作,自1997年至今分别为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演艺学院
人文科学概论担任讲师。亦经常替香港、北京、
上海市、
杭州市、
广州市等地的报章杂志撰写文章,出版著作包括《
等待香港》系列(“女人篇”、“青春篇”、“娱乐篇”、“文化篇”)及《娱乐大家》 系列(“电影篇”、“电视篇”、“娱乐篇”、“文化篇”)。
2003年11月13日至16日,林奕华作为编剧以及导演的话剧《
半生缘》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
刘若英担任主演,
张艾嘉任旁白。
2007年5月,“非常林奕华”在第七届“
相约北京”
中国艺术节演出3场,9月再度与两庭院合作《西游记》演出8场。同年12月,林奕华将带着他的《包法利夫人们》来上海演出。林奕华经常替香港、
北京市、
上海市、
杭州市、
广州市等地的报章杂志撰写文章,并于2009年9月出版《
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系列丛书。林奕华还身兼《
太阳报》《Elle》《
南方都市报》及《
新京报》等专栏作家,并主持
香港电台《我爱你爱电视剧》、
东亚卫视《现代启示录》等节目。
2009年4月,“
相约北京”大联欢首度推出公开讲座、艺术工作坊等一系列公益活动,林奕华参加该活动,并进行公益讲座,让市民百姓可以轻松地亲密接触艺术。
2018年10月,2018年南京戏剧节的重点剧目—舞台剧《聊斋·WhyWeChat》在
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该剧由林奕华执导,
张艾嘉与
王耀庆领衔主演。
林奕华曾一度致力于改编中国古典名著,后又转向都市题材的创作,相继推出《
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
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远大前程》等都市话剧。他乐于在作品中探讨都市生活中人的境遇,试图与现代观念对话,甚至抗争。对于自己日趋前卫和概念化的导演风格,他毫无动摇。他对主流意识冷嘲热讽,全然不在乎得罪大众。(
南方人物周刊 评)
林奕华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舞台剧导演,因为风格先锋另类,被媒体誉为香港舞台剧的“鬼才”;他著书写字、言谈批判,怀有知识分子体味事态的情怀;他是一个喜欢重构经典的香港文化人,他对于经典的再创作具有打破时空、重铸想象的力量;他在香港文艺界跨界工作、主持节目,与明星对谈,和香港商业文化品格拉开一点距离,但从来没有真正远离过香港和香港文化。他是林奕华,他浑身都是精力,有使不完的劲儿撒泼到文字上和舞台上,他的演员附体演绎,演出旧影,造就惊奇瑰丽的意象。(
北京大学学生会 评)
曾导演过《
水浒传》《贾宝玉》等舞台剧的林奕华,善于以现代视角重新解构名著,发现原著精神与现代人生活之间的桥梁。(
新京报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