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五号病
动物疾病
猪五号病又称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virus,FMDⅤ)引起的古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病猪的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出现水痘和溃疡。具有潜伏期短,传染快,流行广,发病率高的特点。越年幼的仔猪,发病率及死亡率越高,1月龄内的哺乳仔猪死亡率可达60%~80%。
起源
早在14~15世纪就有类似传染病的记载。1514年意大利学者详细记述了口蹄疫。17~18世纪,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暴发该病,1842年亚洲出现该病的流行记载。19世纪60年代,该病从欧洲传入美国。20世纪20年代,血清型被分为O型、A型、C型,20世纪40年代南非地区分离出SAT1型、2型、3型,20世纪50年代亚洲分离出AsiaⅠ型。
分布
猪五号呈世界分布,亚洲、中东和非洲是流行的集中地,南美洲零星散发。非洲主要是SAT型,也有O型和A型;亚洲和中东是O型、A型、AsiaⅠ型;南美散发O型和A型,C型已经消失。多数西欧国家保持无疫状态,大部分的欧洲国家,已通过无疫认证,所有欧盟国家已停止口蹄疫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免疫。北美洲和大洋洲继续保持无口蹄疫状态。目前,中国猪口蹄疫主要是O型口蹄疫。
病理特点
(1)猪五号病以肉牛等最易感染,猪和羊也可发病。
(2)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水痘皮、水疱液传染性最强,病猪排出物(如粪、尿、乳、唾液、精液等)及呼出气体都可散毒。发病初期猪传染性最强,病愈猪带毒可达150天以上。
(3)直接接触及间接接触方式均可传播,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未损伤的粘膜、皮肤等处感染而发病,空气也是重要传播媒介,病毒可随风传播50-100公里之外,呈远距离和跳跃式的暴发。
(4)幼猪最为敏感,感染后死亡率可达90%--100%。
(5)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多发,夏秋高温季节少发或平熄,常呈地方流行性及大流行。
临床症状
猪口蹄疫潜伏期为1~2天,病猪主要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病程初期病猪体温升高至41℃,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口腔黏膜、口、舌、唇部形成水疱和烂斑。蹄冠、蹄叉等部位局部发红、微热、敏感,不久就会形成米粒至黄豆粒大小水疱,水疱破裂后出血、糜烂等。严重者蹄匣脱落,患肢不能着地,常卧地不起。哺乳母猪乳房有水疱和烂斑,哺乳仔猪由于患急性肠胃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诊断
猪五号病临床特征与猪水疱病、猪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疹极为相似,应采取病料送化验室进行确诊。
防治措施
预防原则是“早、快、严、小。“早为早教育、早普查、早发现,“快为快动手、快扑杀、快消毒、快免疫,“严为严格执行防疫措施,“小为疫点划小,损失最小。
疫苗与免疫:使用血清型相符合的河南天行健猪口蹄疫特效药-口蹄一针灵进行免疫。注射免疫时间为:母猪在分娩前一个半月(主要为保护出生仔猪),公猪每年9及12月份;仔猪出生后30--40日龄;肥育猪100日龄再加强一次。
发现猪口蹄疫后立即隔离病猪和可疑猪,进行严格的封锁、消毒,及对病、死猪做无害化处理。
药物预防,中药拌料预防为主;尽量避免打针和受到惊吓。
注意事项
猪得了五号病,首先保持安静、不可让猪受惊吓,防止继发心肌炎肺炎脑膜炎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起源
分布
病理特点
临床症状
诊断
防治措施
注意事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