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新
明中期人士
赵维新(1525—1616),字文野,号素衷,明朝中期人士,出生于茌平区。他是聊城市七贤之一,与其他六位贤士一同被供奉在聊城古城万寿观附近的七贤祠中。赵维新以其对心学的深入研究和实践而闻名,他曾跟随阳明再传弟子张后觉学习良知之学,并将其所学整理成册,名为《弘山教言》。他对心学的贡献不仅在于记录老师的言论,还体现在他的著作《感述录》六卷和《感述续录》三卷中,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在中国哲学上的融合与创新。赵维新居丧期间严格遵守礼制,饮食清淡,身体消瘦,只能依靠拐杖行走。他还因不愿宣扬自己的孝行而拒绝了乡人的推荐。家境贫困,有时一日仅能进食一次。晚年,他以岁贡生的身份担任长山训导,享年九十二岁,无病而逝。
人物经历
赵维新在二十岁时开始追随张后觉学习良知之学,并将师生间的对话整理成《弘山教言》。他守丧时严守礼仪,不吃五味食物,身体消瘦,只能拄杖行走。当家人想要推举他的孝行时,他坚决拒绝。丧偶后,他五十年未曾再婚。有一次修建围墙时发现了一箱黄金,工人们拿走了它,赵维新并未过问。家中贫穷,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但他依然能够超脱自在地生活。他也曾以岁贡生的身份担任长山训导,直到九十高龄仍健在。
学术思想
心体理论
赵维新提出了“心体”的概念,认为它是包括道心、本心、良心、人心等多种意义的范畴集合。他认为心体如同清澈的深水或明镜,能够如实反映世界的本质。心体在反映外界事物时不带任何主观偏见,是一种无念的客观实体。他强调心体的特性包括“圆融”“无声无臭”“不睹不问”“纯白易简”“虚灵精一”,这些都是儒家所说的道心。他主张通过真与善的行为去除心灵的污染,使心体恢复到原始的纯净状态。
性体理论
赵维新发展了“性体”理论,重新提出了“天体”、“真体”、“本体”等哲学范畴,并强调了善与真的道德价值。在他看来,性体即是善,因此在他的生活中,无论是教学还是学术活动,都围绕着“为善”、“行善”、“勇于为善”展开。他特别重视言语和意图的善良,认为这是一种将儒学生活化的做法。他还认为,性体是心体的功夫,旨在回归人性的本真,即至善的性体。他将这种转变归结为“真闻”、“真睹”的学问方法,提倡回归真实和真诚的生活。他认为,这种性体是天地人的“真宰”和“真旨”,并将他的学问特色概括为真性之学。
天体理论
赵维新强调了“天体”“天理”和“天道”的重要性,认为它们能使心性本体回归到天真和天和的状态。他重申了天理的至上性,并强调学问的公共性。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自身的修养外,还需要与同事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才能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他提倡一种开放的心态,将自己的心灵与宇宙天地相连,实现天地一体的胸怀。他认为,通过默识的方法,可以使个体的心性与天地相通,从而使个体的心性得以提升。
个人影响
赵维新是聊城市七贤之一,虽然遭受贬谪,但他们致力于学术研究,并且提携后辈。他们在学术思想上都推崇王守仁心学
参考资料
赵维新.U途人文网.2024-09-06
聊城 七贤祠.个人图书馆.2024-09-0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学术思想
心体理论
性体理论
天体理论
个人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