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在生物学领域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后代中表现出的亲本性状,这种性状被称为显性性状。而在心理学领域,显性则指的是能够通过口头传授、
教科书等多种途径获得的知识,即显性知识。
在遗传学中,显性表现为当具有不同性状的双亲进行交配时,在F₁代中出现的一种性状相对于另一种未表现的性状而言是显性的。这种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显性的表现程度因不同的性状而异,可分为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不规则显性、特定显性和假显性等类型。通常情况下,野生型性状对于突变型性状来说是显性的,但在某些诱变情况下也可能反之。一些研究者提出,这可能是由于修饰基因系统的
自然选择导致野生型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结果。此外,还有观点认为野生型基因具有稳定的表型效果,这对于生存有利,因此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往往呈现出显性效应。在多倍体中,随着显性基因数量的增加,其性状的表现强度也会相应增强。尽管目前尚不清楚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具体差异,但前者的产物可能更多,或者参与酶体系的形成,使得代谢过程更加完善。
显性知识,又称为明晰知识或外显知识,是指那些能够明确表达的知识。这些知识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如口头传授、
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并且能够以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进行传播,易于人们学习。显性知识还包括可以从书本和杂志上阅读以及能够口头表达的知识。
这是个人之间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属于知识的社会化阶段。此过程常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方式进行,其中师徒相传是最典型的例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虚拟知识社区的建立,为更大范围内的隐性知识交流提供了便利。
这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即将难以言明的知识转化为他人易懂的形式。这一转化可通过类比、
隐喻、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方式实现。目前,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商业智能、专家系统等也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涉及将零散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通过对这些碎片化知识的整合,并使用专业术语进行表述,个人知识便提升为组织知识,从而更容易被更多人共享并创造组织价值。分布式文档管理、内容管理和数据仓库等技术是实现显性知识组合的有效工具。
这意味着企业内部的显性知识向员工隐性知识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员工接受新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进而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队合作、在职学习和工作培训等都是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在此方面,电子社区、E-learning系统等协作工具有助于促进显性知识的隐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