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弄堂》是由
陈丹燕撰写的书籍,书中描绘了上海独特的弄堂生活,展现了其安详、实在的一面,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文化价值的认可。
作者简介
陈丹燕,1958年出生于北京,自幼随家人迁至
上海市居住。她在上海市的中学时期就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并在《上海少年》杂志上发表了她的早期作品。1978年,陈丹燕考入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深造。1990年,她发表了首部面向成人的中篇小说《寒冬丽日》,正式开启了她的成人文学创作之路。1995年,《一个女孩》的
德语版《九生》在
瑞士出版,并获得了国际认可,包括
德国之声评选的最佳童书称号,以及
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和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除了
儿童文学外,
陈丹燕还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如《
心动如水》、《
纽约假日》等。此外,她还出版了《独生子女宣言》、《上海的风花雪月》、《
上海的金枝玉叶》和《
上海的红颜遗事》等作品。2008年,她推出了《北纬78°》一书。
原文与赏析
原文
如果一个人来到
上海市却没有探访过这里的弄堂,那将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当上班族和学生们还未归家之时,你可以漫步于上海的商业街道,转进一条条小巷,那里你会看到梧桐树下的宽阔入口,门楣上刻着“某某里”,有些甚至标有建造年份“1902”。这些入口通往一排排两到三层的房屋,它们紧邻的小阳台上洒满了温暖的阳光。透过深处居民家的窗户,你能看到街上的车辆倒映其中,这就是上海的弄堂。
实际上,上海有一半以上的住房都是弄堂,大多数上海人都居住在这种类型的建筑中。在弄堂的入口处,往往有一家小巧玲珑的杂货店,店内物品琳琅满目,涵盖了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各类商品。即使穿着家居服或
睡衣前来购物的女性,也不会引起店主的惊讶。小店老板通常非常警觉且热情,他会一边听着广播节目,一边期待着能与顾客交流。每天看着街上和弄堂里来来往往的人群,只要有足够的想象力,便能称得上是一位阅历丰富的观察者。
当你步入上海人的弄堂,才算是真正开始领略这座城市的生活面貌。那些繁华的大街、灯火辉煌的夜景、衣冠楚楚的人群背后,隐藏的是另一种生活状态。上海人注重外表,无论是在商场、餐厅、酒吧还是公园,每个人都显得富裕而舒适。但在弄堂里,一切则截然不同。平静的音乐声响起,后门的公用厨房里飘散出炖鸡汤的香味。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楼住户会晾晒全家的被褥和衣物,鲜艳的颜色在微风中摇曳,其中不乏今年流行的时尚款式。你可能会看到一位发型华丽的年轻女子,身着缩水的旧毛衣,在后门的水槽边使用
诗芬洗发露清洗头发,湿润的秀发散发出阵阵热气。不远处,修鞋匠乒乒乓乓地修补一双高跟鞋的细跟,等待修理的女士则穿着整齐,只露出一只脚。他们一同抱怨当今劣质的商品和无良商家。
弄堂里,老年人经常聚在一起聊天。老太太们大多保持沉默,而老爷爷们则喜欢有人倾听他们的故事,尤其是讲述过去发生在这一带的故事。他们特别享受这样的时光。
弄堂内弥漫着一种平凡而实用的生活氛围,同时也承载着上海人对其的珍视和热爱。这就是
上海市市民生活的基础,自18世纪
外滩附近的“兴仁里”成为上海的第一条弄堂以来,这种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度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就成了上海人的特色。
19世纪50年代,随着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发动起义,上海居民纷纷逃向租界避难。外国人在租界地区仿照伦敦工业区工人的住宅样式,建造了约800栋房屋,这便是租界弄堂的起源。1872年,玛意巴建立了上海兴仁里,自此,上海人开始在这类环境中生活。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如同厨师使用的巨大餐巾一般,融合了多种风味。历史上,这个城市曾被分割成多个区域,分别作为法租界、英租界和上海老城厢。远离市中心的工厂区,则是为工厂员工提供的居住区。这些分区不仅形成了地理界限,也在某种程度上划分了社会阶层。因此,
上海市的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距离感,居民们不太愿意互相交往,也不愿承认对方是同乡。这就使得上海仿佛由许多个小国家组成,尽管表面上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即使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不敢自称完全了解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因为他们只能熟悉自己所在的一片天地。
从最初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再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遍布全市的近万个弄堂,几乎都散发着类似的气息。这里是上海中产阶级世代居住的地方,他们拥有稳定的生活,但并非大富大贵;他们讲究体面,但不会飞黄腾达;他们务实节俭,但也勤奋努力,希望每年都能有所进步。他们不是单纯的理想主义者,但也绝非邪恶之人。
上海的弄堂很少会有绝望的气息。阳台上晾晒着自制的干货、新鲜购买的黄豆,背阴的北侧房间窗外,悬挂着自家用优质鲜肉腌制的咸肉,上面覆盖着防雨的油纸,在风中发出声响。窗台上有用废弃的脸盆种植的耐寒
宝石花。即便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弄堂内的生活依然保持着秩序。它犹如一位世故的老者,温和、圆滑,遵守着市井间的道德准则,既不偏激,也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是规矩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夜晚,家家户户的后门敞开,准备晚餐,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下班回家的人们回到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来自乡村的女孩们匆忙地进出后门,这是钟点工最为忙碌的时间。来到
上海市的女孩们往往会迅速增重,因为这里有更多美食可供享用,相比之下,她们的身体似乎有点浮肿。她们安静快速地在后门的公共厨房里工作,如今的保姆不再像以往那样健谈,也不再喜欢传播流言蜚语。然而,她们也不擅长照顾上海人,因此,一些细致的工作仍然由主妇亲自完成,比如切割
白切肉、调配
万蟹楼大闸蟹的
猪脚姜酱汁、加热
绍兴酒,随后,女主人会用一个大盘子将食物送入自己的房间。
如果你曾经去过上海的弄堂,再去其他地方游览时,或许会对上海有更深的理解。因为弄堂是
上海市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此真诚地生活着,即便是上海的美女,也会毫不在意地穿上家中的拖鞋出门取信。
赏析
《上海的弄堂》通过描述上海的生活场景,揭示了弄堂生活的安宁与实际,表达了作者
陈丹燕对这种生活方式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的高度赞扬。文章分为五个部分,依次介绍了弄堂的数量及重要性、日常生活、历史背景、生活态度和社会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