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溪河灯是安徽省
黄山区甘棠镇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
清代崔氏家族的祭祀活动。活动包括祭祀、舞蹈、放河灯、抢河灯等环节,旨在悼念逝去亲人和祈求美好生活。婆溪河灯被列入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婆溪河灯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
甘棠镇婆溪河岸的崔氏家族举行了一项大型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活动逐渐演变为涵盖婆溪河两岸居民的民间习俗。婆溪河灯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以其丰富的民俗表演受到广泛喜爱。
婆溪河灯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竹篾和油纸,制成的河灯形似荷花,除了头灯直径约为一米外,其他河灯大小如饭碗。放灯当天,人们会在河滩搭建戏台和祭桌,供奉三牲和时令水果。夜晚来临,参与者们带着自己制作的河灯聚集而来。活动开始时,牵头人宣读祭文,随后燃放鞭炮,舞龙舞狮队伍随之起舞。接着,人们上香烧纸,戏台上也上演各种节目。节目结束时,头灯被点燃,随后其他河灯也被逐一点燃,然后从婆溪河大桥上游的一百米处开始释放。当河灯通过大桥时,若能顺利穿过桥洞,则象征着来年的丰收和平稳。此外,未婚男子还会争相抢夺头灯,因为他们相信谁能获得头灯,来年就会迎来健康的孩子。这种民俗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婆溪河灯一度面临失传的风险,但在
甘棠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得以恢复。自2008年起,每年都会举办相关活动,将旅游与民俗结合在一起。截至2010年,已连续举办了三期,显示了当地政府对该民俗文化的重视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