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
中国传统食物
面条(noodles),古时又称为“汤饼”“索饼”,一种用谷物或豆类通过研磨成粉状加水及其他食品辅料,和成面团或者面絮,之后压或擀制成片,再切成条或者使用搓、拉、捏、挤压等手段,制成条状(或窄或宽,或扁或圆)或小片,最后经煮、炒、燃、炸而成的面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食物。
面条的历史较悠久,在中国黄河流域的青海民和喇家遗址,中国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的面条,史料有最早文字记载面条制品是东汉时期,距今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明清中国面条全面发展;元代少数民族面条发展较快,明清时期则是全面发展。清代时期面条传入日本长崎市,并逐渐演变为长崎乡土特色菜。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各地的面条在制作、品种和吃法上千姿百态,风味各异,面条品种也有几百种,其中有武汉热干面、老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杭州片儿川、四川担担面等中国十大名面。而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日本荞麦面乌冬面意大利等种类。制作面条时可将制作好的面团,通过擀、抻、切、削、揪、压、搓、拨、捻、剔、溜等的制法,以及蒸、煮、炒、煎、娴、炸、炫、卤、拌、烙、烤等的烹调方法,加工成多种姿态各异、色香味不同的面条。因为“面”与“绵”两音相谐,因此面条在中华文明之中有长寿之意,无论老少,生日来碗长寿面,以讨个好彩头。
面条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够的能量,而且在煮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水,让人产生较强的饱腹感。无论是面条还是面汤,都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历史沿革
中国面条
起源
关于中国面条的起源,中国学者王仁兴、邱庞同、王子辉、赵荣光等曾分别著文加以考述,大体认为中国的面条源于汉魏或更早一些。因为西汉扬雄《方言》一书中有“饼谓之”之语,“饦”可能指饦,为一种宽面条,而东汉刘熙的《释名》一书中记有汤饼、索饼,两者之中均包括细面条、粗面条在内,后代的索饼中甚至还有挂面。
面条的诞生于小麦的出现有关。剧考古成果表明,小麦最早在新疆孔雀河流域、民乐县西灰山一带出现,4000多年前已有,后逐渐东传。有学者认为小麦是中国原生的。有了小麦,又有了捣粉、磨粉、筛粉的臼、碓、石搓盘、筛,以及炊具、调味品,面条就出现了。根据小麦的出现,中国面条的历史,至今有4000多年。此外,在新疆地区的考古中,也发现了3000多年前的干面条。可见中国面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之前。中国面条自诞生后,便进入发展时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发展
汉魏南北朝
在汉代,《方言》中提到“饦”,《释名》中提到了“汤饼”“索饼”,这些都是面条类食品,只是缺少制法。在古籍《释名》中记载,“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还讲胡饼、蒸饼、汤饼、蝎饼、髓饼、索饼“皆随形而名之也”。因此,汤饼应是在沸水中煮熟的饼,可能是片状的,也可能是条状的,索饼则是条索状的了,因此,在《释名疏证补》中,清人成蓉镜曰:“索饼疑即水引饼。今江淮间谓之切面。”但宋元、明、清之时,索饼的品种、形状是呈多样化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面条类食品品种较多,制法也精致。有馎饦、水引(或称水引饼)、汤饼、茶饼等。用米粉制的条状食品则有(又名乱积)、粉饼等,类似21世纪的米线。这些品种,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大多有详细制法记载。如馎饦,就是用冷肉汁调和细面粉,揉搓得如同人的大拇指粗细,再二寸截一段,放在冷水盘中浸,接着取出,放在盆边用手掌按成薄片,下沸水锅煮熟。成品既白又滑,味美非常;再如水引(有在水中引长、拉长之意),制法是用冷肉汤汁调和面粉,揉搓如筷子般粗细,一尺一断,先浸在冷水盘中,继而用手在铛边按压至如韭菜叶一般宽细,再下沸水锅中煮熟而成。
汉魏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制作水引、粲的专用工具竹杓、牛角漏杓。这一时期,还出现专门描写面食的文学作品《饼赋》《饼说》。里面均涉及汤饼吴均(469-519)写的《饼说》中,特地讲用“安定噎鸠之麦,洛阳市堇德之磨”磨出的面粉是最好的。“安定”当时属甘肃省,后又属过陕西省,洛阳距西安市不远,陕西之磨也有名,足见秦陇之地麦面早就出名了。另外,说饼的人是在长安说的,他在称赞饼的时候用了“细如华山之玉屑”,均透露古时精品面食与陕西的不解之缘。另据傅玄《七馍》,有的汤饼“细如蜀茧之绪,靡如鲁编之线”。可见当时已有细面条式的汤饼了。这一时期汤饼是伏日的节令食品,祭祀中也用汤饼和水引。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类食品有较多发展,出现不少新品种。如博,据唐杨《膳夫经手录》宓,出现细而长、宽而长、方片、厚片、斜长块等十余种形状的品种。其中,有扉特品种,将生羊肉垫碗底,上面盖不托(即馎饦),再浇以五味汁,和以椒、酥,名叫“鹘突不托”;再如冷淘,为过水凉面。出现了“槐叶冷淘”,以槐芽汁和面做成面条,煮熟,再经寒泉水淘过制作而成。宫中夏日制作,赐予臣下,以示皇上恩宠。民间也吃。杜甫四川省曾写过《槐叶冷淘》诗,说它“鲜碧俱照筋,经齿冷于雪”,极为赞赏。还有一种要用“洛酒”淘过的“水花冷淘”,风味别具,颇受一些富家子弟的欢迎。这个品种陕西省山西省均有。
又如索饼,出现了不少食疗名品。有羊肉索饼(治脾胃气弱)、鸡子清索饼(治呕吐)、黄雌鸡索饼(治五噎不下食)、榆白皮索饼(治淋病癃闭)、乌雌鸡索饼(治湿,腰脚疼)等(均见咎殷所著《食医心鉴》)。这里的“蛋白饼”是用鸡蛋清拌和面粉制成的面条,这种面条耐煮又有弹性,有用料上表现出一种创造性。还出现特色剪刀面挂面,有学者认为,须面即挂面。汤饼品种也多。有鸭花汤饼等。汤饼还成了生日食品。“生日汤饼”有祝人健康、长寿之意。此外,腊八节萱草面亦有孝敬萱堂老母之寓意。这一时期,陕西省甘肃省面条类食品名声极大。《清异录》记述,元旦期间,民间家家制作“牛、羊、豕、鹿、兔、鱼、鹅百珍之众”,以备“汤饼盛筵”时用。这一习俗,“秦陇盛行”看来,陕西、甘肃一带元旦时的面条豪华筵,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唐时中原地区的不少面点传至日本,其中就有博饪、索饼。
宋朝
北宋南宋,是中国面条类食品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据《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等古籍记载,仅北宋汴京、南宋临安的市场上,面条的品种就多达好几十种。有软羊面、桐皮面、插肉面、大面、桐皮熟脍面、丝鸡面三鲜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熬面、大片铺羊面、炒鳝面、莴苣淘面、笋辣面等。此外,宋代还有红丝馎饦、斋饦、地黄䬪饦、水滑面甘菊冷淘梅花汤饼等名品。有关食疗著作中,亦记有多种食疗用的索饼、博饪。苏轼陆游杨万里等人的作品中,还屡屡吟咏到博饪、冷淘、温淘、汤饼等。
宋代面条类食品,品种多之外,制作技艺也高。细面条明显增多,苏东坡有“汤饼一杯银丝乱”之句,陆游有“银丝入釜须宽汤”之句。出现抻面的萌芽,“水滑面”得将用水浸透的面块“抽、拽”后,成薄片状“下汤煮熟”。在面条成熟方法上,煮之外,出现炒、煎、熬等法,面条的质感也就不一样。出现多种浇头面及掺和畜肉、虾肉、食药制成的面条,如“红丝馎饦”即将生虾肉茸、虾汁和面粉调拌后制成,“甘菊冷淘”以甘菊苗汁和面粉制成,从而形成多种风味。食疗面条也多,《太平圣惠方》中记有治噎症的“羊肉索饼”,治淋病小便不畅的“榆白皮索饼”,《圣济总录》中记有治反胃朝食暮吐的“薄荷馎饦”,《养老奉亲书》中记有老人补虚劳的“油面博饪”,治胃气弱不消食的“曲末索饼”,治噎病不下食胸闷的“黄雌鸡博饪”等。宋代早期的地方风味也已出现,有北方面条、四川面条、南方面条、素面条等。如《东京梦华录》就记有开封市市场上“川饭店”出售的插肉面、大燠面、素分茶中有如寺院寺院菜的素面。陆游的诗中也提到他亲手做“斋馎饦”的事。面条仍然是生日宴中的主角。
元朝
元代面条的名品在二三十种之上。《饮膳正要》中收录有红丝、春盘面、经带面、皂羹面、山药面、挂面、马乞(手搓面)等,《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收录有水滑面爽面、经带面、托掌面、红丝面、翠缕面、番薯馎饦、山药馎饦、玲珑馎饦等,《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收录有冷淘面等。均是制法详细、各具特色的品种。值得重视的是,在王祯的《农书》中出现了用“河漏床”压制养麦面河漏(即饴馅、活馅等)的记述,这也是中国面条类食品发展史上的大事。
元代时中国面条制作技艺传入意大利。通常有两种说法,这一种说法是,马可·波罗中原地区等国旅游,将中国面条的制作技艺传到意大利;另一种说法是面条是中国的发明,在中国被定型的面条,几乎普及了整个亚洲。后来由于阿拉伯人西西里岛的统治,从而把由中国传至阿拉伯地区的面条带进了意大利,但两种说法都没有定论。
明朝
明代面条中新品不少。在《易牙遗意》《饮馔服食笺》《宋氏养生部》中提到了臊子肉面、索面、扯面、鸡面、莱面、鸡子面、豆面、玲珑面等。其中,《宋氏养生部》中收录的“索面”是将压制好的面条先煮一煮,然后加“汤”再煮,进行调味,最后“暴燥”——晒晾干,“牧貯”—收藏起来,慢慢取用。这是官府里的“快餐面”。当因办公、交际、应酬应急需要而发明。这也是面条技术发展史上的大事。《宋氏养生部》中的另一“扯面”则近似抻面,也属值得重视的面条品种。
清朝
面条品种数以百计,相对丰富,有加动植物原料调和面粉制成的有味面条,以及多种汤面、浇头面、炒面、煨面、干拌面、凉面等。抻面、刀削面、河漏、饬、句句等的品种也不少。著名品种有五香面八珍面、伊府面、杭州鳝丝面、西北的蝴蝶面、破布衫、天津市的炒面条、陕西山西山东等地的抻面(可拉成三棱或中空的不同品种,细的如丝)、山西刀削面、兰州市的捏面、牛肉面、山东北京的炸酱面、扬州的三鲜、大连素面、四川的担担面、宜宾的燃面、西北华北地区的饸饸馅、羊肉汤面、陕西岐山臊子面、关中奤奤面、苏州市枫镇大面奥灶面广州市云吞面、螃蟹肉炒面、漳州市手抓面、台湾的鳝鱼意面,中国面条的发展已达到一个高峰。
其他国家
日本
日本面条的诞生与发展与中国很相像。小麦和面条大约在唐朝随佛教传入日本。但受到米饭为主的饮食习惯与种植困难等因素的影响,直到17世纪初期的江户时代,面食才得以在日本普及。除做点心、馅食外,日本人的面食主要是面条。
最先受到日本人欢迎的是素面。素面是最早的日本面条,由中国传入日本,很有可能来自常吃素面的福建省等中国东南部地区,传播的途径可能是从中国东南部经东海传至日本。因为,案面被推测很有可能来源于中国的“索饼”。但韩国史料中不仅没有出现类似的食物,传统制面方式中也没有制作素面的记录。一般来说,古代日本可以通过韩半岛间接接受中国文化,也可以直接从中国的东南部经东海直接接受中国文化。因此,学者普遍认同后者是素面的传播路径。
正宗的中国面条迟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进入日本,以价格低廉、滋味鲜美而受到日本中下层市民的欢迎,逐渐走出“唐人街”,在日本主流社会中流行开来。当然,即使在日本的“锁国”时期,也容许中国商人在长崎市通商,并在此形成了华人聚居区。中国商人无疑会把面条这样的中国食物带到这里。不过,拉面的汤底肉味十足、油脂丰富,在江户时代的日本饮食中必然是个另类,也只能在“明治维新”打破肉食禁令后才有流行的可能。
意大利
在古罗马时代,意大利面被叫做“laganae”(词源为希腊语lagnum),它也是现在被称为“laganelle”,意大利宽面条(lagane)的词源。不过,那时的意大利面并不像现在这样需要加水煮后食用,主要是烤、油炸后煮着吃。虽然形状都一样是意大利面,但是,它的吃法和现在的意大利面完全不同。所以它并不是现在的意大利面的起源。
1154年,在西西里,阿拉伯人将小麦面粉加水搓制后制作出了意大利面(通心粉)。当时,是用硬粒小麦的面粉加水搓制,干燥后保存。因为是手工加水搓制的,属于新鲜的意大利面。不过和软质小麦制成的手擀意大利面不同,硬质小麦的面粉制成的意大利面需要干燥处理,可能是为了保存的方便,这也和当地干燥的气候条件有关。就这样,意大利面在西西里岛诞生了。阿拉伯人将这种食物叫微“itryia(阿拉伯语),它是干燥前的意大利面的总称,也可能是最早标示意大利面的词语。接着“itryid”又改叫“tia”(西西里的方言),现在名为意大利宽面条。
随后,西西里的意大利面传到了意大利各个地方。在当时,热那亚和西西里之间的贸易往来很密切,因而很多西西里的食物都传入了热那亚。热那亚还一手包揽了小麦的买卖贸易,很早就引进了硬粒小麦意大利面。当时,人们可能只是简单地在意大利面上浇些酱来调味。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能够证明过去意大利面和现在意大利面的食用方法相同的记录。另外,在那个时代,可能有很多人都是以汤煮意大利面的方法来增加其口感。在这之后,意大利面的做法才和现在一样,添加食用油或者其他五花八门的酱食用。当时,人们是用勺子吃意大利面的,而且面的硬度也不像现在这么硬,非常柔软。
1295年,意大利面从西西里传入同样属于海运国的那不勒斯,同时传入的还有茄子。这一时期,人们主要是将意大利面用汤或者是清水煮着吃。人们将意大利面看成是蔬菜的一种,当然面里不会加人西红柿,更不会加人番茄酱。1338年,在博洛尼亚诞生了加人鸡蛋的意大利面。因为在北方很难买到硬粒小麦,为提高面的嚼劲,人们在面里加人了鸡蛋。
17世纪初期,在拿波里,人们发明了一种用制面机将搅拌搓制的面压制成意大利面的方法。这种制面机应该是用木材制作的简单机械,它像绞肉机一样,从上方放入意大利面,通过挤压后,就会生产出圆柱形状的面。然后将面切成合适的长度,放在竹竿上晾干。这种制面机最初制成的面条应该是烹饪细面条(vermieelli,也叫“小爬虫”)。由于这种机器的出现,烹饪细面条得以广泛传播(19世纪以后,又被叫做“意大利实心面”。
印尼炒面
印尼炒面英语为Bakmi ,又称bakmie或bami,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印尼面食,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而受到国际认可。bakmi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定居在印度尼西亚的中国移民。他们带来了各种烹饪传统,包括面条制作和炒菜的艺术,这些传统最终与印度尼西亚的风味和食材融合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受中国启发的菜肴融入了当地烹饪景观,采用了印尼的烹饪技术、香料和食材。Bakmi成为中国和印尼文化融合的体现,展示了印尼美食的精彩多样性。
东南亚叻沙面
早在15世纪,当中国商人开始访问马来群岛并与当地人进行贸易时,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与当地人通婚,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多元的社区,由于贸易,东南亚地区的女人们接触到了香料,这是制作叻沙的先决条件。后来这些商人的妻子们开始在传统的中国汤中添加自己的香料和调味料,于是叻沙(Laksa)就诞生了。
分类
按工业化生产分类
湿面条类
鲜切面
鲜切面是一种经过手工或设备加工而成湿面条,是最简单的机制湿面条,一般是机械化间歇生产或连续,生产设备一般仅有和面机和压延切条机,生产工艺简单。一般用和面机和面,进行压延、切条后直接销售。鲜切面制作时加水较多,面筋形成较充分,因而面条新鲜、爽口、有咬劲,口感明显优于干制面条。该种类型面条工业化生产安全卫生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保质期相对较短,须冷藏。
拉制面
生鲜拉面目前已开发出工业化拉面设备。传统手工拉面,经过和面、醒面、溜条、拉制等的工序,可制成不同品种的拉面。工业化生产的拉面是模拟手工制作,采用优质高筋小麦粉为原料,通过多次醒面及拉伸工艺,实现拉制面条的生产。
半干面
半干面是介于鲜面和挂面之间的一个品种,其含水量也介于鲜面和挂面之间,一般控制在22%-26%,故称半干面。一种经过脱出部分水分,灭菌处理,保质期相对较长的湿面条,该种类型面条弹性足,口感好,保质期相对较长,但须冷藏。
保鲜湿面
保鲜湿面,又称LL(Long Life)面,乌冬面。是一种经过蒸煮、水洗、酸化,再进行灭菌处理,保质期较长的即食型方便食品。保鲜湿面以机器模拟手工擀面的效果,保持了保鲜湿面堪比传统鲜面的良好口感特性,而且口感滑爽、弹性好、筋力强,不含任何防腐剂可在自然条件下保存六个月,携带和使用方便。
冷冻熟面
冷冻面是一种经过蒸煮的面条成型后经过速冻,并在-18度以下销售的面条类食品,冷冻面既保持了新鲜面条的组织结构、口感、口味,又有较好的复水性,可以不添加防腐剂,保质期长。
干面条类
方便面
方便面分为油炸方便面和非油炸干燥方便面。方便面是将蒸制面条经过油炸和热风、微波、冻干等干燥方式后硬化,并压制成块状,食用前用热水冲泡,将面条加热泡软,数分钟内便可食用。1958年由日清食品老板安藤百福发明了快餐面,并使方便面在日本实现了工业化,并迅速传遍东南亚。这类型的面条保质期长,食用方便。
挂面
挂面是以小麦粉添加盐、碱、水制成的湿面条经悬挂干燥后切制成一定长度的干面条。工业化生产规模较大,物美价廉,易于储存,安全卫生性高,烹饪起来方便,挂面属于我国居民家庭的常备食品。
通心粉
通心粉一般都是小麦粉经和面、挤压、烘干而制成各种各样口感良好、风味独特的面条类食品。通心粉的种类很多,有实心和空心之分,通过更换各种模具,挤压出空心或实心的圆形面条以及螺壳状、字母状、挂花状、车轮状等各种花色品种。
其他分类
制作工艺
原材料
加工面条的主要原辅料有小麦粉、食盐、食用碱、添加剂等。
加工流程
制面工艺制面工艺对于面条生产是非常重要的加工工序,各种面条的制面工艺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制面工艺主要包括盐碱水制备、和面、熟化、压延、切条五个主要工序,每个工序的工艺参数对于面条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湿面条加工工艺
熟湿面条加工工艺
干面条加工工艺
生干面条加工工艺
代表面条
2013年,中国商务部、中国饭店协会首次评选的“中国十大名面条”为:武汉热干面、老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河南萧记烩面、兰州拉面、杭州片儿川、昆山奥灶面、锅盖面、四川担担面、吉林延吉冷面。此外,还有日本日本荞麦面乌冬面意大利面意大利通心粉等其他国家的面条。
中国
武汉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市人民的最爱,很多人每天的早饭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吃热干面。面条中等粗细,色泽黄而油润,拌以小磨香油芝麻酱,并用酸豆角、辣萝卜条一类的小咸菜汇成一碗。入口筋道,微辣微咸。
北京炸酱面
炸酱面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面条,由菜码、炸酱拌面条而成。将黄瓜、香椿豆芽青豆、黄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码备用。然后做炸酱,将肉丁及葱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黄豆制作的黄酱或甜面酱炸炒,即成炸酱。面条煮熟后,捞出,烧上炸酱,拌以菜码,即成炸酱面。
山西刀削面
山西省的特色面食,将面粉和成团块状,左手举面团,右手拿弧形刀,将面一片一片地削到开水锅内,煮熟后捞出,加入臊子、调料食用。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
河南萧记烩面
最是难忘郑州烩面是河南特色美食,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烩面按配料不同可分为:羊肉烩面,牛肉烩面,三鲜烩面,五鲜烩面等。
兰州拉面
兰州一带的特产,面条经过大幅度的抻拉,变得纤细而筋道,加入绿色的黄瓜丝、红色的辣椒油,还有牛肉面、鸡蛋丝和香菜叶,五颜六色,看上去就很有食欲。而一般兰州拉面的汤也是由牛骨或者羊骨熬成的,喝上一口,味道浓郁。
杭州片儿川
片儿川是杭州一带著名的汤面,也集成了那里婉转柔情的风格,面汤清淡鲜亮似清水,但尝上一口却是格外鲜美,面的浇头主要由雪菜、笋片、瘦肉丝组成,鲜美可口。
昆山奥灶面
昆山奥灶面有红油爆鱼面、白汤卤鸭面两种。红油爆鱼面面条细白,汤色酱红,浇头鲜香,选料及制作讲究,味美醇鲜,被誉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白汤卤鸭面白面白汤,原色原味,制作时先煮鸭脯,以鸭汤漉面,盛大碗,使汤多于面;切鸭脯加面上,名曰“浇口”,鲜肥可口。
镇江锅盖面
镇江锅盖面也称镇江小刀面,是江苏省镇江市的一道地方特色传统美食。去过镇江的朋友应该都品尝过当地这种美食。锅盖面,也是非常奇特的一种面条,就是在煮面时,要把小锅盖当成大锅盖,撂到面锅里。这样煮出来的面条非常可口。
四川担担面
四川成都地区较受人们喜欢的一道面食,用面粉擀制成面条,煮熟,舀上炒制的猪肉末而成。成菜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
吉林延吉冷面
吉林的延吉冷面也是知名度很高的一种面食,尤以荞麦面冷面为著称。一般用牛肉汤,把煮好的面用凉水冲,然后放到碗里,加之前煮牛肉用的汤和辣白菜、黄瓜、鸡蛋、牛肉、葱、芝麻、辣椒、松子、苹果或西瓜切片等。
其他国家
日本荞麦面
荞麦凉面是最常见的吃法,叫做“盛”,和中国的凉面是一个概念。将面在开水中煮熟后,用冷水洗去面上粘液,装在四角蒸笼或竹勺里,蘸着特制的酱汁吃;而另一种常见吃法,叫做“挂”,其实就是热汤面。将煮好的荞麦面放入装有热调味汁碗中,经常使用葱花和七味粉,也会加入柑橘属果皮及秦椒皮等,清新淡雅,别具风味。通常还会依照地域和时节加入丰富配菜,如天妇罗鸭肉、山药、鸡蛋、九条葱等。
日本乌冬面
乌冬面(うどん)是日本的一种面食,由小麦粉揉制而成,其特点是口感爽滑,有嚼劲,面条形状相对较粗。不过实际上,每家店制面时都会有着自己独特的工艺和秘诀,乌冬面的形状、粗细也会随着不同地区的制作手法或喜爱风味的不同而变化。
意大利面
意大利面,又称作意粉,是西餐中最接近中国人饮食习惯的一种面食。意大利面的制作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凉面,煮面时要先放入适量的盐和橄榄油,加盖煮上几分钟。当面达到七八成熟时,将其从锅中捞出,并在冷水中氽一下,沥干。待面凉后,拌上橄榄油,装入盘中,浇上面酱,就可以享用了。意大利面采用硬质的硬粒小麦制作而成,其密度大,蛋白质含量高,筋度高,颜色油亮金黄,久煮不散。吃在嘴里,劲道十足,满口溢香,既有西餐的味道,又有中餐的风格。
意大利通心粉
通心粉意大利最著名的美食,它的形状干奇百怪,还可以做出不同的颜色,搭配上海鲜、牛肉和蔬菜,能够变化出多种口味。
营养成分与价值
面条是一种制作简单,食用方便,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传统面条以人手巧制,和粉、打面、拉面或切面全用人手,不过南方及北方做面亦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南方的“面”以蛋面为主,面身细、面质爽口弹牙;北方的“面”主要原材料是小麦磨成的粉,面条多不用蛋,用之以碱水,加入碱水能令面条变得容易消化,跟南方的面相比,北方面条较粗,面质软滑柔韧。
营养成分
营养价值
面条中的蛋白质含量非常丰富,蛋白质是维持人体免疫机能最重要的营养素,是构成白细胞和抗体的主要成分,常吃面条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面中的大豆蛋白质和豆同醇能降低血脂和胆固醇,从而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面中还富含皂苷蛋白酶抑制剂、异黄酮、、硒等抗癌成分,对癌症有抑制作用。面条还能分解脂肪,使胰岛素保持在正常、稳定的水平,进而保持血糖的长期稳定。
面条富含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如铜,铜对于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头发、皮肤和骨骼组织以及大脑和肝、心等内脏的发育和功能有熏要影响:面条中含的铁能预防缺铁性贫血;锌能促进食欲,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镁能维护骨骼健康和神经系统功能,防治心血管疾病;磷能维护骨骼健康,神经系统功能,调整血压;锰能维持神经和免疫系统,稳定血糖,参与骨的生长与再生;此外,面条易于消化吸收,煮沸的而条可以大大减少肠胃疾病的发生,而且面汤还能暖胃、养胃,吃碗温热的面条最有利于营养吸收。
注意事项
相关文化
文化意义
中国的象形文字“麥”原指“远道而来的人”,与面条的“面”字结合,就成了“麵”(“面”的繁体字),而小麦以及小麦粉制作而成的面条,在数千年前也确实是远道而来的。每年有6亿吨产出,已经成为地球上60%人口主粮的小麦,最早诞生于9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农耕文明。在它诞生后的6500年,小麦种植技术连同制面技术,开始从中东地区传到地中海,穿越巴尔干半岛和阿尔卑斯山脉,向东经过中亚来到中国。因此,这条以长安为起点,途经甘肃省、新疆、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各国的“丝绸之路”又被叫做“面条之路”。
穿梭在丝绸之路上的阿拉伯商人随身携带面团作为干粮,食用前将面团分成小块,搓成条状晒干,置于火上烤炙,这几乎是人类历史上早期面条的雏形。这样的面条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内地,开始在中原地带繁荣兴盛。但喜食汤羹的中原人将面条与水同煮,热汤中取面时,“箸”(筷子)也就因此诞生。
民间风俗
面条不仅是果腹充饥之物,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人到人们的生活礼俗之中,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如中国的很多面条的背后都有不同意义和故事,最为典型的就是长寿面。面条细长的形态寓意着长命百岁,故中国人每逢生辰都必吃此面以图吉祥之兆。吃长寿面还象征新生男婴长命百岁,这种世俗也一直沿袭到今天。长寿面的吃法也很讲究,吃面时要将一整条面一次过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夹断,也不可以口咬断之。吃长寿面也有敬老之意。相传黄帝冬至当日得道成仙,自此以后的每一个冬至都以吃长寿面代表敬老,所以长寿面又称冬至面。据民间传说,面线是玄女为母亲王母娘娘祝寿而准备的贺礼,因而做面线的人家中都会供奉九天玄女的神像。
‘面’与‘绵’两音相谐,因此面条在中华文明之中有长寿之意。无论老少,生日来碗长寿面,以讨个好彩头。在福州市,线面被称为“太平面”“长寿面”“喜面”,福州人吃线面的习俗,从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每逢大年初一、过生日、娶亲、出嫁、坐月子、远方亲友来访、家人远行出门等,福州人吃碗线面,加两个与福州话“压乱”谐音的鸭蛋,寓意万事顺利、平安健康。中国很多的民间风俗都离不开面条,结婚时送子女方的面条叫“喜面”、孕妇于产期吃的面条称“福面”、相赠亲友的面条则是“太平面”,僧侣尼姑吃的面叫“素斋面“,甚至老弱及病者吃的面线会被称为“健康面”。
民间故事
陕西岐山臊子面,又称“臊子面”。相传西周时,帝辛妒忌周文王姬昌功绩,将他因禁在羡里的城堡。后来周文王回到家乡,多亲见他因受苦而变得消瘦,都带来大量食物予之补身周文王为答谢大家对他的爱护,便亲自做面,并以大家带来的食物煮面招呼。当面吃完,大家将剩下的汤倒回,再舀面。这种只吃面、不喝汤的吃法被称为“和气面”。
古早时期的面条,还属于贵族食品。关于它的故事,见于典籍的也不少据《世说新语》记载,何晏是个美男子,小白脸,曹叡怀疑他是抹的粉底霜,就大热天赐何晏汤饼(汤饼,古时面条的说法)吃,结果何大汗漓,用袖子擦脸,依旧是红白皎然。有意思的是,南北朝时,司徒左长吏何戢萧道成来往密切,经常让妻子给萧道成做面条吃。后来萧道成做了皇帝何就被委以重任,当了吏部尚书,而何戢当时不过三十左右。这个尚书也被称为面条尚书。
品牌评选
2010年6月,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第三届中国(淮安市)国际食品博览会组委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2020江苏十大面条品牌”评选活动,最终,昆山奥灶面、淮安长鱼面等入选。
2013年,中国商务部、中国饭店协会评选出“中国十大名面条”为:武汉热干面、老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河南萧记烩面、兰州拉面、杭州片儿川、昆山奥灶面、锅盖面、四川担担面、吉林延吉冷面。
影响
日本拉面的诞生与中国有很大的渊源。明治中期,清代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为了满足留学生与华侨的胃口,一些饭店开始出售类似于拉面的食物。札幌的“竹屋食堂”博得了中国留学生的好评,他们是来北海道大学交换留学的,长崎市的“四海楼”则成为了鸡汤拉面的发源地。而拉面流行起来,这一过程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时至今日,日本拉面已经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日本各地都有人研发出别具地方风味的拉面。
最典型的面食文化传递莫过于日本。宋朝,一位名叫“圆尔辨圆”的日本僧人(后被称为“面条和尚”)从杭州市学成归国。他的归国行李里除了禅宗思想佛教的经书,还有一张以龙骨水车带动齿轮磨面机设计图。来自中国的磨面技术连同吃面的风尚,经由日本僧人一起传到了日本的寺庙厨房。以小麦或荞麦磨粉制成面条,煮熟后浇上海藻和蘑菇熬制成的高汤,日本僧人只有在吃面的时候才被允许发出进食声,而面条从僧侣流传到日本民间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习俗:吃面的时候发出的声音越大,越表示礼貌。
唐朝起,细长的面条在中华饮食文化中有长寿、绵延不绝的美好寓意,因此南极仙翁过生日少不得一碗长寿面。同样的彩头也在亚洲的面条圈里流行:韩国在婚礼当天的宴席上要有面条,意寓“白头偕老、天长地久”;泰国在传统欢庆日里吃面条,为的是“喜事不绝”;日本人流行在七月初七那天吃素面,以祈愿“好运连连”,除夕时候也会吃面条,叫做“年越面”——这种又细又长的食物如纽带一般,从中国出发,联系了亚洲各国的厨房。
参考资料
用英语说“面”的五种吃法.中国日报网.2024-05-14
日本面食大混战!你是哪一派?.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9
..2024-05-29
What Is Bakmi?.spiegato.2024-06-04
嗯!安徽板面石家庄made.长城网.2024-06-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中国面条
起源
发展
汉魏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其他国家
日本
意大利
印尼炒面
东南亚叻沙面
分类
按工业化生产分类
湿面条类
鲜切面
拉制面
半干面
保鲜湿面
冷冻熟面
干面条类
方便面
挂面
通心粉
其他分类
制作工艺
原材料
加工流程
湿面条加工工艺
熟湿面条加工工艺
干面条加工工艺
生干面条加工工艺
代表面条
中国
武汉热干面
北京炸酱面
山西刀削面
河南萧记烩面
兰州拉面
杭州片儿川
昆山奥灶面
镇江锅盖面
四川担担面
吉林延吉冷面
其他国家
日本荞麦面
日本乌冬面
意大利面
意大利通心粉
营养成分与价值
营养成分
营养价值
注意事项
相关文化
文化意义
民间风俗
民间故事
品牌评选
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