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边村位于
福建省泉州
晋江市池店镇区西线片3公里处,属晋东平原西部,
九十九溪(梅溪)从村前穿越而过,324复线(池紫公路)贯穿东西走向,
泉州—三明高速公路入口近在缘(相距400米),村落南北座向与泉州办事处小桥社区相毗邻,西与茂村委会接壤,西南与
磁灶镇坝头村委会交界。
根晋东县志记载及山头陈氏宗联谊会提供的情况,营边村系从现有的西园办事处仕头社区山头自然村移居繁衍而来的,那时村东有一个废弃的军营(封建王朝军队驻守的营地)后来逐渐成为(乞丐)聚集居住的地方,故称(乞丐营),然而,往山头移居出来的祖先选定距离这个营地约500米左右的现定居点安顿下来,故称营边(乞丐营)的旁边,也叫
东营市(东面的营地).
营边村在明、清时期属泉州南门外三十二都管辖,民国33年(1944年)属碧山镇福居保(即原张林区公所)。建国后的1956年属紫湖区紫南乡(紫南乡包括:园板、张园、塘头、湖盘、缺井、前店、屿、屿尾、上砂,茂厝、营边等自然村),后又规划紫湖区春湖区(春湖乡包括:泮湖、旧铺、新铺、后岭、营边、茂厝等自然村)。1958年划归
晋江市磁灶公社坝头大队(包括:坝头、曾坑、溪头、小桥、杜卑厝、屿崆、屿尾、上钞、营边村等9个自然村)。1961年归属
晋东县池店公社屿崆大队(包括:屿崆、屿尾、屿尾、上钞、营边村等4个自然村)。1963年从屿崆大队规划出来,成立晋江县池店公社营边生产大队(辖营边自然村1个)。1958年改公社成立池店乡生产大队。1987年改乡镇镇,行政上称呼为晋江县
池店镇营边村委会。
池店镇营边村位于池紫公路西侧(池店----紫帽)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 耕地总面积496亩(其中水田面积360亩,农地面积138亩)。设一个行政村,下划分6个村民小组,2008年全村常人口986人225户,(其中男511人,女475人)村中99.9%姓陈,其中1户
林姓原籍
莆田县人来营边开理发店,后定居在营边村结婚生子,繁衍下一代)现全村为二个姓氏.
年平均气温20-30
摄氏度。属
亚热带气候,可耕地中除大面积种植水稻外,尚有小部份种植蔬菜、
莲藕、马芥等经济作物,全村中小型企业35家,主要有石材业、鞋业、鞋材业、包装纸箱等。
324复线(即地紫公路)从村背面东西贯通,泉三通高速公路入口近在边缘,泉州经济开发区及汽车制造基地的辐射影响,环村公路与村间道路已百分百完成水泥路面的铺设,村坚持以“二拆、五改、三配套”的旧村改造方案(即拆旧厝、拆违章建筑、改路、改水、改线、改沟、改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设施配套及文化娱乐设施配套)促使加快了美化村容村貌的建设步伐,本村已成为池店镇西线创建绿色富裕的小康村之一。
在营边村区域管辖的东南方,有一座东西朝向“闻名遐迩”历史悠久,香火旺盛的“福慧禅寺”该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在寺院的正南方,有一座南北横跨
九十九溪的石砌大桥,1984年被
晋江市人民政府批准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在朝万年间,福慧禅寺的门前是泉安大道的必经之地(泉州—安海,封建王朝时,俗称“官道”,民国年间改称“安海大道”)而寺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九十九溪,阻碍交通来往,遇到春天雨季,特别是俗称的农历“七月半水”经常造成洪水泛滥,少则2-3,多则5-6天,根本无法通过,对来往于泉州---安海的肩挑客及周边村落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营边村有200亩可耕地需要通过石桥去隔溪耕地。在这种现实情况的作用下,民众呼声四起,时任反
泉州市知府大人民巡视民情后及时上奏朝庭,皇上准奏并任命泉州知府动用国库建造大桥,该
石桥的桥梁、
桥墩为石头结构,桥墩条石每块重约0.6—0.7吨左右,桥面石桥及两边护栏每块重约4—5吨,泉州知府为在造桥时乘机捞上一把,弄虚作假,虚报工程造价,把原有一座平直桥造成
拱桥,当大桥竣工回朝缴旨时,皇上查问知府造桥工程情况,知府在启奏皇上时说:“工程伟大到人站在桥头不见桥尾”(由于时造拱桥是二头低,中间高,自然是桥头不见桥尾),历经时代的变迁,几百年洪水的无情冲击洗礼,大桥今日依然屹立在福慧禅寺的南边
九十九溪之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的文物保护景点。
截止2008年,营边村设有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室外建有健身活动场所,成立外来人口管理小组、
计划生育协会、有村级、治安巡逻队及完全小学1所,学生645人(包括幼儿园)即营边小学,有较上等级、上规模的企业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