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拉
安拉伊斯兰教信奉的唯一神的名称
安拉阿拉伯文Allah的音译,一译“阿拉”。伊斯兰教信奉的唯一一神的名称。伊斯兰教创立前,是麦加居民所信奉诸神中之创造神,可能是主神。穆罕默德创伊斯兰教后,擦诸神而独尊安拉。“信安拉是唯一的神”为伊斯兰教第一基本信条;“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后人根据《伊斯兰教圣经》文列出九十九种表达安拉“尊名”的用词,如:特慈的、自在的、全能的、永恒的等等。其中尤以“特慈的”(意译“拉赫曼”,为主要和最常用。波斯语称安拉为“胡达”。中国穆斯林也有称安拉为胡达的,但多称“真主”。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礼拜是伊斯兰教的支柱,是穆斯林行为方面的重要表现。公元622年9月,穆罕默德麦加迁徙麦地那途中,在麦地那东南3公里处的库巴,首次修建了一座简易的清真寺。到达麦地那后,才建造一座正式的清真寺,后称先知寺。此后修建清真寺便成为穆斯林的重要任务,哪里有穆斯林.哪里就建有清真寺。所有穆斯林,无论是男是女。都会尽最大努力争取一生至少要前往麦加朝觐一次,麦加在穆斯林世界被誉为“诸城之母”。圣地只对穆斯林开放,非穆斯林一律谢绝入内。在亚非40多个伊斯兰教国家中,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在30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
20世纪以来,伊斯兰教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它自创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它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亚非40多个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在30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在当代,伊斯兰国家和穆斯林人民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历史沿革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 “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第一篇宗教神话伊斯兰的教徒穆斯林妇女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丽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7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传,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20世纪以来,伊斯兰教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它自创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它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亚非40多个伊斯兰教国家中,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在30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在当代,伊斯兰国家和穆斯林人民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安拉是伊斯兰教信奉的唯一神的名称,一说即“神”之意。中国穆斯林则称安拉为“真主”。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的,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主宰者和受拜者,也是清算日的掌权者和裁判者。安拉是全知全能的,为所欲为的,无求于物而为万物所需求。他具有无限的威力。当安拉要创造一物时,只要说声“有”,它就有了。据《伊斯兰教圣经》称,世界是安拉在六日内创造出来的,并用两天时间将上天分成七层。安拉不仅创造了万物,而且监护万物,掌管着天地的钥匙,地上的一切都是安拉为人创造的;人是安拉“在大地上设置”的“代理人”,他高于一切,但人的生死,甚至哭笑皆有安拉一手操掌。伊斯兰教在信仰上特别强调安拉独一,同基督教的一神信仰有一定区别。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信条是伊斯兰教不能接受的。在伊斯兰教看来,主张主神的三位一体无疑是多神崇拜。从《古兰经》看,安拉已被麦加人视为造物主、最高的养育者、盟誓和契约的监督者、流落他乡的异族人的保护者、在特别危急时可以呼救的唯一神灵。
安拉是阿拉伯语Allah的音译,一译“阿拉”。伊斯兰教创立前,安拉是麦加居民所信奉诸神中之创造神,可能是主神。穆罕默德创伊斯兰教后,摒诸神而独尊安拉。“信安拉是唯一的神”为伊斯兰教第一基本信条;“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安拉具有诸多完美的德性,他独一无二、无始无终;他永生自存,无形无样,无似像无如何:他既不可见而又无所不在;他无配偶,不生育也不被生。他时刻并永远与信徒在一起。安拉具有无限的本能。他能听、能观、能知、能察。所有人的一切想象和行为,他都了如指掌。他创造一切,化育一切,主宰一切。他大仁、大慈、大公、大德、宽厚多恕。《伊斯兰教圣经》中提到安拉的99个美名。概括起来就是安拉独一、安拉伟大、安拉全能。从《古兰经》看,安拉已被麦加人视为造物主、最高的养育者、盟誓和契约的监督者、流落他乡的异族人的保护者、在特别危急时可以呼救的唯一神灵。伊斯兰教教摒弃众多芜杂的神灵,独尊真主为天地问唯一的最高主宰。尊崇真主独一无偶,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绝对顺服真主的意志。是伊斯兰教的基本要求。
宗教形象
伊斯兰认为安拉用光创造了诸天使。他们遵照安拉的意志管理天国并与人类接触。每个人的左右肩上都有两个天使。右边的天使记录人们一生所干的好事,左边的天使记录人们一生所于的坏事。到了人们复生的那一天,安拉依据记录开庭审判,宣布公平合理的判决。赏善罚恶。同时,伊斯兰教还要信仰安拉在穆圣以前所派遣的各位圣人,如《伊斯兰教圣经》中提及的阿丹、摩西、奴哈、胡代等25位圣人。
民俗信仰
伊斯兰教最基本的信条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Lailahailla'llahu,穆罕默德unRasulu'llah”)。中国穆斯林称此为“清真言”(阿拉伯语al-kalimahal-Tayibah的意译)。明末清初,中国有的伊斯兰教著述中解释为“清净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该词遂成为伊斯兰教专用词汇。“清真言”词简意,有两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伊斯兰教是“信主独一”的一神宗教,坚决反对崇拜多神和偶象。其二,它清楚地说明穆罕默德以安拉的使者身份出现,他本人并不是神,只是在人间为安拉“报喜信,传警告”,天上王国和地上王国的权威通过他体现出来。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伊斯兰教圣经》中有清楚的表达称,凡事皆由安拉“前定”或称“主的定然”,是人的意志不能违抗的。因此伊斯兰组成了六大信仰。
伊斯兰教教六大信仰分别是:(1)信仰安拉:信仰安拉是伊斯兰教教六大信仰的核心。作为一个真正的穆斯林必须口诵心服地念: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2)信仰天使:伊斯兰教认为安拉用光创造了诸天使。他们遵照安拉的意志管理天国并与人类接触。每个人的左右肩上都有两个天使。右边的天使记录人们一生所干的好事,左边的天使记录人们一生所于的坏事。到了人们复生的那一天,安拉依据记录开庭审判,宣布公平合理的判决。赏善罚恶。(3)信仰经典:伊斯兰认为《伊斯兰教圣经》是安拉降示给人类的最后一部经典。因此《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而不是人类的语言,更不是任何人所创作的,也是不能创作的。(4)信仰圣人:必须信仰穆罕默德是安拉派遣给人类的一位圣人,并为他降示了引导人类的《古兰经》。同时还要信仰安拉在穆圣以前所派遣的各位圣人,如《古兰经》中提及的阿丹、摩西、奴哈、胡代等25位圣人。必须相信穆罕默德是最后的一位圣人。(5)信复生:伊斯兰教认为整个宇宙及其一切生命,终将有一天全部毁灭。然后安拉使一切生命复活,即复生日的来临。(6)信前定:据《伊斯兰教圣经》,每个人的生、死、祸、福、善、恶、丑、美等,都是安拉事先决定好了的。穆罕默德曾说: “安拉预定好了一切事物后,就把它们写在天书里。”
道场祖庭
圣地
麦加麦加阿拉伯语Makkah)又称“诸城之母”,是穆罕默德诞生地和伊斯兰教发源地,伊斯兰教创立前即被定为“禁地”(神圣的、被禁止的)。610年,穆罕默德在市郊的“灵光之山”希拉山洞,首次接受“启示”并创立伊斯兰教。630年被攻克,克尔白的多神教偶像被清除后改为禁寺。该地被定为伊斯兰教圣地,为世界各地穆斯林朝觐中心。麦加大清真寺又称“圣寺”“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一圣寺,因据《伊斯兰教圣经》经文,在其附件禁止凶杀、抢劫、械斗,故名。
麦加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它坐落在沙特阿拉伯西部赛拉特山区一条狭窄的山谷里,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30多万。这里四周群山环抱,层峦起伏,景色壮丽。麦加城之所以世界闻名,是因为伊斯兰教创始的现在麦加城中心的这座麦加大清真寺是穆斯林最神圣的地方。 “朝觐”是伊斯兰教规定的信徒必须遵守的基本制度之一。每一位有经济和有体力的成年穆斯林都负有朝拜麦加的宗教义务。所有穆斯林,无论是男是女.都会尽最大努力争取一生至少要前往麦加朝觐一次。麦加在穆斯林世界被誉为“诸城之母”。圣地只对穆斯林开放,非穆斯林一律谢绝入内。
麦地那麦地那阿拉伯语al-Madinah),原名“雅兹里布”(Yathrib)。622年,穆罕默德迁徙该地后始称“麦地那·纳比”(Madinaal-Nabi,即“先知之城”),简称麦地那。穆罕默德所率70名麦加“迁士”与当地“辅士”和居民联盟达成协议,发表“麦地那章程”,创建以穆罕默德为首的穆斯林公社,成为伊斯兰教早期活动中心。穆罕默德余生在此度过,逝世后葬于此地,部分“启示”也于此颁降。麦地那有伊斯兰教第二圣寺先知寺”,为622年9月穆罕默德迁至麦地那时建。初狭小简陋,大殿以海枣树干为梁柱,以树枝为顶,土坯墙仅一人高,后经历代相继扩建,规模不断扩大。寺内有穆罕默德、艾布·伯克尔欧麦尔二世法蒂玛的陵墓。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阿拉伯语al-Quds)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地。伊斯兰教相信穆罕默德曾骑“天马”降落在该城神庙山西省南侧,并在此登霄,623年之前曾以该城为礼拜的朝向,故伊斯兰教奉该城为圣地。耶路撒冷有座阿克萨清真寺(Masjidal-Aqsā),约始建于686年,落成于709年,为伊斯兰教第三圣寺,又称“阿克萨清真寺”。该寺为宗教建筑群,其建筑包括圆顶清真寺、陵墓、道堂、公用饮用喷泉等。据传,系穆罕默德从麦加“夜行”到耶路撒冷,降落和“登霄”之地。
克尔白殿:克尔白(阿拉伯文Ka'bah)原意是“立方体形的房屋”,中原地区伊斯兰教称为“天房”。克尔白殿是指麦加禁寺内一座方形石殿,南北长12米,东西宽10米余,高15米。殿门位于东北墙,离地约2米。殿内以大理石板铺地,三根木柱支撑房顶,殿外覆盖绣有金线《伊斯兰教圣经》经文的罩幕。据传,该殿由阿丹依天上原型而建,因洪水泛滥遭毁,由易卜拉欣与子易司马仪重建,后遗下哲布勒伊来递交的黑石一块,为后人镶置于石殿东南面壁上。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第二年(623年),定该殿所在方位为穆斯林的礼拜朝向。630年,穆罕默德克复麦加后,清除殿内外多神教的300多偶像,将其改为清真寺,定麦加为伊斯兰教的圣地,克尔白遂成为穆斯林朝拜中心。
清真寺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教聚众礼拜的场所,亦称礼拜寺。阿拉伯语音译“买斯吉德”,意为叩拜之处。清真寺建筑结构严整、质朴,中心部位是礼拜大殿,大殿建筑一般呈凸字形,内部设置比较简单,墙壁素洁淡雅,通常不绘画景物。但可有阿拉伯艺术字体和几何线条图案。大殿地板一般铺以绒毯、垫褥或席子:大殿正面后墙称为正向墙,墙壁正中有一圆形凹壁。原为一小门,供伊玛目进出领拜,后演变为礼拜朝向的标志;殿内右前方设有讲坛。供宣讲人在聚礼日(主麻日)及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两会礼月宣讲教义之用。较大的清真寺还有宣礼塔,为召唤穆斯林前来礼拜之用。阿拉伯国家的宣礼塔外形多细长.塔顶呈尖形,故又称尖塔。普通的清真寺,建筑规模不大,设备简朴,能聚众礼拜即可。穆罕默德传教初期,对礼拜处所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只要求清洁,可供叩拜即可。公元622年9月,穆罕默德麦加迁徙麦地那途中,在麦地那东南3公里处的库巴,首次修建了一座简易的清真寺。到达麦地那后,才建造一座正式的清真寺,后称先知寺。此后修建清真寺便成为穆斯林的重要任务,哪里有穆斯林.哪里就建有清真寺。
相关典籍
古兰经
伊斯兰教圣经》由阿拉伯语首先记载的典籍,是对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期间“诵读”出的话语的记录,但是,穆斯林认为这些话语并不是穆罕默德自己的语言,而是他以先知或受启者的身份传述的真主下达的启示。《古兰经》共计一百一十四章,穆罕默德麦加传道期间“启示”了八十六章,迁移至麦地后启示了“二十八章”,每章又分为若干节,每节能表达一个独立的意义,各节互相衔接,其内容是诗歌或咒语,或卜辞。在先知穆罕默德去世之前,《古兰经》以口耳相传为主。先知故去之后,为了避免散佚和失传,第一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命人收集整理经文,将至少有两人可以背诵的经文记录下来。但是不同版本的记录依然存在。之后,叙利亚伊拉克的穆斯林因为经文的有关读法而发生争执,为了避免由此引发的分裂,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一世命人整理经文,在阿布·伯克尔时期工作的基础上,确立了所谓“奥斯曼定本”,而后下令将散布在各地的其他版本销毁。
伊斯兰教教义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关于《伊斯兰教圣经》地位的问题有一定的争论。逊尼派教义学家们认为,《古兰经》的地位与一切受造之物在本质上不同,它是“非受造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真主创造出来的,而是与真主同在的。对《古兰经》内容进行研究和解说是逊尼派宗教学术中的重要内容。关于对启示的解释,《古兰经》中曾用到了“太弗西尔”(tafsīr)和“太厄维勒”(ta’wil)两个不同的词语。在逊尼派经注学著作中这两个词语时常并用,前一个词语指的是揭示《古兰经》中那些显白的含义,后者则是以深刻的思维为基础,揭示《古兰经》中隐秘的含义。
圣训
圣训,即哈底斯(hadith),最早指的是先知的言论和行为,先是口头相传,后来辑录、整理成为书面的文本。什叶派常称之为“阿赫巴尔”(akhbar)。圣训的重要性不能与作为“真主语言”的《伊斯兰教圣经》相比,但它是对《古兰经》的重要补充。每条圣训包括传述线索(isnād)和本文(matn)两部分。在对圣训的真伪进行考核时,以其传述线索是否可靠为标准。根据不同的可信度,哈底斯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古兰经的词句和意义被认为是“天启”,而“圣训”的神圣性则只在意义方面。约在穆罕默德逝世后二百五十年,“圣训”的记录逐渐增多。历史上,伊斯兰国家在处理重大问题时,各教派往往要从“圣训”中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和根据,并对“圣训”内容作有利于本派的解译,从而逐渐形成各种版本的“圣训”汇录。
圣训分为多种,非启示性的言论或训示,经弟子们的传述并遵循,被称为“言语的圣训”,其次还包括“行为的圣训”。和先知的言论同时传述的,还有他的种种行为,即“逊奈”(亦称为圣行),这些行为同样受到弟子们的仿效和信奉。此外,圣训中还包括一些称为“默认的圣训”的训示,这些训示(言或行)是穆罕默德的弟子在他面前的种种言谈、举止或行为,因为未被先知反对和制止,也被认为是他同意或默认了的,此类言谈、举止和行为经过弟子们传述,也构成了圣训的基本内容之一。
圣训基本结构:圣训一般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系经过圣训家审定并被认为可靠的圣训“传系”,第二部分为圣训“正文”。圣训传系由一系列传述人的名字组成,用以证明其下所传圣训的真实、可靠。在正文方面,尽管各家圣训集的分类上差别较大,其所汇集的正文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与《伊斯兰教圣经》的经文精神和内容则是一致的。圣训正文涉及问题较广,大至信仰的原理、原则,小至日常生活琐事,均有专门训示。其包括了以真主为中心主体的创世、造人、使者、先知等;是否合法的礼仪、禁戒、圣战、战利品分配、饮食、净身等;宗教伦理相关的伊玛目职责、证人与作证、孤儿扶养,穆斯林的公正、诚实、行善与顺从等;世俗生活的婚姻、丧葬、疾病、商业、牲畜饲养等。此外圣训正文还有关于《古兰经》“下降”的情景、具体经文的论述与说明、经文的诵读、穆罕默德个人品行和宗教生活的记述等。
圣训集:伊斯兰教世界圣训集的最早汇集者之一是麦地那教长马立克·本·艾奈斯,其从创制立法、审理案件的实际需要,汇集了《圣训易读》。随着圣训汇集本的增加,圣训集的编排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按传系排列编辑的圣训集,如塔亚里希和阿赫默德·罕百里的圣训集。据称,伊本·罕百勒的《穆斯纳德圣训集》约有三万段圣训,系从七百多名门弟子传述的七十五万段圣训中选录的。另一类系按圣训内容分门别类进行编排的圣训集。如逊尼派奉为权威的“六大圣训集”,其中穆罕默德·伊本·易司马仪·布哈里汇辑的《圣训实录》和穆斯林·本·哈古加汇辑的《圣训实录》又被称为“两真本”。提尔米迪的《训集》、奈萨仪的《圣训集》、阿布·达乌德的《训集》以及伊本·马哲的《圣训集》,称为“四本逊奈”。
而十叶派的圣训学者在否认逊尼派汇集的圣训的权威性的同时,也开始汇集本派的圣训集,其中被十叶派公认为权威的有“四圣书”,分别为圣训学家库莱尼汇集的《宗教学大全》、小伊本·巴布亚的《法学自通》、穆罕默德·本·哈桑·图西的《圣训辨异》和《读令修正篇》,此外,伊本·巴布亚的《科学城》或阿里·本·塔希尔·沙里夫·穆尔太德的《雄辩之路》有时也被称为“第五本圣书”。随着教义的发展,被逊尼派和什叶派视为经典“六大圣训集”和“四圣书”又分别出现了大量的注释本或选本,如《布哈里圣训实录》的注释就有八十余种。也由于此类圣训集公众所接受,因此出现了大量只收录圣训正文的简本以及只选录部分圣训的节本。
宗教信徒
伊斯兰教的信仰者通称为穆斯林,是阿拉伯语Muslim的音译。原意为“顺服者”,即顺服伊斯兰教唯一的神安拉旨意的人。中国古籍对穆斯林有多种称谓,《元史》译为“穆速鲁蛮”“木速蛮”“答失蛮”;《长春真人西游记》译为“铺速蛮”“大石马";《归潜志》《北使记》译为“没速鲁蛮”;《至正辩伪录》译为“达失蛮”;《至正岳庙碑》译为“达识蛮”。清代辛亥革命前后时期译为“穆士林”。教义学家称其为“顺主顺圣的人”,即口诵清真言,内心诚信,认主独一的人。原通指一切服从安拉的人,即凡顺服安拉,服从历代先知者如易卜拉欣尔撒(即耶稣)的教民等,均统称为“穆斯林”,后专指信奉伊斯兰教者。
艺术形象
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但穆斯林则认为他只是最伟大的先知,是伊斯兰教的传播者。穆罕默德于公元570年出生在沙特阿拉伯麦加古来什部落哈希姆家族。他对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及多神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宗教状况有较深的了解,常到麦加郊区希拉山洞中静思,思索宇宙的奥秘与人生存的价值。公元610年,穆罕默德40岁,有一天,当他在希拉山洞内独自深思时接到了安拉通过天使传达的启示,命令他作为人间的使者。传播伊斯兰教。他宣称伊斯兰教是自古以来的正统宗教。他自己是该教的最后一位使者。他主张限制高利贷、买卖公平、施济平民、善待孤儿、解放奴隶、制止血亲复仇、实现和平与安宁,吸引了一批当地人的归顺。他首先制定了一项与各氏族集团共同遵守的公约,借以巩固各氏族的团结:接着建立了一个以伊斯兰教信仰为共同基础的政教合一的穆斯林政权,并陆续确立伊斯兰教的各种典章制度。公元632年6月8日,伊斯兰教历11年3月12日,这位伟大的先知在麦地那与世长辞。
盛大节日
开斋节: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迪菲图尔”的意译, “尔迪”就是节日的意思。每年希吉来历的莱买丹月即九月,都要封斋一个月。希吉来历10月1日,封斋结束,即为开斋节。
在封斋期间每日两餐,大约在日出前1小时和日落后1小时进餐,白天禁止吃喝和性行为。据说,真主就是在这个月将《伊斯兰教圣经》降于邻近的天上,以后23年中,真主派大天仙哲布拉伊把经文陆续从天上降给穆罕默德。因此,斋月为一年中最高贵、最吉祥的月份。而斋月的第一夜是最神圣、最欢乐的一夜。
伊斯兰教经典记载,这一节日起源于伊斯兰教初创时,穆罕默德在斋月满时,进行沐浴,然后身着洁净的服装,率穆斯林步行到郊外旷野举行会礼,并散发“菲图尔钱” (开斋捐)表示赎罪的习俗。斋月的意义在于控制个人的私欲,是第一篇宗教神话一种相当严格的宗教意识锻炼。
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亦称“宰牲节”,日期为希吉来历12月10日。这一节日源于一则典故:4000多年前.阿拉伯人易卜拉欣连续两夜梦见真主命他宰杀自己的独子易司玛仪献祭。经反复考虑,易卜拉欣决定宰子献祭。然而当他正要动手时,安拉又遣天使哲布拉伊牵一只绵羊赶至现场,命易卜拉欣以宰羊代替献子。从此古阿拉伯人便形成每年宰牲献祭的风俗。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于希吉来历2年,继承了这一风俗,并将献祭的这一天即希吉来历12月10日定为古尔邦节,是“朝圣”的最后一天。节日期间,每家都应该宰一只羊.或数家合宰一头牛或骆驼。这一天除宰牲献祭外。穆斯林还要到清真寺举行“会礼”等活动。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齐集麦加.游转天房“克尔白”。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朝觐”活动。
圣纪:圣纪是为纪念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而举行的群众性活动.起源于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公元909—1171年),此后,这种活动逐渐传播开来。如今,是新疆清真寺必过的节日。
希吉来历11年3月12日.即公元632年6月8日为穆罕默德的逝世日。这一天也是穆罕默德的诞生日,穆罕默德的诞生日为公元570年8月20日,希吉来历纪元前54年3月12日。因而将生日与忌日合并纪念,故称“圣纪”。每年在这个日子里.大部分穆斯林都要宰牛、宰羊、宰骆驼、炸油香、诵读《伊斯兰教圣经》,赞颂穆罕默德.进行集体纪念活动,永世不忘他的教诲,做一个虔诚的穆斯林。
阿舒拉节:“阿舒拉”意为“第十”,一般指伊斯兰教历一月十日。据传,安拉在该日创造人、天园和火狱等,故视为神圣的日子;该日也被认为是人类始祖阿丹及努海、易卜拉欣摩西等先知得救的日子。原为犹太教赎罪日。622年,穆罕默德麦加迁往麦地那后,一度仿效犹太教定此日为斋戒日。622年后,改定莱麦丹月的全月斋戒,该日改为自愿斋戒日。
同时这天也是什叶派独特的宗教节日。因为这天也是第三任胡笙·本·阿里殉难的日子。卡尔巴拉事件之后,侯赛因的姐姐宰伊纳和侯赛因唯一幸存的儿子阿里·伊本·侯赛因利用人群聚集的机会,讲述发生在卡尔巴拉的事件,引发人们的同情和对侯赛因一方的支持。这种悲恸的讲述过程就成为此后阿舒拉节的缘起,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阿舒拉节成为什叶派最有影响的宗教活动之一,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节日仪式。
盖德尔夜:“盖德尔”是阿拉伯语al-Qadr的音译,意为“高贵”“前定”。盖德尔夜又称“高贵之夜”“平安之夜”。根据《伊斯兰教圣经》九十七章经文,安拉于该夜通过哲布勒依来天使开始颁降《古兰经》文给穆罕默德。这一夜,安拉把世间一切事务都在《古兰经》中大体规定好了,所以穆斯林又称它为“前定之夜”。又说,在这个夜里,做一件善功胜过平时一千个月的善事,可以获取安拉最好的报偿,因此又称为“大赦之夜”,《古兰经》只是说该夜在莱麦丹月(伊斯兰教历九月)中,但并未提到具体为哪日,后人参照穆罕默德在斋月的后十天,整夜不眠,勤于做功的情况,把该夜定在斋月的后十日的单日之夜。具体的日子仍说法不一,多数的传述和意见比较集中在斋月的二十七夜。穆斯林常于此夜到清真寺礼拜祈祷。有的还举行其他活动,如诵经、赞圣、彻夜不眠,以示纪念,故有“坐夜”之称。
白拉台夜:“白拉台”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忏悔”。指伊斯兰教历八月十五日之夜。相传,此夜安拉决定人们一年的生死祸福,故又称此夜为“换文卷”夜。又传安拉该夜降临天堂的最下层,赦免将死者之罪。穆斯林于该夜诵经、礼拜,并放烟火庆祝。
登宵节:根据《伊斯兰教圣经》十七章第一节的经文,传说穆罕默德曾在五十二岁那年(621年)七月二十七日夜晚由天使哲布勒伊来陪同,乘天马从麦加耶路撒冷王国,又从那里登宵,遨游七重天,见过古代先知及天园、火狱等情景,黎明时重返麦加。后来,伊斯兰教将耶路撒冷视为三大圣地之一,并定伊斯兰教历七月二十七日为登宵节。该夜为登宵夜,穆新林举行礼拜、祈祷等活动,以示纪念。
法蒂玛忌日:法蒂玛是穆罕默德之女,阿里之妻。伊斯兰教历六月十五日为法蒂玛忌日,纪念她的逝世。中国穆斯林有“姑太节”之称。有的穆斯林妇女当日会去清真寺聆听阿訇讲述法蒂玛的德行,然后捐助财物。
元旦: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为纪念穆罕默德622年由麦加迁徙到麦地那这一历史性事件,定该年为伊斯兰教历纪元,该年立春为元旦(公元622年7月16日)。每年伊斯兰教历一月一日为元旦。
社会文化
伦理道德
伊斯兰教的道德是一种宗教道德,它起着维护信仰纯正的作用。伊斯兰神学家关于行善是宗教三要素之一的主张,反映伦理道德问题在宗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据传,穆罕默德曾表述过人的品德与信仰的关系,称有三种品德,融会后就全备了信仰。三种品德即本人正派;向一切穆斯林道安问好;即使是穷困仍然慷慨大方。也就是说作为穆斯林,仅仅信仰真主独一,履行相应的宗教功课,仍是不够的。因为在伊斯兰教看来,一切善的、附合宗教道德的行为,都是真主的恩赐。一个教徒的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其是否完全听命于真主、信仰是否虔诚纯正,而他的道德状况又会在日常的宗教和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
行为准则
伊斯兰教圣经》是穆斯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经典根据。但经文并没有为伊斯兰教确立系统而又完整的社会伦理学说。有关的伦理思想,散见于不同的章节中。根据经文,其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于几个方面:
伊斯兰教是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它自从产生之日起,神权与政权就紧密结合。在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政治生活中,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的国家奉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虽然也有部分国家如埃及、叙利亚土耳其等主张政教分离,但该宗教在这类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仍存在一定的影响。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以伊斯兰教的名义巩固地位。同样,在宗教思想笼罩一切的社会中,教派的活动、民众的起义、社会的政治与思想斗争也都以伊斯兰教的名义动员群众、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
婚姻制度
在伊斯兰教中,婚姻是一种民事契约,由新郎或他的代表与新娘的法定监护人缔结,并且必须有两名有名望的证人在场。新娘的法定监护人可以作主,将未成年女子嫁出,但当她达到成年时享有撤销权;由主人作主嫁出的女奴,当她成为自由人时也享有撤销权。自由民可以同时娶有四名妻子,奴隶只能娶两名。但是,教法规定了许多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法定婚姻障碍,如不许同时娶两名血统近亲和姻亲,堂姐妹则不在此限;不许同时娶两名奶养亲属,产生奶养关系的最低时限是哺乳两年半。此外,还有因宗教关系和风化关系构成的婚姻障碍。教法还规定,妻子应服从丈夫,丈夫则应充分地供养妻室。如果同时有几个妻子,丈夫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妻子,男子还可以将他的女奴充作填房,而不用缔结婚约。女奴所生的子女,与正妻的子女享有同等的权利。因此,女奴也具有妾的身份,主人不得将其卖出或赠送别人;在主人死后,女奴就自动变成自由人。
关于离婚,除了妻子行使成年时的撤销权等少数情况外,主动权完全在丈夫一方。通常情况下,离婚就是丈夫休妻。丈夫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简单的宣告休妻。休妻分为可以挽回的和确定不变的两种休弃。采用第一种方式宣告后,在妻子应守的待婚期(约三个月)内,丈夫可以撤销。连续或同时宣告三次后,休弃就转为不可挽回的休弃,即确定不变的休弃。在此之后,丈夫不得与前妻重结良缘,除非她与别人正式结婚,然后合法离婚之后。
宗教评价
中国清代刘智按照的观点,作了如下表述:真主乃“冥冥不可得而见之中的真一”,“隐然无象,确然实有”,“其本然有体有用有为。寂然无着谓之体,其觉察无遗者谓之曰用,其分数不爽者谓之曰为”;“体立于二气未肇之先,用著于万象既形之后”,“其体,隐寂难知;其用,微妙难测;其为,则依稀可见也”。真主不单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纲维数理,掌握天人”的皇皇主宰,而且是“天地人物之本原”,“主万化而不化,莫非其化;妙万迹,而无迹,孰非其迹”,“作焉而不待,化焉而不穷,育焉而不遗,予焉而不竭”;是“一切理气之所资始,亦一切理气之归宿”。“所谓尽人合天者合于此也,所谓归根复命者,复于此也。”
典故传说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牺牲节“、忠孝节”,阿拉伯语称为“尔德•古尔巴尼”,翻译成中文应该为“献牲”。宰牲节源于先知伊布拉欣,伊布拉欣对造物主──安拉十分忠诚,经常宰杀大量牛、羊、骆驼献牲。多次表示,只要安拉命令,就是牺牲自己最痛爱的儿子伊斯玛仪也毫不犹豫。安拉为了考验伊布拉欣的忠诚,托梦默示他履行诺言,他先向爱子伊斯玛仪说明了情况,带他到麦加的米那山谷,以宰自己的爱子向安拉表示忠诚,在途中,恶魔易卜利斯多次出现,教唆伊斯玛仪逃走,伊斯玛仪拒绝恶魔的诱惑,愤怒地抓起石块击向恶魔,顺从地躺在地上,听从安拉的命令和父亲的举意,正当伊布拉欣举刀时,天使哲卜利勒奉安拉之命令,送来一只绵羊代替做牺牲。穆罕默德圣人根据安拉的命令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于公元633年,定制了古尔邦节。目的是为了向安拉表示忠诚,缅怀古代先知,接近安拉。
政治影响
伊斯兰教是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它自从产生之日起,神权与政权就紧密结合。在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政治生活中,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的国家奉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虽然也有部分国家如埃及、叙利亚土耳其等主张政教分离,但该宗教在这类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仍存在一定的影响。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以伊斯兰教的名义巩固地位。同样,在宗教思想笼罩一切的社会中,教派的活动、民众的起义、社会的政治与思想斗争也都以伊斯兰教的名义动员群众、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
信徒分布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信徒,其主要分布于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地区。在西欧、北美、南美以及亚洲部分地区也有不同的传播和发展。至1994年,全球穆斯林人口已超9亿,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或信徒占全国总人口半数以上的国家有44个,这类国家被称为“伊斯兰国家”。其中亚洲有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等22个伊斯兰国家,沙特阿拉伯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革命前的也门,甚至实行宗教法制,以伊斯兰法典为国家全部立法的渊源。非洲则有22个,其中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等都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或官方宗。而在中国,伊斯兰教自唐朝传入后,历经各朝代发展,在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十个少数民族中,绝大多数人皆信奉伊斯兰教。在其他民族中也存在少数信徒,如蒙古族藏族等。这些信徒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北,而回族则以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居住于中国各地。
参考资料
..2023-10-12
..2023-10-15
..2023-10-1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宗教形象
民俗信仰
道场祖庭
圣地
清真寺
相关典籍
古兰经
圣训
宗教信徒
艺术形象
盛大节日
社会文化
伦理道德
行为准则
婚姻制度
宗教评价
典故传说
政治影响
信徒分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