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化
通俗文化
通俗文化,又称俗文化或大众文化,指的是那些不登大雅之堂,但却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通俗文化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了解和反映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特征与发展
通俗文化的特点在于其广泛的受众面,尽管其内涵并不一定局限于低俗。通俗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通俗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少年是通俗文化的主力军,他们倾向于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来获取文化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一味强调传统文化,可能会让学生感到乏味,进而远离课堂。通俗文化包括但不限于诗歌、音乐、电影、喜剧等形式的艺术表现,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社会现象和大众生活状态。通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大众的知识和生活,许多所谓的高雅文化也是从通俗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例如,《红楼梦》最初被视为通俗小说,但现在已经成为文学理论的经典。此外,像《飘》这样的作品,在美国被认为是通俗小说,但在引入中国后,却成为了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一。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间的界限随着时间和社会变迁而变得模糊。例如,曾经被认为低俗的“蓝调音乐”如今已被视为高级音乐的典范。通俗文化中也不乏低级粗俗的部分,如世俗、污浊、庸俗、恶俗、卑劣的文化,这些被称为二流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都是伴随社会发展和工业进步而产生的,两者都需要社会基础。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高雅与通俗的区别逐渐淡化。通俗文化作为一种受欢迎的文化形式,其数量指标往往会受到大众的认可。通俗文化不仅包含了高雅文化艺术,而且还及时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及民族的文学、艺术等。通俗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社会实践为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服务于大众社会。
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
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在概念上虽有重叠之处,但在时间意义上有所不同。大众文化侧重于研究现代社会特别是城市大众传媒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审美各个方面,而通俗文化则更关注从乡村到城市的民间文化的审美把握。通俗文化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民间文化,体现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在表现形式上,通俗文化具有通俗性和大众性,其来源和传播均依赖于民间。相比之下,大众文化则存在于现代的时间维度中,其传媒方式、意识形态、表现内容、艺术倾向等方面均有别于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大众意识,将其自身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表现出对文化的趣味和价值观念的独特性。大众文化对生存当下性的认同,使其不同于以往的文化形态,体现出对现实生存利益的满足与追求。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特征与发展
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
参考资料